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认字、4岁背诗、5岁写书法……近年来,国内低幼的牛娃越来越多。是不是我们国内的父母都太鸡血了呢?面对两三岁的娃,来看看美国的家庭都在做哪些方面的教育。
远赴美国的老母亲为何也焦虑
近几年,朋友圈经常被各种身怀绝技的小娃刷屏,3岁认字、4岁背诗、5岁写书法,而且越来越趋于低龄化和专业化。一脸艳羡的同时,感叹为啥别人家的孩子总是那么优秀,然后喝杯冰水冷静一下焦虑的心。
夜深人静,老母亲也常独自面对内心发出灵魂的拷问:to be or not to be(要这样训练娃还是不训练)?当年远赴美国,是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平台,然而审视一下自己没啥特长的娃,我们是否已经输在起跑线了?那厢被四处贩卖的焦虑压得透不过气,这厢赶紧钻研起了美帝主流的幼兒教育。
对于3岁的娃,美国的家庭都在做哪些教育?
情绪控制和管理占比较重
刚来美国的时候,我注意到一个现象:公共场合随处可见拖着两三个小娃的年轻爸妈,却极少看见撒泼打滚失去控制的小孩和手足无措的家长。
哭,是小孩子表达负面情绪的一种方式。随着孩子成长,语言和行动力会自然随着环境发展,对情绪的控制却需要家长和老师的正确引导。小孩子的情感细腻且脆弱,会因为一些哭笑不得的理由忽然崩溃,很多时候我们面对伤心欲绝、失去控制的娃束手无策。很庆幸,我后来从幼儿园老师那里找到了方向。
James在幼儿园学的第一课学的是大胆表达自己的需求,对不喜欢的事情说“不”。遇到伤心的事情可以哭,深呼吸,跟老师抱一抱。老师首先会对孩子的伤心表示理解和认同,然后认真聆听孩子受挫折的理由,引导他们用正确的方式释放情绪,给出供参考的解决方案。小朋友神奇般地就在老师的怀里渐渐平静下来了。
情绪控制和管理在美国幼儿教育中占比较重,学校认为学会正确表达释放情绪是影响孩子一生的最重要的课题,懂得控制情绪的人,在成年后更容易在逆境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注重培养娃的规则意识
一直听说西方社会是很注重规则、隐私的社会,生活久了我发现大到公共场所的社会规则,小到人与人之间即使擦肩而过,也都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好像每个人给自己划了一个圈,分清你的、我的和公共的,并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过界。
美国人常常用“terrlble two,horriblethree(麻烦的2岁,可怕的3岁)”来形容两三岁的小娃。其实是因为两三岁的小孩子开始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却不了解周围环境的规则,于是用哭闹,发脾气,说“不”来探索这个世界。家长们在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用实际行动告诉小娃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可以的。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生来就要逐渐开始适应这个社会共同认同的规则。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培养一个有公共意识,有良好修养的人,一定要从娃娃抓起。再比如美国爸妈很早就在家培养孩子们的“Table Manner(餐桌礼仪)”,在外警示孩子遵守社会规则,不占用过多的社会资源。餐厅里经常看见小娃坐在高凳里陪爹妈用餐,想想James小时候我们一家都需要轮番吃饭留一人陪娃,为此,我对美国家庭教育的敬佩油然而生。
从娃娃就开始就重视体能训练
众所周知,美国是体育大国,在这一点上,美帝人民是踏踏实实地从娃娃抓起。从小婴儿到青春期的娃,都有可选的体能训练和体育项目。我第一次在健身房遇到游泳教练时,向他咨询小娃学习游泳合适的年龄,他说:越早越好。如果几个月开始,可能比1岁以后更容易一些。目瞪口呆之余,我亲眼见到七八个月的小婴儿穿着防水纸尿裤在泳池里练习游泳。
此外,3岁开始,家长们就逐渐让孩子尝试各项体育活动,筛选出孩子较喜欢也较擅长的项目。James在3岁时尝试了滑冰、足球、跆拳道,并学会了游泳。足球和游泳一直坚持到现在,相信这些运动会伴随他成长,令他受益终生。
3岁前注重精细动作的发展
在幼儿园里,James2岁开始学习自己穿衣穿袜,3岁的时候就在滑梯攀岩墙上爬上爬下,游刀有余。忽然某一天老师跟我说,James的大运动很好,精致运动需要多加练习,比如练习剪纸。
于是,我乖乖地去超市买来儿童专用剪刀,让James在家里练习剪纸。为娘看得心惊胆战,他却玩得乐此不疲。要知道,我们小时候在小学之前都是被教育着不许碰家里的剪刀的。
不教课的幼儿园不是好幼儿园?
美国的幼儿园并不教授一些我们所说的数学、语文类的主课。前面说到美帝的学前教育是以玩乐为核心的,但并不是一味地疯玩。幼儿园里通过各项活动,全方位地观察和训练孩子的感知能力,比如拼图、阅读、积木和科学实验等等。在各项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们积极融入并参与,培养了团队合作能力,学会了坚持,从而也激发了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以及原发性努力的动力。
针对幼儿的学求教育是伪命题?
著名美国心理学家Peter Gray在他的著作中说,“Early Academic Training ProducesLong-Term Harm(早期的学术训练会造成长期伤害)。”针对孩子过早的学术训练长远来看会造成负面影响。很多学者针对这个理论进行了学术研究,结果一致地支持了这个观点:虽然早期的重复训练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孩子短期的分数,但这些初期优势在1~3年内会消失。这与德国提倡的减少对于幼龄孩子的机械记忆培养,留出更多空间让孩子进行主动思考吻合。在某些研究里,这种优势甚至被逆转,训练对后续的社交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的发展起到了反作用。
敲黑板
回到最初老母亲焦虑的话题,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每个家长都考虑过想要一个怎样的宝贝。我想归根到底是家长心中的优先级决定了孩子的发展方向。思绪转回几年后的今天,虽然没有培养出一个博古通今、出口成章的娃,转头望向窗外,看着后院开心得上窜下跳,晒得黝黑更显健壮的James,一切都释然了。
程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