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施政:以新思維,開創施政新局面

  • 来源:澳门月刊
  • 关键字:澳门,社会,繁荣
  • 发布时间:2019-09-19 07:52

  澳門回歸以來,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各方發展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不僅經濟,而且在民生、醫療、教育等各方面都有非常大的進步。這是澳門回歸20年來,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一國兩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在中央政府和內地大力支持下,在歷屆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和政府帶領下,澳門社會各界人士充分發揮當家作主的熱情和聰明才智,齊心協力、團結奮鬥,取得的豐碩成果。

  回歸20年,歷屆政府施政理念的變化

  澳門回歸20年來,四屆特區政府在施政方面,也隨著社會結構、社會狀態不斷變化調整。在第一、二屆政府,尤其是第一屆政府,當時處於回歸初期,新生的澳門特區政府並沒有完整的交接系統。時任中國副總理、澳門特區籌委會主任錢其琛指出,澳門特區政府與香港特區政府的籌組情況並不一樣,香港特區主要官員主要是原來的一套班子,只是換一兩個官員,澳門則幾乎全套換掉。

  可以說,澳門在回歸初期,屬於基礎差,底子薄,整個社會都處在低谷和迷茫的狀態。當時特區政府主要官員雖然對澳門的管治經驗尚淺,但在中央的支持下,在堅持“一國兩制”和基本法原則下,以何厚鏵為特首的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沒有包袱、沒有顧慮地拼搏和奮發,帶領社會各界人士團結奮鬥,開拓進取,在各方面取得歷史性的成就,並且克服了亞洲金融危機、外部經濟環境變化和非典疫情等帶來的種種困難和挑戰,妥善解決了一系列關係澳門全局和長遠發展的重大問題,通過落實賭權開放和自由行政策,令澳門經濟急速繁榮起來。

  在回歸的前十年,澳門實現穩定繁榮發展,其經濟、文化、社會治安等等都發生著可喜的變化,創造了兩大奇跡:經濟從回歸前的連續4年“負增長”變成回歸後年均兩位數的跨越式增長;社會治安從回歸前公認的“不靖”轉變為現在眾口一致的“良好”。這些都離不開當時特區政府主要官員勵精圖治,與澳門同胞團結協作,無私奉獻,以敢闖敢幹、勇於創新進取的施政作風,開創澳門全新的景象。

  在經濟高速增長之下,澳門特區第三、四屆政府聚焦民生改善,通過豐富的財政,實行更廣泛的民生政策,深化建設社會保障體系長效機制,堅持制度建設、資源投入,構建以民主改善民生的長效機制,尤其是近年國家政策大力支持,多個領域涵蓋了融入粵港澳大灣區,通過跨境合作進一步拓展市民創業、置業、醫療等民生發展之路,解決社會各方面的問題,使得澳門居民的社會福利、生活水準也大大提升,直到目前,澳門居民享受著優越的免費醫療、免費教育等。

  但是近十年的發展,當局在施政方面也凸顯出一些問題。首先是經濟的飛速發展,導致多方面接軌不上的問題,包括法律和制度滯後、行政效率低、官員管治能力參差不齊等。以及在全域性和整體性的規劃上經驗和策略非常薄弱,逐漸形成了被動的施政形態,面對區域發展大勢和社會創新需求,總是顯得焦頭爛額、極其被動,以致出現“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這種短視政策。

  去“惰性”,再造政府創新精神

  近年來,政府公務員團隊不斷增加,但問題不在於人多人少,而是整體思路接不上軌,甚至出現安於現狀、不思進取的局面。整個官場氣氛變成不作為,或不敢作為,凡事都是“先調研再調研”,“論證再論證”,往往一部法律修訂需要數年完成,一項政策需要幾年才最終落地,瞻前顧後,最終錯失發展良機。

  所以,社會各界對澳門行政效率低慢的詬病越來越感受深切。一些位居高位的上層官員,出現了思想懈怠、思想麻木,沒有政治擔當,碰到問題就繞彎走,能躲就躲,不能躲就拖,“明哲保身”,做做表面文章,凡事動動嘴,根本不務實,更遑論去拼搏、去創新了,這些都是思想根源上出現了問題,並且自上而下地在整個政治環境以及整個社會氛圍造成非常消極的影響。

  澳門特區經歷了2013年和2014年經濟的輕度調整,如今進入回歸祖國20周年的節點上,面對澳門經濟發展存在的歷史問題和面臨的現實挑戰,社會各層面都應該把把脈,真正思考澳門未來的發展。特區各級官員要樹立好正確的權力觀、利益觀,準確定位自己的身份。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化,以及國際環境、國家政策等影響,執政上需要居安思危,持續推進經濟發展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是國家對澳門提出促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期望,亦是澳門社會共識。

  打破“短視效應”,排解社會“迷茫”

  因之政府或政府官員行為的“短視效應”,所以現在澳門社會普遍存在“焦慮癥”,由於當局在許多政務或政策、規劃上,沒有中長遠的規劃,始終沒有明確的答案,而令市民感到迷茫。因此,特區政府從頂層到下層都要去思考:我們的施政目的放在哪裡?民生福祉固然是重中之重,此外,在全局思維上,還需要未來新的特首和政府加強對澳門科學發展的規劃,科學合理地利用、掌握、分配社會資源,制度性地安排社會發展遠景規劃,促進社會公平多元發展。比如未來在經屋和社屋的問題上,從整體考量,現在究竟是不是真的需要在每個地區興建公屋?是否要因應現實需求考慮將一部分資源建設學校,一部分資源作為公共設施或康體設施?而不是罔顧現實而追求數位上的目標。再則,對於公屋政策,到底是以經屋為主,社屋為輔;抑或社屋為主,經屋為輔?進一步又該如何平衡夾心階層的訴求呢?居民居住是民生問題的首位,但是如何滿足居民的不同需求,需要政府從長遠的公屋發展政策上分析規劃。又比如,針對多年的“懸案”,輕軌未來怎麼規劃?是推倒重新來,還是繼續耗下去?要給市民明確的規劃,真正負責任的政府,真正具備管治能力、施政能力的政府,是凡事有規劃,有目標,有交待,有結果。

  創新思維,深度調整施政觀

  政府要明確自己所處的位置,明確政府職責,優化管理和服務的方式。面對現時積弊,特區政府需要創新行政管理思維,對政府資源進行系統梳理和配置,以新的模式新的方法做好面向市民、企業的服務工作,提升政府施政和管治能力,促進社會和市場活力的目標。

  現時,澳門各界都廣泛關注不斷增加的旅客人數帶來的承載力問題。面對龐大的旅客大軍,政府亟待完善基礎設施以及完成舊區活化,達到旅客分流效果。另一方面,針對是否徵收旅客稅的討論,政府亦應該解放思想,創新方法,比如換個角度思考,未來能否將稅金與抵用券、消費券掛鉤,這樣既能排解旅客對徵稅的怨言,也能達到優化旅客結構的目的,間接促進旅客抵澳的消費,維護澳門中小微企業的客群,而非為徵稅而徵稅。

  每年針對澳門市民的“現金分享”計劃,已經實施了十二年,亦有必要對方案做進一步的優化檢討。實施過程中,可否探索拿出一定額度參考醫療劵的模式用消費券來替代?這樣既未削減對市民的“派糖”福利,又可以通過創新模式撬動內需,引導本地消費,從而拉動社區經濟和促進中小微企業的發展。為促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政府一直提到構建良好的營商環境,但是多年未有看到實質的和有效的措施。所以未來不妨打開思路,以“造血”取代“輸血”,對中小微企業發展“授之以漁”,創造更多有利的條件。

  在新時代國家改革開放進程中,尤其身處粵港澳大灣區這樣一個創新發展前沿地帶,澳門特區政府尤應摒棄保守的施政觀念,充分發揮“一中心一平臺”的特殊地位和優勢,以敢為人先的精神,抓住“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重大機遇,順勢而為,乘勢而上。最近一段時間,內地北方省市借鑒南方省市的施政觀,提到“法無禁止即可為”和“法無授權不可為”兩種觀念差,而引發熱議。現時特區政府也應該思考“法無禁止即可為”這個命題,在施政理念,辦事方法上轉變思維,進一步放鬆和優化行政監管、行政程式等,為構建良好的營商環境提供富有活力的社會氛圍。

  大局出發,推動澳門變革創新

  我們觀察到澳門特區第五任行政長官選舉候選人賀一誠先生以“協同奮進,變革創新”為理念的參選宣言,當中提到變革創新,是充分把握社會癥結,符合社會對未來特區行政長官和特區政府對未來工作的期望。賀一誠先生先後出任立法會副主席與主席,迄今已長達10年,非常瞭解澳門社會和政治環境,相信他會有魄力,有高端的政治智慧推動澳門改革與創新。

  同時要認識到“變革創新”的內涵。未來進行特首和特區政府換屆,不是徹底更換各部門所有大小官員,變革不是“革掉”所有官員,更重要的是要在思維上的改變。

  以回歸20年為新的起點,從頂層著手,從整體大局出發,科學決策,團結協作,穩步、持續推進社會改革創新,堅決貫徹基本法,推進澳門“一國兩制”成功實踐行穩致遠,開創澳門新局面。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