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情民意:民生種種聲,未來任重道遠
- 来源:澳门月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澳门,经济,民生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9-09-19 07:54
官民合作,澳門特色民生態勢
澳門回歸前,社會治安不靖,秩序紊亂,黑社會橫行,搶劫、兇殺、綁架等惡性案件屢見不鮮,經濟更是持續下滑,連續多年負增長,失業率高企,居民收入低,社會民生出於非常低迷的水準下。回歸後,隨著“一國兩制”的成功實踐,在澳門特區前後四屆政府的帶領下,實現和諧穩定,經濟繁榮發展,失業率連年降低,市民安居樂業,整個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近20年間,澳門經濟增長提速、就業人口大幅增加,澳門勞動人口從從1999年的19.6萬人增至2019年的39.38萬人,期間的總體失業率亦從6.3%降至1.7%。社會欣欣向榮,財政儲備迅速積累,經濟總量從原來1999年的1025億增長到2018年的5400億,翻了5.2倍。澳門的人均GDP也成為全世界最高的地區之一。
特區歷屆政府在經濟突飛猛進的基礎上,越來越注重政策對民生的導向,遵循民本原則,以民意為政府施政依歸,大力推進民生工作發展,逐年通過普惠型福利模式構建民生長效機制。持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住屋、醫療、教育、人才培養等五大民生工程,實施免費教育、增加現金分享、養老金、社會保障等福利,並且加快興建社屋經屋,推動公交優先等公共設施建設。一系列民生的政策出臺,使澳門社會保障與福利水準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果,遠遠領先於世界大多數國家和地區。
澳門沒有黨政組織,但有九千個註冊社團,屬於典型的社團社會。一直以來,代表著各種不同社會群體的團體組織活躍於澳門社會事務,甚至扮演著政府與民間溝通的橋樑角色,這已經成為澳門獨特政治和社會的氛圍。眾多的社團組織發揮不同社會群體的代表性功能,廣泛吸收基層社會訴求,以聽取不同社會職業或利益群體代表的意見,與政府銜接合作,填補政府公共行政在教育、醫療、社會救濟等方面不足。
各種類別的社團為促進澳門基礎民生發展增添了動力源,在各類文化、康體、娛樂,及公益、關愛活動中百花齊放。因應社團的群眾基礎和功能,特區政府近年來也逐漸擴大了與社團的合作範圍,行政當局定期或不定期地與社團組織接觸、協商社會事務,賦予社團一定的權力資源,共同促進社會事務發展。
城市病不斷,民生痛苦指數飆升
社會的繁榮不能掩蓋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回歸後,雖然澳門社會經濟和民生取得長足的發展,但貧富差距不斷拉大,社會資源主要掌握在極少數人和利益團體裡,造成社會資源供給與利益分配平衡的衝突,這是各種社會矛盾根源所在。有相當一部分市民收入增長追不上物價、樓價的增長,特別是隨著樓價飛升與通貨膨脹,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開始受到影響,部分市民非但未能受惠於經濟發展,反而因物價上漲而導致生活質素下降,成為社會弱勢群。
現時,市民對澳門的交通問題,房屋問題,醫療問題,內地置業糾紛問題等都有比較迫切的訴求,除此以外,城市人地矛盾問題突出,從而衍生出社區配套、道路擁擠、多元產業用地不足問題的出現,都成為市民在澳生活及其他產業發展的難點。在居屋訴求方面,仍然有不少市民面臨首置業困難的問題,辛苦工作多年也攢不到首期,而政府的公屋政策又遲遲跟進不上。在交通方面,城市道路承載力已經處於超負荷,政府在整體上缺乏長遠的規劃方案,導致經常出現臨時的路面工程,修修補補,令市民交通痛苦指數不斷增加。
另一方面,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居民對物質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斷提高,也正是表現在要求政府對民生問題的不斷改善。即如,十九大報告指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
作為一個不斷遞進的發展動態,市民的民生需求總會有新的期待。這些規律同樣適用於澳門社會的發展,也顯出當前澳門在解決社會民生的進程上,仍然面臨著比較嚴峻問題,民生建設仍然任重道遠。在未來新一屆政府,乃至相當長的時間內,民生問題仍將是政府工作的基本著力點。
民生三面觀:居屋、交通、多元發展
對於市民熱切的住屋訴求,現時新城A區即將供應二萬八千個的公屋單位,並且政府在閒置土地下功夫,盤點已回收的閒置土地並用於公屋上,但為保障公屋的數量以及避免供不應求的情況出現,建議政府加大興建公屋的數量及加快程式,同時放寬申請門檻助首次置業人士、新婚家庭及夾心階層上樓。解決問題的原點,是政府要嚴格落實房屋政策上的規劃,保障居民有住屋條件,才能真正打造一個安居樂業的環境。在制度上,也值得借鑒內地住房公積金的做法及經驗,在此基礎上建立屬於澳門的住房公積金制度,運行上可參考非強制性中央公積金制度的做法,助市民儲備首期。
在道路交通建設方面,社會對輕軌發展怨言四起,認為政府在輕軌上要給大眾一個確實的方案,如運營預算、全路線通車時間等各項細節性事項,儘快完成輕軌發展,緩解部分地區道路擁擠和旅遊承載力過高,並且帶動整體通行效率。另外,完善本澳的智慧交通系統,突破現時的舊有框架,在舊區道路規劃、交通掘路堵塞等多方向深入探討,把智慧交通實現在日常生活當中。因由土地問題的死結,成為限制澳門的交通發展的客觀現實,所以很多短期性措施都是治標不治本,最終仍需要通過澳門都市更新的推進,做好城市發展長遠規劃,尤其是在新城各區做好充分研究,減少日後交通帶來的阻塞。此外,有關土地資源發展問題,澳門政府可以借助橫琴土地共同雙方發展,為交通良性發展預留更廣闊的空間。
有關多元產業深度發展,政府需要利用好區域合作的契機,尤其是現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國家發展背景下,結合澳門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定位目標,並在會展商務、跨境電商、中醫藥、特色金融等多方面建立交叉及具可持續發展性的多元產業佈局。澳門人要走出澳門,就要發揮其本澳特色的優勢,打造屬於自己的品牌。現時澳門缺乏一些除旅遊業以外的大型標桿性的綜合項目,建議從澳門地少人多的困境中突破到區域合作上,令澳門產業走向多元發展,發展優質項目,同時開拓青年就業的新選擇,創造市場新機遇,促進經濟更活力地發展。
變革,添民生新活力
解決民生難點和重點問題,仍然要強調標本兼治的原則,尤其需要從政府自身建設角度出發。現時,澳門的行政系統還存在大量職權交叉的情況,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還有待提升,尤其在政府的跨部門合作機制中,進度緩慢,沒有相關部門的回應,有些甚至有“跳票”收場的例子出現。
這些問題都值得政府作必要的總結檢討,從政府的組織機構和管理體制上入手,通過改革使得行政機構的設置和智慧權屬配置,建立系統完備、層級分明、運行高效的統籌體系,理順各部門之間的流程,確保溝通順暢,確立不同部門、不同層級的權責清單,系統性增強政府領導力、執行力,以及群團組織活力,進行澳門版的“放管服”改革,推進特區政府行政管治能力走向科學化。構建適應澳門社會發展需求的政府職能機構體系,以適應社會事務和發展變化的要求,為推進特區政府行政管治能力走向科學化、現代化提供有力的機構保障;為整個社會的民生、經濟、文化等領域發展提供更高效、更完備、更科學規範的體制機制保障。
在當前的社會公共服務體系下,公共採購占相當重要的地位。現時政府在公共採購服務的工作上,亦存在很大的改進空間,比如採購需求的合理性、採購程式的透明性,以及具體管理職責不清等問題,以致出現一些市政民生工程進度緩慢、耗資巨大、工程品質差,在社會上引起頗多民怨,無形中令政府公信力受到非常大的損害。由此,未來新一屆政府應該進一步完善公共採購範疇相關的法律法規,建立健全監督機制和問責機制,明確誰的責任由誰來承擔,提升公共採購中各關鍵環節的透明度。
及至對政府各級官員的領導管理能力建設亦是如此,社會各界期望加強政府官員公共精神的塑造,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對官員權力的制約和監督制度,設立績效指標,細化不同類別、不同層級的官員考核體系,增加政府官員績效透明度,以便讓市民能夠從客觀上瞭解各部門之間的行政效率,並且可通過市民以使用者角度對各部門服務進行評鑒,對較好的部門作出贊許。
因應智慧城市的發展,以及高新技術帶來的便捷性,普及和完善電子政務,是政府進行工作、管理,以及為社會提供公共服務的一種全新的管理模式。應用電子政務來對政府內部工作管理優化,積極推動政府辦公流程、機構的精簡等工作,提高政府整體工作效率。在政府數以千項的服務流程裡,包括法務局、身份證明局、財政局等部門的行政服務工作,有相當大部分可實現電子化。深入推進電子政務應用,為市民提供一站式服務,讓市民辦事更快更便捷,提升公眾對政府的好感。此外,電子政務也是實現公共行政事務公開化、透明化的重要措施,在電子政務系統支援下,不管是市民、上級領導、跨部門工作人員等,都能夠清晰掌握公共行政事務的流程進度。
社會政治學認為,解決好民生問題是最大的政治、最大的政績。回歸20年來,民生問題始終貫穿於澳門社會經濟發展中,不同時期的民生訴求點不同,但歸根到底,解決民生問題是政府承擔的應有責任,發展民生,切實解決民生問題,不是一日之功,需要綜合施策、多管齊下。藉政府換屆的契機,新一屆行政長官和政府應把握中央政府及中央有關部門給予澳門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一系列政策支持,積極推進機構與制度改革,提高公共行政治理能力和治理水準,構建澳門民生發展的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