回归书店

  • 来源:支点
  • 关键字:更新,阅读,取代
  • 发布时间:2019-08-24 15:13

  逛书店总给我一种特别的感觉,在一家书店,我精心挑选了三本书,全价,从购买上说不太划算,我完全可以拍照,然后再从网上购买。但是,逛了几个小时,对书店生出一种感激之情,如果只是记下书名到网上消费,总觉得过意不去。最近两年,我增加了逛书店的频率,也改掉了只看不买的毛病。

  十多年前,我就开始大规模在网上买书,有几年基本不去书店。从社交媒体上,我能够得到相当多的阅读信息,在网上购买一本书后,也会有“你可能感兴趣”的推荐。但是,我越来越觉得,这是一种“线性”的知识拓展,有很大局限性。直到有一天我偶然去逛书店,发现显眼位置陈列的绝大部分书籍都是我不知道的,这才意识到,我已经被甩出了“知识更新”的节奏之外了。

  书店的优势在于它的陈列。书店总是在更新,不断有新书取代旧书。我读书状态最好的那几年,每周都会去书店“巡视”一圈,对出版界动态了如指掌。我知道中国最优秀的学者正在思考什么问题,翻译界又引进了什么新书。在书店的背后,有一个知识共同体的轮廓,那就是这个社会的思考力。书店的“展示”功能被人们大大忽略了,那里展示的不仅仅是商品,而是一个社会当下的“思维水平”,它有独特的结构,和“世界”有着某种对应关系。

  “阅读方式”也有同样的道理。尼尔·波兹曼在《技术垄断》中曾经举过一个例子:那些经常看电视(视频)而不进行阅读的孩子,开始学校教育之后,成绩往往比那些爱读书的孩子糟糕。不是说这些“看电视”的孩子们更笨,而是学校教育遵循的是另一种逻辑:所有的考试,其实都是建立在“阅读”的逻辑上,考的是对文字的感受力和表达能力,而不是通过一帧帧画面来表达世界。

  真正的学习和阅读,是去读书。

  对成年人来说也是如此:真正的学习和阅读,是去读书,而不是通过手机进行所谓“碎片化阅读”。重要的或许不是你读到的内容本身,而是阅读的形式。一本书,提供的是一个“整体的世界”,它会逼迫你与外部世界进行分离,必须沉浸其中,进入一种独特的节奏。这种把你从日常生活带走的能力,是手机所不具备的,人们在用手机阅读或者看视频的時候,通常会一心几用,看似用眼球扫过很多信息,但是并没有真正进行处理。

  这可能就是阅读不能被取代的价值。上世纪90年代,人们就开始欢呼进入“读图时代”,媒体的图片使用越来越频繁。今天,人们又开始鼓吹“视频时代”的到来,但是这种对“先进事物”的膜拜,可能会掩盖一些问题。

  发达国家人均读书量要比我们高得多。欣喜的是,在中国,最近几年图书市场也有稳定增长,书店并没有像以前有人预言的那样被电商冲垮,而是越来越多。在大城市,书店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形式,它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我喜欢这种“传统生活方式”的回归,社会发展很快,但是这种“回归”呈现出某种“慢”的状态,它是一种修正,也给人们特别的能量补充。在这样的阅读生活中,人们获得的是感知世界的“耐力”。

  张丰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