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HIGH过之后,优雅起来

  • 来源:视野
  • 关键字:世博,优雅
  • 发布时间:2011-01-17 13:35
  中国人已经能够以一个整体漂亮地组织一次盛会,但可能还须学习如何以不同的个体优雅地参与一次盛会。

  “文明礼仪”、“国民素质”,在上海世博会开幕100天之际,上述词语被世博官方主动提及探讨。“世博会不是嘉年华,不能high完就完了。”“对于主办国来说,举办世博会的真正目的,在于启迪整整一代人的思维方式,帮助国人开阔眼界和思路,提高国民素质。”

  游客也是“展品”:学习优雅地参与盛会

  世博开幕以来,针对游客不文明行为的批评与建议多次见诸报端,并在网络上引发激烈争议和讨论。来自官方与民间的声音都在反复表达一个观点:国人在世博园内,应该也可以表现得更加得体与优雅一些。

  开园的最初几天,个别参观者就展现出了狡黠的“智慧”:装病装残骗租轮椅。关于“骗租轮椅相当于拿到VIP票”的话题在某论坛一推出,许多网民就跟帖列举自己的见闻来指责这种不文明行为。在成功进入场馆之后,在网络上被称为“盖章族”的行动才正式开始。参观者对盖章执著而痴迷,他们掏出数十本甚至上百本世博护照要求盖章。世博护照这个起源于1967年蒙特利尔世博会的玩意儿,从来没像在中国这么火爆过。在只有6个房间的乌拉圭馆,为应对盖章的人流,其中一半房间被改成了盖章专用房。在孟加拉馆盖章,馆员疲惫地重复一句话:“排队,排队,排队……”

  在经历了最初的好奇之后,很多外国场馆工作人员正在认识一个更加真实和复杂的中国。

  起初,阿娜斯塔西亚对上海世博会充满了期待,而随后,她的心情却似乎被上海连绵的梅雨打了折扣。

  这个来自白俄罗斯的漂亮姑娘和她的世博会同事们在突如其来的窘境面前越来越左支右绌——总有一些游客在场馆里大声喧哗,拿起相机对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开闪光灯。

  “他们刚到上海的时候,看到这个夜晚如水晶般美丽的城市,看到那些宏伟奇特的展馆,都是‘Wow’的惊叹,但在世博园里意想不到的遭遇之后,很多人的看法会复杂很多。”和那些面对人山人海的中国不知所措的朋友们不同,阿娜斯塔西亚算是半个“中国通”,她有一个中文名字叫做“梅芳”。然而在学习汉语3年以后,她突然发现不知该如何向自己的朋友解释这样一个复杂的国家。

  她的朋友们无法理解这样的情景:源源不断地从各个城市和乡村到达的中国游客们从大巴上鱼贯而下,急急忙忙地奔赴每一个场馆,他们的眼神里带着羞涩和惊奇,他们掏出手机向家里的亲友大声宣称自己又到了另一个国家,像小孩一般兴奋,有时候又显得脾气火爆。

  在世博园里最初的混乱之后,民众与媒体都逐渐意识到这样一点:当来自世界各国的最新文明成果于世博园内进行展示,国人在这大约3平方公里区域之内的言行表现也同时成为了展示的一部分。

  阿娜斯塔西亚则将世博会与奥运会进行对比,她回忆起北京奥运会时候的愉快经历:“所有事情流程顺畅,每个工作人员会讲英语,没有观众会打扰你……”这是一种奇特的体验,在北京奥运会时,整个国家被有序地组织起来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的文明、有趣和诗意之处都被尽力表达;而在世博会,当整个世界携手前来向中国展示人类文明的最新成果,却与中国人的种种不可预料的行为不期而遇。中国人已经能够以一个整体漂亮地组织一次盛会,但可能还须学习如何以不同的个体优雅地参与一次盛会。

  国民素质训练:从排队做起

  顾晓芳是江苏一家国企的员工,6月初她被单位组织前往上海参观世博,她认为把园区里出现的种种不文明现象都归结到游客身上并不公平。在她的体验里,超长的排队很容易使人们失去耐心。

  在人满为患的沙特阿拉伯馆,她看到一些散客因为长达5个小时的排队时间而瘫坐在地。这个过程中有的人打牌玩游戏机,更多人开始抱怨。这样的场景让她想起了春运。

  在历史上,1893年的芝加哥世博会,闭幕前最后一天人数达到了最高峰的71.4万人。在李普曼的回忆录里,那时候的美国被描述成一个“罪恶、腐败和欺骗横行”的时代,但是,排队都不曾成为问题。

  在一些世博会上,排队成了一种艺术。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的时候,荷兰馆是最热门场馆,四千多德国人排成了一个Ω形,他们充分地利用了草地。后来发现Ω形也排不下了,人们就排成了一个@形。

  在日本,参观的民众迈着小碎步,引导员旗子一挥,他们紧随其后,五六十万人一声不吭,全场只有木屐敲击地面的声音,这就是40年前的大阪世博会。但是起初的时候,日本人实际上也并不习惯于排队。1970年的日本和今天的中国极为相似。大阪世博会期间,当地大街小巷贴满了政府劝告公民“不要随地大小便”的标语。

  文明的契机:中国“成人礼”

  在国际展览局名誉主席吴建民看来,人们的举止失礼有很复杂的历史原因。1965年,当时26岁的吴建民从团中央回到了外交部,翻译室的政工干部找刚来的青年们训话,开口第一句话就是“我是大老粗”,“那是一段以大老粗为荣的时代”。

  一个生动的例子发生在2003年秋天。当时上海举行世博论坛,请各国人士前来为上海世博献计献策。嘉宾们住在老锦江饭店,需要步行到马路对面的花园饭店参加会议。时任国际展览局主席的诺盖斯和名誉主席菲利普森过马路十分紧张,紧紧地拉住吴建民。“这些人都是见多识广的人,他们都在感慨,过中国的马路要有非凡的勇气。”

  而到了这次,当吴建民作为评委走在世博园里的时候,看到汽车开始礼让行人了,“这就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在集中逛了几个热门场馆之后,顾晓芳和几位单位同事便放弃了继续参观,他们围坐到高架步行桥下,一边打牌一边抱怨这里一点都不比普通游乐园好玩。

  世博园区内,那些播放4D电影的场馆大部分成了热门场馆,直观而逼真的感受令许多参观者更加享受。而位于浦西,最能展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世博理念的最佳城市实践区却遭到了冷遇。

  吴建民提醒国人,世博不只是一个游览项目,“世博应该是大家围绕一个理念展开想像”。

  世博纪录片导演吴钧认为讨论排队、扔垃圾,只是对文明最初步的讨论。“世博会从来就是一个各国展示国家治理,以及政权和公民如何互动的一个活动。当我们在最佳城市实践区看到马德里的廉租屋,看到一个政府如何考虑弱势群体,看到很多环保绿色节能低碳这些技术首先用在一个普通的办公楼,用在廉租屋,这不是一个秀,不是宣传,这才是文明的力量。”

  在国家富裕起来之后,文明素质将成为比物质财富更可贵的民族资源,国民的文明行为也极有可能点滴地改造这个古老的国家。上海世博会不仅仅是一场展示盛世图景的盛会,更重要的是一次与世界文明和公共规则接轨的契机。只有从这个层面来考察世博会,它才能与1851年伦敦、1853年纽约和1889年巴黎世博会一样被视为历史成就,其深刻与伟大亦因此并无二致。

  (韩世平摘自《南方周末》,本刊有删节)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