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智慧社区建设政策建议

  • 来源:民生周刊
  • 关键字:智慧社区,精准服务,存储
  • 发布时间:2020-11-06 15:31

  近日,住建部发布了《智慧社区建设规范(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范》),对“智慧社区”进行了明确的定义,尤其是详细制定了“公共服务板块”的建设规范和服务内容,建设智慧社区终于有章可循。然而,现实中的社区千差万别,整齐划一的标准化服务不可能满足居民多样化的需求。本文认为,《规范》中定义的“公共服务板块”所涉及的内容应该既有规定动作,也有自选动作,那么如何确定板块中的自选动作呢?并且,社区是居民的生活场域,社区公共事务应遵循民主协商的规则,这也是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的,那么智慧社区可以搭建怎样的平台使居民更有效率、更有成效地民主协商呢?深入思考和探讨这些问题或可更好地完善《规范》,并对未来社区建设中面临的一些困惑提供借鉴。

  可深化或细化的问题

  《规范》对智慧社区的定义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点:其一,数字治理。数字治理的前提是能够充分获取“社区场景下的人、事、地、物、情、组织等多种数据资源”,因此建设足够的硬件设施是智慧社区的基础,这些设施不仅要有“感知”能力以获取各类数据和信息,而且应能汇聚接入、存储、计算分析以及共享交换这些原始数据和信息。

  其二,精准服务。《规范》要求“提供面向政府、物业、居民和企业的社区管理与服务类应用”,且服务应是科学化、智能化和精准化的,可见,精准化、智能化服务应是智慧社区的重要特征。这就需要不断对数据和信息进行科学分析和研判,实时、动态、精准地把握社情、民情,使服务更加靶向精准,并且通过对数据和信息的科学计算达至“预警+预判”,使社区治理和社区服务更有前瞻性。

  其三,民主协商。《规范》提出了智慧社区建设的目标,即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管理模式,这体现了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民主协商的社会治理原则。居民应能充分利用智慧社区提供的数字平台共商共议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因此,智慧社区系统应能提供一个民主协商的平台或渠道,充分调动居民的参与积极性,为社区居民自治提供平台和空间。

  综上,本文认为《规范》阐述的3个主要议题体现了智慧社区的本质,同时也说明智慧社区不同于当前很多地方正在兴建的“安防小区”,后者以平安防控为目的,而智慧社区以提供精准、智能化的公共服务为目标,实现政府、社会、居民的共建共治共享。

  如何深化和完善《规范》

  《规范》为智慧社区建设提供蓝本,使其有章可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在落实《规范》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深化一些细节部分,使“智慧社区”系统提供的服务既能因地制宜地满足社区的差异化需求,同时也能成为社区居民民主协商的“共治”平台。

  成都智慧社区建设,兴元绿洲小区人脸识别门禁。图/CFP

  一、整合分属于各部门的信息采集系统,在智慧社区的平台上一网汇聚相关数据资源,夯实数字治理的基石。在社区中早已布满了监控探头及其他各类前端感知设备,然而它们分属于公安、城管、综治等部门,形成了一个个“数据孤岛”。因此,首先需要打破壁垒,使各信息系统间的数据和功能互联互通。换言之,智慧社区系统应能打破壁垒、一网整合辖区内全部的数字资源,实现全域治理。

  二、根据本社区居民特点和实际需求,因地制宜地在“公共服务模块”中增设自选模块,或在预设的模块中增加自选项目。智慧社区系统中应开设政府和居民之间互动的接口,如命名为“民意直达”,一则使之成为居民随时表达自身意愿或需求的渠道,二则让基层政府即时了解本地居民的切实需求。一般而言,获取到的这些信息是琐碎的、零散的,基层政府应每隔一段时间将其中类别相近的居民需求归类,并因地制宜地形成本社区“公共服务模块”中的自选模块,或者在规范模块中增加本社区居民迫切需要的自选内容,如此一来,基层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就会更加“精准”。宁波市镇海区招宝山街道的“新三宝服务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街道通过“线上+线下”互动,就服务价格、配送方式、菜品种类等内容,针对老年人进行全面的意见征集和问卷调查,分析并精准掌握辖区老年人最迫切的服务需求,因地制宜地开展“1+X半自助式”运行模式、“中央厨房+社区配送”的两级联动送餐模式。“新三宝服务社”推出的“暖心·同行”品牌项目也是基于这样的机制发现需求并形成服务特色的。招宝山街道通过“发现需求—寻找资源—评审立项—明确目标—项目实施—项目评估—意见反馈”流程大大丰富和优化了“社区养老模块”的项目和内容,这一切也初步体现了基层政府、居民、辖区社会组织的共建、共治、共享,服务开展以来居民满意率超过97%。

  需要强调的是,智慧社区“公共服务模块”的自选模块或自选内容应是动态的。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居民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应通过上述的民意获取渠道及时准确地了解居民的现实需求及其变化,甚至可以建立智能模型“预判”居民需求的变化趋势,从而针对性地调整某些自选模块或者预设模块中的某些自选内容,实现公共服务供给的超前性、智能化和精准化。

  三、智慧社区系统中应开设一个线上/线下的平台或渠道,实现政府与居民、居民与居民之间的信息交流、协商共治。这方面杭州市拱墅区小河街道的“小河网驿”值得借鉴。“小河网驿”就是集智慧发现、云上分析、共商共治于一体的线上枢纽平台,其中专门设置了一个“社情民意”功能模块。

  首先,通过这个功能模块广泛收集居民关心的问题,了解居民的诉求,目前小河街道每月平均收到各类意见建议2000件左右。其次,通过“关键词”抓取,将出现频率最多的关键词,自动生成“红茶议事会”(小河街道创新的民主协商机制)的议题,使得每期的“红茶议事会”有事可议,并且所议之事都是居民真正关心,需要迫切解决的实际问题,避免了“议事”走向形式化。目前,小河街道初步形成了“民意获取—民意热点大数据分析—自动形成红茶议事会议题—召开线上与线下红茶议事会—形成共治方案—回应群众需求”治理闭环。再次,本文认为未来可以进一步深入分析抓取的这些“关键词”,并结合“红茶议事会”的议事结果,不断修订“公共服务模块”中的自选模块或者自选内容,使公共服务更加精准及时。总之,小河街道的“小河网驿”枢纽平台不仅使民主协商成为现实,而且初步实现了政府、社会与社区居民之间的共建、共治、共享。

  四、做好顶层设计,将“安防小区”建设纳入智慧社区建设的总体框架。社区是城市的“细胞”,维护好社区的平安是平安城市的保障,也是智慧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可以在智慧社区建设的总体框架下纳入平安建设,尽快统一“安防小区”与智慧社区的建设标准,避免将来因标准不统一而导致重复建设。进一步地,智慧社区建设也可纳入未来社区建设的总体框架下,智慧社区的“数字治理”与未来社区的“数字社区”是完全一致的,可以做好顶层设计,统筹建设。

  北京天兆家園东门外的微菜场、便民柜”。图/CFP

  五、智慧社区建设中应避免的问题。某种程度上说,智慧社区系统也是“社区微脑”,因此要从“城市大脑”的整体架构角度制定智慧社区建设的各项标准。一方面要有标准化的数据采集接口和统一的数据标准,并且智慧社区系统中的信息应能接入“城市大脑”,建设过程中应避免各自为政、自娱自乐,形成一个个新的数据孤岛;另一方面要考虑到社区数据的私密性,社区是居民的生活空间,涉及到的信息和数据不完全是“公共”的,应厘清数据边界,避免数据被滥用,侵犯居民隐私。

  徐林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