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保公司融资担保业务的风险管理研究

  • 来源:新财经
  • 关键字:担保公司,融资担保业务,风险管理
  • 发布时间:2019-11-13 23:05

  [摘 要]隨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使得担保公司进入平稳发展的状态,而《融资担保公司监督管理条例》以及《关于印发〈融资担保公司监督管理条例〉四项配套制度的通知》的施行,将融资担保公司的监管工作从原本的粗放模式推进到精细化阶段。对于担保公司而言,在开展融资担保业务的过程中,应该切实做好风险管理工作,以此来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担保公司;融资担保业务;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2.39

  最近几年,融资性担保行业备受瞩目,在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后,我国融资担保行业净资产超过1.2亿元,担保规模超过10万亿元,一方面在破解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服务实体经济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能够帮助银行等机构分散信贷风险,有助于社会效益的提高。不过,担保公司在开展融资担保业务的过程中,通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和隐患,需要切实做好风险管理工作,保证业务的顺利实施。

  1 担保公司融资性担保业务风险管理现状

  1.1 管理制度不完善

  长期以来,在我国担保行业中都没有能够建立起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也缺乏统一的准入标准和经营规范,使得不少融资性担保公司存在管理制度松散的问题,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例如,在开展融资性担保业务过程中,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和模式,导致业务操作比较随意,隐藏着巨大的经营风险。也有部分担保公司虽然制定了内部控制制度,却没有能够严格将不相容岗位进行分离,在影响经营效率的同时,也会导致风险的增大。另外,部分担保公司为了能够营造出良好发展的假象,存在违规操作的现象,这些都是由不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导致的。

  1.2 管理人才不达标

  调查数据显示,融资性担保公司的风险管理人员一般来自银行、保险、政府机构和律师事务所,其中银行相关从业人员本身有着丰富的金融工作经验,不过可能缺乏专业的财务管理知识;外聘会计师会计专业知识丰富,能够准确把握企业的财务状况,但不一定能够实现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全面分析;法律专业人才的法律功底扎实,但是对于融资性担保业务的财会环境缺乏足够深入的了解。在这种情况下,担保公司存在着风险管理人才无法满足实际管理要求的问题。

  1.3 管理风险同质化

  很多时候,担保公司在开展融资性担保业务的过程中,对于风险的管理同质化,往往都是直接照搬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模式,并没有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需求,导致风险控制工作无法顺利实施,影响了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2 担保公司融资性担保业务中面临的风险因素

  担保公司在开展融资性担保业务的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因素有以下三个:一是法律条款风险。担保业务需要涉及多方责任主体,如若不严格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则可能引发相应的法律风险。纵观我国相关法律,融资担保业务中,存在的法律关系包括担保人与债权人的担保关系、债务人与债权人的借贷关系,以及受托担保中存在的债务人与担保人关系等。同时,融资性担保业务涉及的法律合同文本同样不少,如担保合同条款、委托担保合同条款、贷款合同条款以及抵、质押合同条款等。受较低金融信息共享度的影响,担保公司缺乏一致的管理制度,大量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很容易引发相应的法律条款风险。二是道德因素风险。道德因素风险主要是指担保人员在自身的工作中没有能够顾及道德标准,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而引发的风险,其具有非常大的潜在危害性,如果不能进行有效防范,则会直接影响担保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三是政府机构风险。部分建立在政府政策基础上的担保机构本身缺乏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风险防控措施,或者关键岗位人员缺乏相应的业务知识,业务中普遍存在行政干预的情况,同样容易引发相应的风险和隐患。

  3 担保公司融资性担保业务风险管理有效措施

  3.1 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一是应该规范财务管理机制。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确保会计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切实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禁止设置相应的账外账簿编制会计科目,保证会计信息报告的有效性。同时,应该做好资产风险分类管理工作,执行担保风险准备金制度,提高代偿追偿回收率,尽可能避免各类损失。二是应该充分发挥评审会等公司风险管理机构的职责,直接对董事会负责。经营管理人员必须严格依照董事会授权以及担保公司自身的各类规章制度开展相关工作,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风险管理机构需要关注董事会制定的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就融资性担保业务进行风险控制,内部审计机构则需要对风险管理所取得的成效进行监督审核,实现相互促进。三是应该制定出完善的标准,做好担保对象的审核工作。在对经营主体进行选择的过程中,必须对其开展全面细致的调查活动,深入了解其信用等级和不良历史,以此来规避合作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也应该落实失信惩戒,对道德因素引发的风险进行防范。四是应该推动不相容岗位的相互分离。尽可能减少和消除岗位冲突对于工作效率的影响,提升企业内部控制的效果。

  3.2 健全风险评估制度

  对于担保公司,在开展融资性担保业务时,应该深入了解被担保方,做好必要的风险评估工作,实现对融资性担保业务运营风险的有效防控。具体来讲,一是应该做好保前调查和风险评估。担保公司需要对被担保方相关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其资产和负债情况,分析企业经营理念,合理评估其未来发展状况。调查审核的对象不仅包括被担保主体主动提供的资料,还应该到税务、工商和司法部门进行资料收集,保证数据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二是应该重视保后监管。担保公司在与被担保方签订担保合同,与银行机构签订保证合同,担保成为既定事实,合同有效期内担保公司还必须做好相应的监管工作。三是应该关注风险评估分担。通过相应的风险评估,加大担保风险分担比例,积极引入银行、再担保风险分担机制、补偿机制,实现对风险的有效分担。例如,在农业融资担保项目中,生物性资产会由于农民财务管理上相对薄弱,很难核实数量、资产、收入等,担保机构面临的风险较大,需要深入农村地区,做好市场调研工作,就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评估,实现风险控制。

  3.3 优化风险管理队伍

  风险管理要求项目部门必须能够提交完整真实的担保数据,做好必要的审查工作,针对所有担保项目做好综合分析,找出诱发风险的因素,提出有效的预防应对措施。而在这种情况下,风险管理部门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风险识别判断能力。担保公司应该高度重视风险管理队伍的建设,适当提高风险管理人员的工资待遇,招聘一些专业功底扎实,工作经验丰富的风险管理人才,对于现有风险管理人员,应该开展系统性培训,进一步提升其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判断能力。例如,对于国有政策性担保公司,可以通过改制的方式实现政企分离,确保高管薪酬待遇,设置员工绩效考核,提高业务、风险管理人员的考核比重,配合绩效薪资来提升收入水平,以增强企业凝聚人才的能力。

  4 结 论

  总而言之,担保行业本身存在高风险的特点,融资性担保业务更是如此,针对当前金融信用普遍欠佳的状况,担保公司在开展融资性担保业务的过程中,应该切实做好风险管理工作,关注财务内部控制,以精细化管理为支撑,推动风险管理制度体系的健全和完善,采取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提升风险管理的效果,促进我国担保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文学舟,丁晓丽,袁仕陈.环境规制下绿色融资担保风险防控的演化博弈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9(2):17-24.

  [2]张栩,宋兵.融资担保公司的内部风险控制——基于风险管理的企业内部控制框架构建[J].企业管理,2018(12):114-115.

张志杰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