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性侵頻發如何構築“防護壩”

  • 来源:澳门月刊
  • 关键字:激愤,儿童,社会
  • 发布时间:2019-09-19 07:32

  過去的一段時間,接連發生的兒童性侵案讓人如此激憤!7月初,本澳兩宗性侵兒童案,一宗案件疑犯趁女童借用管理處洗手間時,破門而入施以性侵;另案女童在母親不在家情況下,被親父借醉侵犯。同一時期,國內外也頻頻傳出性侵兒童的新聞,新城控股集團董事長王某某猥褻9歲女童;陝西兩男子性侵留守女童;貴州一民辦學校教師猥褻女童;特朗普好友、億萬富豪傑佛瑞·愛潑斯坦被指控涉嫌參與未成年少女從事性交易活動……

  地獄空蕩蕩,魔鬼在人間。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一項報告稱,世界上約12億女孩到20歲時,大約十分之一曾被強姦或者遭到性侵犯。中國少年兒童文化藝術基金會女童保護基金會(以下簡稱“女童保護”)的資料則顯示,內地僅2018年,媒體曝光的性侵兒童案例就有317起,受害兒童逾750人。澳門雖然沒有詳實的資料跟蹤,但是每年都有悲劇見諸報端,可見兒童遭受猥褻、性侵絕非個例。相信被曝光的性侵兒童案僅僅是冰山一角。面對一場場人間極惡,輿論沸騰之時,我們應冷靜思考如何保護兒童?

  首先,對突破底線的犯罪,將黑手伸向兒童這樣喪盡天良的罪惡必須零容忍,必須予以嚴厲的法律制裁,給當事人,給輿論,給社會一個交代。因由性侵兒童案發生,令社會廣泛討論著嚴刑峻法的必要性,一些聲音喊出了“化學閹割”,甚至處以死刑的要求。這種觀點或有報復性懲罰的色彩。目前,澳門《刑法典》對於保護兒童和打擊性侵兒童有相關的規定,但無論對兒童性侵犯的年齡界定和刑事程式、懲罰的尺度、定罪輕重等,都存在很大的改進空間。

  此外,還要探索新時期各種社會環境的變化導致法律的滯後性和局限性問題。比如,隨著移動互聯的普及,數字化新媒體日益滲透進生活裡,各種社交、娛樂、視頻、遊戲等五花百門功能的APP吸引了兒童的視線。兒童觸網低齡化意味著將受到更多的潛在危害。一些不法之徒亦乘機通過與兒童進行互動並騙取他們的信任,進而通過誘導獲得兒童的私密照片、視頻等。這些觸目驚心的網路性侵兒童犯罪,同樣亟待通過完備的法律機制來打擊。

  法律是保障兒童健康成長的第一道防線。除了寄希望於法律的制裁和阻嚇之外,還需要全社會共同築建堅固的防護壩來保護兒童成長。其中家庭、學校是兒童成長最主要的環境,是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孩子的性啟蒙、性教育,需要家校合力,分別在嬰兒期、幼兒期、兒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的五個階段構建一個完整的性教育系統工程。因齡制宜,通過圖畫、教材、案例等形式教授兒童瞭解身體隱私部位和性侵預防教育、性生理教育,並且喚醒兒童的自我保護意識,教育孩子不輕信陌生人,更不能跟隨陌生人走,幫助孩子了解什麼是“性”傷害,遇到困惑或“不舒服”的事情,要跟爸媽或跟老師說。另外,兒童性侵犯罪中,有超過88%是由熟人作案的,所以每個父母都必須“長點心”,不隨意製造孩子與別人單獨相處的機會,——哪怕是“熟人”。

  通過整個社會各方面的力量來保護兒童是第三道必要防線。澳門是社團社會,有非常精細的社團分工,目前也有不少社團開展相關兒童保護的行動。一方面,社團力量能更深入到居民生活中,定期舉辦教育家長、關注兒童、宣傳兒童保護法律的活動,並且在範圍內更清楚瞭解“左鄰右舍”和“家長里短”,甚至可以監督、檢舉。另一方面,政府可大力鼓勵、培植一些專業保護兒童、預防兒童性侵的社團。在內地,近年也興起了一個類似於社團性質的機構,即“女童保護基金”。這一機構起由是因為2013年5月媒體連續曝光性侵兒童事件達到了8起,繼而引起媒體界的強烈關注,當時由全國各地百名女記者聯合京華時報社、人民網、鳳凰公益、中國青年報及中青公益頻道等媒體單位發起“女童保護”公益項目。“女童保護”組織以“普及、提高兒童防範意識”為宗旨,致力於保護兒童,遠離性侵害。現今,“女童保護”已經覆蓋超過300萬人,覆蓋家長超過50萬人,獲得了“中國社會創新獎”、 “責任中國”公益行動獎、全國維護婦女兒童權益先進集體等榮譽,成為了保護兒童遠離性侵害的公益新力量。其理念與行動,都值得澳門同類的社團組織學習。

  通過從法律、家庭、學校、社會共同構築起一道“防護牆”,抵制罪惡發生。讓兒童性侵案不再發生,讓每個孩子都能在陽光底下健康、快樂成長。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