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教学策略浅析

  摘 要:文章以教学统编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代山水游记散文为例,分析教师在统编教材“双线组元”编写思路下,怎样引导学生进行单元整体探究。面对这一单元课文相似度高,容易混淆的现状,教师采取比较阅读的探究策略,主要从结构、写山、写水、抒情四个方面,进行同中求异的比较,以帮助学生在深入而有趣的阅读发现中,品味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独特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山水游记散文;教学策略;比较阅读;单元探究

  作者简介:徐日纯,广东省深圳市坪山区中山中学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广东 深圳 518118)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16-0030-02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采取“双线组元”的编写思路,更具单元探究的教学价值。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四篇文言文都是中国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的名篇,可谓名家荟萃,五色交辉,犹如一轴延绵多姿的山水画卷,让人陶醉于山水美景之中。这一组元方式无疑有利于引导学生集中体会中国古代游记散文的成就,但也会遇到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整个单元的课文几乎都是写山写水,相似度很高,学生反而容易混淆,甚至常常出现将不同篇目混为一谈或张冠李戴的现象。对此,教师就要从更深层次去思考本单元的教学策略。备课时,先试着捋一捋本单元明显相似的地方:写山,大都是高峻;写水,大都是清澈。那有没有不同的地方呢?当然有。这就需要进行单元同类课文的比较阅读探究,从中获取阅读山水游记散文的密码。

  一、结构的比较

  《三峡》的结构,首段写山之高且长,然后再写水的四季之景,为分列式结构。《答谢中书书》则是“总—分—总”结构,首句开篇点题,然后分说山水、四季、一日之景,最后感慨收篇。《记承天寺夜游》是典型的起承转合结构,由记叙到描写,最后议论抒情作结。《与朱元思书》一文,首段即点出富春江总括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然后二三段分写水之“异”与山之“奇”,是典型的总分结构,与《答谢中书书》的结构极为相似,但不同就在于前者的结尾部分读来行文已止,但人仍在“从流漂荡”中,实在妙不可言。这是补描一笔,让读者浮想联翩,也含蓄表达了作者渴望归隐山林的高洁志趣。

  二、写“水”的比较

  在该单元中,《三峡》写“夏水”,以船行之快侧面写水之湍急与盛大;写“春冬之时”,则用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绿色的潭水倒映着影子来描摹,一动一静中,写出三峡水之至清的特点。再看《答谢中书书》一文,一句“清流见底”直述水之清。而在《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又有“庭下如积水空明”一句,如果仅从写“水”的角度欣赏,这一汪积水之空明澄澈,则令人神往不已。这样看来,前三篇的“水”都有一个共同点:清。而《与朱元思书》中的富春江水,按前面分析,也不过是“清”与“急”,似乎就谈不上“异水”,更不论“天下独绝”了。那是吴均少见多怪或夸大了事实,还是我们的理解尚不到位?笔者以为,当然是后者。我们且把整个语段连起来理解: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实际上,作者在这一段除了写出富春江水又清又急的特点外,还把江水时而轻缓、时而湍急的特点也一并写了,也即是说,吴均笔下的富春江更是一条在流动中充满了急缓变化的江水。这一江水之“变化”,即是其他作者笔下的“水”所不具有的特点。联系开篇时作者“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到后面所见“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等,这些景观的描写无不突显出“人在行舟上,如在画图中”的特殊效果。所以,只有理解了富春江水“异”在“清、急、变”三个特点,才能真正体会文中所说的“异水”的含义。

  三、写“山”的比较

  比完了“水”,再来比“山”。《与朱元思书》中山之“奇”在哪里?与前面几篇文章所写之山又有哪些可比之处?这是教学中很值得带着学生深入探究的问题。我们先看首句——“夹岸高山,皆生寒树”,一句“高山”,似乎全写完了,其实重点在后文:“寒树”,这是一个将观感诉诸树木的特殊表达。在《三峡》中,郦道元也写到三峡“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这里的“林寒”,与“寒树”的理解是否相同?回答当然是否定的。《三峡》中的“林寒”,是指秋天雨后初晴或是下霜的早晨,才有树林寒气逼人之感,这个“寒”虽是人之感受,但其着重点是指树木的萧瑟,以突出秋天的凄凉气氛。而《与朱元思书》一文中的“寒树”,则是写山上长着茂盛浓密的树木,让人看了寒意倍增,其重点是以树之寒意,衬托出山之高峻。联系上句“夹岸高山”,下句“负势竞上,互相轩邈”,则可见山之高,山之奇。因此,两文中“寒”字虽同,且均修饰树木,但表达的意蕴却大不相同。富春江两岸的高山“竞上、轩邈、争高、成峰”,是吴均以动态之笔写出山之奇美。而郦道元在《三峡》中则以“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从正面与侧面写出山之高峻、绵长的特点。很显然,吴均写“山”,更突显出观景者是“从流漂荡”的观察点,正是船在江中不断移动,才会出现山峦竞上、千百成峰的奇观,这又与结尾“如在画图中”的特点十分吻合。

  接着看写山泉的语句。《三峡》中有“悬泉瀑布,飞漱其间”一句,一个“飞”字,突出描写大大小小的瀑布,高度落差极大。而《与朱元思书》一文,则有“泉水击石,泠泠作响”,这是从视觉与听觉角度来写山泉,重在突出游人欢快的心理感受。

  再看写动物的语句。《答谢中书书》中,一句“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是写山中因清晨太阳将要出来,雾气消散而惊醒了尚在睡梦中的猿鸟,因此“乱鸣”中的一个“乱”字,与“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乱”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有突出生机勃发之感。《与朱元思书》中也有“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一句。何谓“相鸣”?即叫声此起彼伏,一唱一和。此处以动物叫声的动听成韵,突出游人心情的愉悦。谈到猿叫,我们还可联系《三峡》中“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以及后面的“猿鸣三声泪沾裳”等句,此处猿鸣特点是“哀转久绝”,意在突出三峡秋天的悲凉肃杀的气氛。而《与朱元思书》中,猿也是“百叫无绝”,但不同的是,此处猿叫是与蝉鸣应和,写出了猿的叫声中传递出无限的欢快。这与《答谢中书书》中的生机勃勃“猿鸟乱鸣”不完全一样,此处除了生机,还充满欢乐。面对如此欢愉的山水美景,自然令人心生“望峰息心,窺谷忘返”之感。

  四、抒情的比较

  《三峡》作为山水散文的开山之作,作者的情感表达较少,更多的是从景物的客观描写中偶尔流露出来,如“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等句。这当然是与《三峡》系地理著作《水经注》的节选有关。《答谢中书书》一文,前面大半部分写景之后,结尾融入抒情,直接表达归隐山林欣赏山水的自得,写景与抒情完美结合。到了《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则从一则生活日记中,表达了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是一种更自由的个性表达,兼及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更加丰富,读来自然舒畅,回味无穷。教材这三篇课文的编排,似乎暗含古代山水散文由写景到情景交融的发展历程。而《与朱元思书》一文则从山水中关注社会,表达对功名与官场的厌倦,这是山水游记散文反映社会现实的一种自觉,具有批判现实的意味,有开一代文风之气。

  单元教学结束,教师可再指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比较阅读探究,如从作者、写法、语言(含句式音韵等)、节奏、植物描写等方面,尝试撰写一些探究小论文,然后组织交流,学生就会在深入而有趣的阅读发现中品味到中国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独特的美学价值,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 程兴丽,谯云云.论吴均诗歌的不遇主题[J].现代语文,2016,(8).

  [2] 温儒敏.温儒敏论语文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 朱泽玲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