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功能之一,它决定国家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决定着未来的国家建设者的价值取向。因此,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需要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历史课程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历史课程可以利用生动的史实、鲜活的人物和准确的评价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1 充分利用历史素材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

  灵活、合理地用好历史教材中的史料、人物、故事、图片等素材,让学生参与其中,对素材进行恰当的处理,从而更加充分、深刻地理解其精神品质。讲《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这一课时,通过大量的图片、文字、视频等材料的展示,让学生看到长征过程的艰苦,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他们之所以能够克服那么多的困难,就是因为他们志向坚定,有必胜的信心。再结合学生看过的相关的电影、电视剧,理解共产党打江山的不易,真正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含义。再结合当前党和国家实施的低保政策、脱贫攻坚、农村医疗保险等政策,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他们就会理解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而热爱共产党,拥护共产党。历史事实和现实有机结合,使学生体会到从革命到建设、改革,党的思想、宗旨都是一脉相承,不断发展的。无论怎么发展,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永不变。

  2 融合热点和教材提炼情感态度价值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属于隐性知识,它决定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对国家来说,它决定国家培养什么样的人。热点事件是身边的事,运用恰当很容易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学生容易产生认同感,同时学生也切身感受到历史学科离生活很近,就在身边。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利用社会关注的热点事件,以教材知识为纽带整合材料,找到教材知识和国家政策、热点事件的交汇点,实现热点与教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完美融合,注重学生体验活动,深入分析,实现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国家科学技术奖”等事件,都向人们呈现出国家的价值取向,知道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把这些素材带进课堂,把热点和教材知识完美融合。在今后的生活中,这些价值观就会深入学生的内心,对生活中的现象就会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3 从整合知识中提炼情感态度价值观

  历史教材的许多知识是零碎呈现在各册教材中的。在整理知识的过程中,整理出我国在思想、文化、科技、艺术、经济等方面的辉煌成就,理解中华文明的丰富多彩、包容万象,再向学生讲述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一脉相承,从未中断过,这在人类文明史上也是一个奇迹。知道了这些,学生自然会为中华文明的独特性及其博大精深而感叹,民族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更加热爱我们的国家。在日常生活中,当学生站在全球视野下看中国时,就会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在社会生活中他们也就不会盲目地崇拜外国传回来的一些现象,以一种客观的态度审视外来文明,对外国传来的一些现象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取舍。从而更加理解“一个民族只有广泛吸收人类文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推动国家的发展”。

  历史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学科,基本功能是构建国民意识,培养公民基本的人文素养,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其体现,应该得到重视。在当前风云诡谲的国际形势下,坚持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显得尤为重要。历史教学中要抓住一切机会,把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机融合,塑造健康积极的人格,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贯穿课堂教学,对于学生自身的发展无疑都是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使他们成为国家建设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建设者。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