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分,不如早分

  • 来源:支点
  • 关键字:改进,解决,文明
  • 发布时间:2019-08-24 15:19

  最近一段时间,关于上海市垃圾分类的段子层出不穷。“垃圾分类”连日霸占热搜,不停刷屏。

  我就不必重复这些调侃了。虽说认定标准与实施举措有待逐步改进,但不得不说,垃圾分类是中国经济发展道路上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

  我去过新加坡的实马高岛,一个用焚烧垃圾的灰烬填埋起来的小岛,这里是鸟类、昆虫和海洋生物的天堂。新加坡每天产生2万多吨垃圾,六成以上进行循环利用,三成多送进垃圾焚烧发电厂,极少数不可回收垃圾经过特殊处理后填埋。为了提高处理能力,新加坡关闭老的垃圾发电厂,又建了新的。超级树公园的地下,其实是个生物质能源发电厂,城市落叶之类的垃圾都送到这里焚烧。

  新加坡成功地解决了“垃圾围城”问题,中国也要破解这个难题。

  上海人不再孤单。到2020年底,46个重点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2025年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先行先试的城市包括我所工作的广州,也包括老家湖北的武汉、宜昌。

  垃圾分类是个大问题,关乎生态文明,其实是可以从我做起,從身边做起的,花不了什么时间成本。

  我的书桌下总有个纸箱,当垃圾桶用的。家里可回收的垃圾都放进这个纸箱,包括杂志、纸张、易拉罐、矿泉水瓶等等。每当纸箱满了,就把这些垃圾倒进塑料袋,放在楼下公共垃圾桶边上,方便捡垃圾的老太太拿走。

  明明可以利用的东西,一股脑地扔进垃圾桶,岂不可惜?

  这不是在表明我的觉悟有多高,只是觉得,明明可以利用的东西,一股脑地扔进垃圾桶,岂不可惜?以前我也把旧书刊拖到废品收购站去卖,只是现在没这时间了。

  垃圾分类,可以从娃娃抓起。我姐的孩子从小就注重垃圾分类,凡是可以回收的垃圾,她都积攒起来卖给废品回收站。一年下来,储蓄罐也满了。家人们还调侃说,“外甥多像舅”。但我认为,这更多的是向善的天性使然,或者说,是孩子们在践行老师所说的“爱护环境”。我特地留意了,在公共场合,小朋友们向垃圾桶扔东西时,几乎都会停顿一下,应该是在考虑,到底是扔左边呢,还是扔右边?

  垃圾分类是最近饭桌话题之一。同事们聚餐,也讨论过多次。不少人说,现在做垃圾分类为时过早,也有人说,这只是一阵风,落实不了。我倒不这么看,垃圾分类迟早要普及,晚分,不如早分,而且我相信,不远的未来,垃圾分类回收状况一定有很大改观。

  想想20多年前,我在武汉上大学,那时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车上过早、赤膊等等现象到处可见。现在呢,武汉早已是全国文明城市了。究其原因,一方面,随着经济文化的进步,市民自身素质在提高,另一方面,科技的进步、管理水平的提高、基础设施的健全等等,都大大推动了文明普及。比如,如今家里和公汽上都有空调,出门或下车了有树荫,谁还会赤膊呢?

  还是以垃圾分类来说吧,在我所到过的城市,慈善部门都在社区设有“爱心回收旧衣”的容器,旧衣服起码就不会被扔到垃圾桶了吧。时下,上门回收可利用垃圾的APP也冒出不少,这样会大大增加市民的积极性。

  垃圾分类,开始行动吧,从我做起,从最简单的做起。

  晓楼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