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岗教师:照亮乡村孩子人生

  • 来源:民生周刊
  • 关键字:新老师,乡村学校,教育情怀
  • 发布时间:2020-11-06 13:30

  “又来了一个新老师!”一群孩子在教室门口探头探脑,迎接他们的新老师。甘肃特岗教师徐瑞丽一直记得这一幕,那时她刚刚踏进那所村小,正因为学校条件差而沮丧,却被孩子们逗乐了。

  面对乡村学校的种种不便,很多特岗教師有过迷茫、孤独、纠结,甚至想过离开,但孩子们纯真而渴望的眼神让他们留了下来。由于农村教师短缺,他们往往迅速成为学校的主力,上课、当班主任,与学生打成一片。

  “心有光芒,必有远芳。”这是河北特岗教师冀小雪很喜欢的一句话,她今年刚好服务期满3年,选择了继续留任。

  每一个特岗教师背后都有朴素感人的故事,值得记录。他们有教育情怀,也有现实考虑,最后不管是走是留,他们都曾为乡村孩子奉献过自己的青春。

  让乡村孩子打开眼界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徐瑞丽没想到,自己会成为一名小学老师。2018年,她考上特岗教师后,被分到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新塬镇杨坪村任教,因为那里的小学老师严重短缺,她必须尽快顶上。

  徐瑞丽记得,学校当时有6个年级、30多名学生,但只有8名老师,其中两名老师只支教半年。她几乎每天都要上8节课,仅有两个空当,还要到村里的幼儿园带课。

  徐瑞丽的家在另外一个乡镇,回家路上需要6个小时,她只好选择住校。杨坪村不通班车,村里只有一个小卖部,很多东西都过期了,买东西只能去镇上,要走40多分钟。

  最让徐瑞丽害怕的是周末,其他老师回家了,她一个人住在学校。一天晚上,因为她把房间里的垃圾放在了宿舍门口,结果引来了村里的野狗。野狗在门口叫,她在宿舍里瑟瑟发抖。

  “那时真的有点崩溃,村里的生活很难熬,小学课程对我来说又是跨领域的,压力太大了。”徐瑞丽说。

  好在后来她得到了乡村青年教师社会支持公益计划(即青椒计划)的支持,在其中学习教学方法,也找到很多课程资源。

  徐瑞丽找到了美丽乡村课程。学校有一间网络条件比较好的教室,她在那里给全校的学生上音乐课,还用自己的笔记本电脑让学生上外教英语课程。

  但是,学校其他老师对这样的课程并不支持,“他们觉得我每天都在带学生玩儿,但其实,这些课程对学生帮助挺大的,让他们打开了眼界。”

  上了这些课程之后,学生们的成绩都有所进步,那年小升初考试,她带的学生语文成绩全部合格。

  村里的孩子几乎全都是留守儿童。在徐瑞丽带的学生中,只有3个来自正常家庭,其他都是妈妈不在身边,爸爸也出去打工了,孩子在家跟着爷爷奶奶或者亲戚生活。

  因为要照顾家里年迈的爷爷奶奶,徐瑞丽申请调到了自己家所在的乡镇当幼儿园老师。可是,她发现自己的心已经收不回来了,她一直挂念着杨坪村村小的学生,还想把美丽乡村课程这样的资源推广到更多学校。尽管幼儿园很少能用上这样的资源,但她一直坚持参加在线学习。

  “我已经通过一门考试了。”徐瑞丽兴奋地告诉《民生周刊》记者,她正在备考小学教师资格证,希望有一天能回到小学的课堂。

  冀小雪在教学中。

  学生有进步是最大的成就

  跟徐瑞丽一样,冀小雪第一次踏进她所任教的河北省张家口市万全区郭磊庄初级中学时,落差感也非常大。这是一所乡镇中学,校园很简陋,宿舍是一间满是尘土甚至蜘蛛网的房间,水泥地板,家具也非常破旧。

  “记忆中,我只有小时候在爷爷家见过这样的房子。那天晚上,我在被窝里偷偷抹眼泪。”冀小雪说。

  但她并没有太多伤感的时间。入职后,她便担任了一个初三毕业班的英语老师。好在入职前有过教师实习经历,让她不惧怕讲课。第二年她便担任了一个班的班主任,“每天从早上5点忙到晚上10点,连晚上做梦都在跟学生斗智斗勇。”

  最让她开心的事情是,看到学生的一点点进步。班上有名同学由于先天口齿不清,不敢张嘴说话,一直很自卑。为了让他自信起来,冀小雪在课堂上会细心地把答案文字较少的问题留给他,几乎每次他都能答对,其他同学就会发出“哇”的惊叹声。

  慢慢地,那名学生开始大胆讲话,大胆地在英语课上和搭档练习对话。

  对于学生初中3年的学习,冀小雪要求自己每一个环节都不马虎。排练艺术节的舞蹈,她没有缺席过学生的每一次练习,甚至晚上还会返回班里陪她们练习,纠正不到位的动作。演出当天,她在一个小时里为10名学生化妆和盘发,让她们在舞台上呈现出最好的样子。

  学生在艺术节、运动会等活动上的精彩瞬间,都留在了冀小雪的照片、视频里,她还制作了VLOG为学生们记录校园生活。

  “我们是县里生源最差的一所中学,但一直坚持低进高出,这几年考上高中的学生越来越多。”提到这个成绩,冀小雪很骄傲,“学生有进步,有好的出路,是我最大的成就。”

  3年来,冀小雪迅速成长,学校也给了她很多机会。今年,她担任了年级组长和英语教研组长,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但干劲十足。“来到陌生、离家也不近的乡村,从刚开始的不适应到后来的爱上这里,我找到了归属感、认同感。”

  拒绝名校的橄榄枝

  在到宁夏贺兰县第四小学做特岗教师之前,李云在银川市区一所学校做临聘教师。2014年,她考上特岗教师后来到贺兰县。

  “我喜欢农村学校,这里的学生更淳朴。”李云告诉《民生周刊》记者,她所在的学校位于县城郊区,学生很多是务工人员的孩子,流动性很大。

  那所学校的学生成绩两极分化严重,有的学生对学习完全不感兴趣。但李云没有放弃过任何一名学生,她总是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学习,跟他们一起游戏嬉笑。

  学生家里有的种菜、种水果,有的做生意,学生们不时从家里带来瓜、枣送给老师。李云知道,他们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老师的喜爱。

  今年中秋节,她收到一个特殊的礼物。班上一名成绩很差、平时不爱说话的孩子,用小手捧着一个散装月饼送给她。那一刻,泪花在她眼里转动,她觉得自己只是做了一个教师应该做的事情,学生们却对她报以那样真挚的感情。

  因为有过在市区做临聘教师的经验,李云知道多媒体课件会让课堂教学更活泼。但在县城小学,往往基礎设备不完善,而且教师信息化素养大都较低,李云只能自己从头开始摸索。

  “市区有很多好老师,不缺我一个。农村更需要我,也给了我更大的平台,我在这里可以发挥更大的价值。”

  李云到农村学校送教送研。

  她利用学校录播室的一台交互式电子白板设备,通过查阅使用说明、尝试安装软件、探索课件制作等方式,找到了学科与信息化的融合之路。

  现在,她不但承担本校各项信息化技术的培训工作,还多次为贺兰县其他农村学校教师进行信息化技术培训,带动了全县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几年来,李云积极参加国家级、自治区级、银川市等各级教学比赛,取得了优异成绩。在一次比赛结束后,银川市区一所名校的校长对她很认可,希望她能入职自己的学校。

  李云有些动摇,因为她家的房子所在的学区不太好,如果她入职那所名校,孩子上学的问题就解决了。

  几番纠结之后,她还是放弃了那个机会。“如果我去了那所学校,会成为那里一名普通的一线老师。但如果我留在贺兰县,可以辐射很多农村学校。”

  她经常到贺兰县一些更偏远的学校送教送研,帮助那里的老师提升教学水平。她还做了一个“一拖二”的尝试。她在学校课堂给学生上课,县里另外一个偏远学校的学生通过在线课堂同步上课。

  今年疫情期间,李云主动承担了10节宁夏教育厅小学英语空中课堂,连续3个月无休息、不间断地磨课、录课,出色地完成空中课堂录制任务,受到家长、学生的一致好评。

  李云觉得:“市区有很多好老师,不缺我一个。农村更需要我,也给了我更大的平台,我在这里可以发挥更大的价值。”

  罗燕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