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新了·故宫2》:以文物之“形”品华夏之“蕴”

  • 来源:综艺报
  • 关键字:综艺,挑战,主题
  • 发布时间:2019-12-27 21:52

  斩获第25届上海电视节最佳电视综艺节目,《上新了·故宫》第一季作为去年的现象级文化综艺曾引发观众热议。时隔一年,由故宫博物院和北京广播电视台出品,华传文化联合出品,春田影视制作的《上新了·故宫》第二季再度回归,于11月8日起在北京卫视和爱奇艺播出。

  突破上一季以人物历史为主的内容格局,不囿于文物和文化的单纯展示,第二季以文物为依托,用大历史观的视角解读华夏五千年历史,文创方面也升级为“超级文创生态体”。

  影像解锁考古研究新成果

  作为两季节目的总导演,毛嘉认为故宫从某种意义来说是“零门槛”IP,“这里的门槛是指认知度,几乎没有人不知道故宫。”第一季的成功助推外界期待值大幅提升,因此如何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找到全新的解读方式,做到继承与创新,是第二季面临的一大挑战。“除了在题材上有更新的挖掘,在表现手法和阐述方式上,我们一直在探寻‘象外之象与‘味外之旨。意思就是说在展示镜头,进行文字说明的时候,你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想输出什么样的价值观。”

  “第一季没挖掘到的深度,第二季要去挑战,同时还要进一步拓宽外延。”本季一开篇就以“身边事物隐藏的谜团”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围绕“探寻明初紫禁城肇建”这一主题,用影像解锁了“初代故宫”遗迹的考古研究成果,并首次在电视媒体上公开了“一波三折”彩画和故宫地基建设。“我们希望通过影像和数字技术,将故宫最新学术成果和考古发现生动地展现给观众。”毛嘉说。

  历史视野的拓宽,深度的挖掘,对节目策划及制作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在筹备《上新了·故宫》两季节目的过程中,制作团队俨然一个“课题研究小组”,翻阅大量书籍史料,力争将每个环节做得专业严谨。“如果都没有和专家老师对话的基础,何谈挖掘深度?我们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也在思考如何做到深入浅出的输出。”在毛嘉看来,节目制作最大的困难在于如何将专业的学术理论转换成大众能够理解并且乐于接受的电视语言,镜头怎么表现、专有名词怎么拆解、演员怎么表达、动画怎么辅助,每个环节都要考虑到位。

  紧扣细节还原历史样貌

  “细节必须和历史严丝合缝”是制作团队的基本准则。毛嘉感慨,2019年近8个月的时间,导演组进入故宫的次数超过240次,在制作过程中陆续有合作团队因为无法承受巨大的工作压力而中途退出。“做《上新了·故宫》一档节目的工作量相当于一般节目的三倍,我们对节目的要求已经细化到每一帧,每期节目光审片就要审五次。”

  比如首期节目用3D动画的形式复原了太和殿在明朝时的样貌,短短3秒钟镜头的背后却是制作团队夜以继日的付出。“为了这3秒钟镜头,我们要考据每个梁柱的尺寸,每个窗花的结构,甚至内檐上的彩画,都要花费很长时间进行细节比对,还要不停地跟各个学科的专家沟通,做到每个细节、每个数据都精确无误。”

  此外,对小剧场环节的历史演绎严格把关。比如,首期节目围绕主题设计了“三大殿失火被焚”的片段,从故事情节到服化道,皆以史料为依据进行设计,“张鲁一扮演明成祖朱棣,整体古装造型复原就用了5个多小时,胡子都是一根一根粘的。服装也要求严格参照历史,无论面料质地还是花色款式,必须最大限度還原历史样貌,不像影视剧那样怎么好看怎么来。”

  打造“前店后厂”新模式

  《上新了·故宫》“文创+消费”的创新尝试,让故宫这一古老IP焕发出了新生机,并借助故宫自身影响力打通了文创产业链条。从节目中可以看出,《上新了·故宫》每个文创产品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和历史关联,对每项产品进行溯源,便可以从中寻找到作品诞生的文化逻辑。如第二季首期节目推出的“故宫星辰时光旅行系列”旅行箱、洗漱包,灵感就源自盖耶速丁的中国日记和明式地图。毛嘉介绍,这款故宫旅行箱在网上引发热议,上线两小时即爆单。

  新一季节目还签约了4位设计师,打造“前店后厂”模式,“前面作为文创产品的旗舰店,后面则是节目设计文创的上新研究所。”除了北京798艺术区,故宫、南锣鼓巷等地也将陆续开设实体店。毛嘉希望这些集体验、购买于一体的文创基地能成为新一代年轻人的文化打卡地,以点带面形成规模效应,引领新一轮国潮热。

  《上新了·故宫》之所以能够在众多内容中以差异化的姿态脱颖而出,毛嘉认为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找到了与观众平等对话的方式,实现了历史文化传承与综艺内容表达的有机融合,“这档节目的受众其实覆盖了全年龄层,现在观众的思想深度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深得多。即便是做文化节目也不要去俯视观众,而是要平视观众,有时候甚至还需要以45度角去仰视观众。”

  杜迈南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