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与市场》的25年

  • 来源:销售与市场
  • 关键字:杂志,出版物,销量
  • 发布时间:2019-10-17 07:41

  《销售与市场》杂志创办25周年了。我有话要说。

  讲中国营销史,有两份出版物绕不过去。一份是派力的“中国营销丛书”,另一份是《销售与市场》。可以说,有非常多的营销人受过这两份出版物的熏陶。

  中国营销的启蒙与本土化,两份出版物居功至伟。恰好,我与两份出版物都有很深的渊源,更何况我曾经在《销售与市场》任职,至今还挂着“高级研究员”的名号。

  《销售与市场》杂志1994年创办,我1995年开始撰稿。在杂志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不是名牌也畅销》至今还被一些媒体转载。后来金焕民老师与王荣耀老师写的《不做品牌做销量》,以及我写的《品牌不能当饭吃》,直接构成了“增长三部曲”的基调(“增长三部曲”包括《销量为王》《持续增长》和《让增长改变命运》)。

  算下来,我在《销售与市场》杂志上20多年发表的文章累计有数百篇,从1995年至今,只有在双汇任职时有过间断。把短文也算上的话,可能有500篇左右。即使算上所有营销类杂志,超过我的可能真不多。这是我沾了《销售与市场》的光。

  有时,因为一个选题缺一块内容,只有我这个了解选题的快手补上去。比如,2005年发表的“诊断一线营销”系列,就是有一期刚好缺一篇文章,时任编辑部主任张树军让我尽快赶一篇,结果因为一个诊断系列文章,一本《诊断一线营销》写出来了。

  我很感激《销售与市场》。从事营销以来,尽管经历无数次营销工作变革、创新,一代又一代营销人“各领风骚若干年”,我基本上没有掉队。

  因为《销售与市场》的缘故,我结识了很多专家、企业家,能够更多地了解营销前沿动态。

  大约在1995年时,我提出对杂志的定位是“引领潮流,反映主流”。主流是大家正在普遍使用的,潮流是下一个阶段的主流。为了引领潮流,我得时刻关注潮流。如果不是这份杂志,我很难这么持续地保持对潮流的关注度。

  写作初期,有一位朋友告诉我:相似的东西写100 篇,自然就有影响力了。我不认为我写的东西有多么惊世骇俗,但我能持续写下去,很可能是因为很多人还记得我,甚至期待我的新文章。

  《销售与市场》创办的1994年,正是中国营销启蒙的年月。《销售与市场》受到追捧,首先是组稿文风生动、简洁、通俗,不那么学术,甚至不追求高大上。把那么多国外的营销理论介绍给中国读者,让他们能够读懂,《销售与市场》真正承担了营销启蒙的角色。

  大约2000年前后,中国营销启蒙基本结束,本土化营销开始。我2002年以专家身份进入杂志社,后来一度担任副总编。这个阶段,《销售与市场》杂志承担了推动中国营销本土化的角色。

  比如,被施炜老师称为“中国营销最佳实践”的深度分销理论与实践,《销售与市场》就是推动的主阵地。

  当然,大量的本土营销思想也是在此阶段通过杂志发表的,包括我与金焕民老师的《中国式营销》。

  《销售与市场》杂志发行的最高峰,大约每月发行70万册。那个时候,我曾经看到一份数据,美国《福布斯》在亚洲以4种语言出版,月发行量只有27万册。

  曾經与德国同行交流,按照他们的说法,专业杂志发行2万册就到顶了。美国曾经出版一份营销类杂志《CMO》,没出几期就停刊了。

  作为中国泛财经杂志中发行量最大的期刊,《销售与市场》是一个另类。它出版时的定位是“过程、方法、细节”,这让有些自觉高大上的人不屑,却大受实践者欢迎。

  杂志社在2005年左右曾经有过一个调研,每份《销售与市场》在当时传阅的人数高达14人。发行量乘传阅人数,阅读者就是个海量数据。

  不过,按照当时6000万营销人的估算,这又是正常的。

  《销售与市场》的第一轮高峰期大约是1998年,2002年第一次陷入低谷。因为及时从“营销启蒙”转向“本土营销”,2005年创造了第二轮高峰。

  2006年以后,我就很困惑了。启蒙和本土化阶段,营销人面临的问题是相似的。找不到办法了就看《销售与市场》,多半能够解惑。

  2006年后,中国营销开始分化。当时走在最前沿的是家电业,后来是快消品。一本杂志已经无法为多数人解惑。2006年时,我提出办行业刊。后来看,有些行业刊是成功的,比如化妆品、农资。现在有些行业刊办得非常好,比如华糖。行业刊的繁荣是中国营销高度分化的结果。

  2010年后,电商崛起,电商视所有营销为“传统的”。这个阶段,《销售与市场》及时跟进,关注了电商的进展。

  传统媒体生存艰难,尽管如此,无论是自媒体还是传统媒体,《销售与市场》还没有替代者。我曾经戏言,哪一天《销售与市场》消失了,营销类媒体也就消失了。

  近几年,我在向基于互联网的新营销转型,我也看到《销售与市场》在这方面的努力。从内容看,《销售与市场》已经是新营销、新零售了;从与读者的关系看,《销售与市场》已经建立了社群矩阵;从经营方式看,《销售与市场》已经从原来的广告模式转为服务模式。

  媒体不死,永恒存在,但媒体的生存方式持续变化。

  《销售与市场》经历过多轮高峰与低谷,有适应环境变化的基因。我虽不在杂志社任职了,但一直关心着杂志。

  25年,当作一个新起点吧!

  刘春雄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