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积木建构游戏的指导
- 来源:知识文库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积木建构,游戏,指导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11-15 17:06
建构游戏是指幼儿利用不同的建构材料,按照一定的计划或目的来组织、操作建构物体或材料,通过与建构活动有关的思维和创造塑造物体形象,创造性反映周围生活的游戏,而积木建构游戏最受小班幼儿喜爱。
建构游戏的种类很多,有积木游戏,积竹游戏、积塑游戏、金属构造游戏、拼棒游戏、拼图游戏、玩沙玩水玩雪等游戏。积木的式样也很多,有大中小型积木,有空心或实心型积木,有动物拼图积木等。幼儿通过摆弄积木进行艺术创造,反映身边的建筑物和物品,获得满足感,发展自己的思维。小班幼儿最喜欢的是积木游戏,同时小班幼儿的小肌肉发展较弱,为了培养幼儿搭建的兴趣,满足成功感,我们给幼儿提供大中型积木,并配有少量的小型积木,或者专门适合幼儿练习围合、平铺、垒高等颜色鲜艳的积木,总体是形状少而简单(生活中常见的形状),数量多,辅助材料是小动物及角色小人等模型玩具的材料。如何指导小班幼儿进行积木建构呢?我是把握住以下三方面环节进行精心指导的。
1 游戏前的准备
1.1积木材料的陈列
各类积木材料应放在矮架上,并按大小形状进行分类,用大小不同的框装起来,可以再用卡纸画出每种材料的形状贴在对应材料的矮架上,或用实物照片作为标识。图和照片的提示能让幼儿迅速找出自己想要的材料,也方便幼儿游戏后迅速将材料放回原位,积木材料的这样摆放不仅会让幼儿收拾材料也成为一种分类和配对的游戏,还能为建构游戏优化空间面积,突出幼儿活动成果。如果建构空间足够大,可以考虑盛放材料的大小框下面加上滑轮,或在建构区投放小篮子、小推车,便于幼儿搬运材料。
1.2 活动区的规则制定
(1)人数的限定。因为小班建构材料的体积较大,受场地的制约,人数如果太多,幼儿取放积木很不方便,还容易将同伴的“作品”碰倒,所以老师一定要根据游戏场地约定人数,人数过多会注定游戏的不成功。
(2)游戏常规的建立。小班的孩子在建构区里游戏的时候,常常会没有目的地去选择材料,直至把建构区所有的材料都用完,他们更多地会去关注自己可以拿哪些材料而忘记自己的建构目标。因此,我们有必要建立一些游戏常规,比如说:拿一个小篮子,装上自己需要的材料,小篮子里材料都搭建完了,再去取材料,游戏结束的时候,可以保留建构作品,但是要将多余的材料送回去。在建构区,为幼儿贴上固定的材料标志,这样幼儿就知道将玩具归类。只有让幼儿形成良好的常规,才能更好地提升游戏质量。
(3)行为习惯的约定。在构建活动中老师需要不断提醒幼儿培养好的行为习惯:如请爱护玩具,不要争抢;尝试垒高,不能盲目,以防倒塌;拿同伴的材料要经过别人允许;小心行走,不要撞倒;一次只能拿一篮玩具等。
(4)实物图片的提示。小班幼儿思维是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很多时候幼儿只能想到自己看到的物品模仿搭建。在单元变化时,老师在建构区张贴几张实物照片,张贴几张搭建顺序图,张贴几张班级小朋友搭建掠影,更能吸引幼儿参与到建构活动中来。
(5)游戏的内容。建构游戏幼儿非常热爱,老师在指导时要有计划的进行,要切合幼儿的当下需求,最好有主题内容。如才入园时,幼儿参观幼儿园后,我们建构的主题就是“搭高楼”,熟悉班级后建构的主题是“我爱我的班级”,了解停车场后,我们建构的主题就是“停车场”,会玩区域游戏时,搭建的内容会更多,“加油站”、“大桥”等,幼儿将看到的、学到的及时尝试搭建出来。
2 游戏中的指导
老师要熟悉《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内容,了解小班幼儿的建构发展目标,明确小班幼儿积木建构是以单元建构为主要建构形式。幼儿年龄小,相对而言对周围建筑物的观察及了解经验不足,我们只能根据幼儿的认知及年龄特点重点开展单元式的建构游戏,如:单一的建构房子、火车、轮船、花园、动物园等,幼儿从中掌握基本的搭建技能。在小班下学期可以尝试开展主题式的建构,主体建筑物建构好了后再建构辅助物体。如“我们的幼儿园”建构游戏,第一学期时候,让幼儿用垒高、架空等方法搭建不同的高楼、滑梯,在下学期时,幼儿用围合的方法搭出幼儿园的围墙,再搭建假山、花园等。
2.1 让幼儿了解建构游戏的基本方法
教师进行建构前的调查,了解班级幼儿建构能力、水平,预设一段时期内的建构基本玩法,包括一些必要的游戏常规,以便有效地指导幼儿游戏。如:在建构游戏的时候可以让幼儿先练习垒高。开始游戏的时候为幼儿提供一种形状积木,避免游戏材料分散幼儿的注意力,给幼儿充分的操作机会,让幼儿在实践中积累垒高的经验。幼儿通过反复尝试,就会发现垒高的时候积木按照一个方向一个个叠加在一起会比较牢固,将积木竖起来会很快很高,但容易倒掉。当幼儿第二次尝试垒高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给予幼儿形状上的自主选择权,让幼儿尝试将不同形状混用进行垒高,幼儿尝试用一种形状进行堆高以后,就会发现太高很容易倒掉,他们自然就会想办法在中间加个横的积木,那样就会比较牢固。当孩子有了几次自由搭建的机会后,他们掌握垒高技能后,就可以给孩子一定的游戏情境,比如说搭建幼儿园高楼、小动物的家,根据游戏的需求推进目标,渐渐让孩子学会一些基本玩法。
2.2 观察幼儿游戏动机和兴趣
观察是有效指导的前提,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的兴趣点,了解他们想搭什么,用什么搭,怎么搭,提一些必要的建议,为幼儿完成搭建提供便利的条件。
(1)认识积木,对积木游戏产生兴趣。小班幼儿的搭建活动是无意识、无目的,他们只对搭的动作感兴趣,而不在乎搭出什么,也不会利用积木开展游戏。因此,老师应先引导幼儿认识积木,引导他们对积木游戏的产生兴趣,交给幼儿建构方法,鼓励幼儿大胆的建构形状简单的物体,并能表现其主要特征,如门、桥、桌子,教师在指导时要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
(2)多种方式吸引幼儿参与游戏。在游戏中教师观察幼儿的兴趣点用谈话、故事、欣赏等多种方式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热情。建构游戏区别于幼儿园的其它游戏,在建构活动中,幼儿确定建构对象,掌握建构特征,选用建构材料,运用建构技巧构造物体,这些都离不开教师的帮助指导。教师要做幼儿游戏的参与者与支持者,指导要抓住时机,适时介入,如果过早地进行指导,会让幼儿失去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介入晚了,幼儿面对困难、挫折,无法解决,就会失去对建构活动的兴趣。教师在游戏时多用“情境描述”的方法激发幼儿的兴趣,如:“小羊的家被狐狸弄坏了,我们再来搭个羊堡吧!”开始时候指导方法也尽量让幼儿多模仿,教师参与力度稍微要大一些,重过程轻结果。如搭建房屋的时候,小班孩子搭建房屋,屋顶常常会比较简单,用一个月饼盒就可以盖在支撑点上,只要牢固即可。在具体教学中,往往有多种情形反映出教师对建构游戏的指导水平。
首先,老师在指导幼儿建构游戏时一定有注意有效介入,保证幼儿的主体地位,不要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幼儿。例如在建构时,幼儿用几块长积木简单摆放,她们认为这就是我们的幼儿园,老师千万不要说“你搭的不像幼儿园,要怎样怎样才能像”等话语,老师可以说“你是怎么想的啊?” 、“你心中的幼儿园是什么样的啊?”、“幼儿园里面还有什么呢?”肯定幼儿的成功,鼓励幼儿进一步创造。
其次,当幼儿在建构活动中遇到建构困难准备放弃游戏时,老师要以合作者的身份进行参与。如幼儿在垒高时候,有两块积木厚薄不同总是不稳,多次倒塌后幼儿失去了兴趣准备离开时,这时候老师走过去,拿了和他相似的积木拼搭,边搭边数层高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吸引幼儿主动来观察,等幼儿明白自己倒掉的原因后,他会很开心的继续自己的构建。当幼儿成功后,老师还可以适时提出来一个比赛,和幼儿一起进行游戏,巩固幼儿构建技能,让幼儿再次体现成功感。 当幼儿在游戏中为了一个相同的积木在争抢时,老师这时候要用引导幼儿互相协商解决,如果老师熟视无睹,幼儿争抢起来会将建构场地弄得一团糟。如在搭建马路时,小婷需要一个拱形积木搭建桥洞,而现在只有一个拱形积木在小雨篮子里,小婷走过去就想拿过来用,小雨不愿意,说是自己先拿到的,而小婷说你又没用,二人就吵了起来。这时候的老师要及时参与进来,因为如果不及时制止争吵,她们一定会破坏已经搭建好的作品。老师可以让她们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老师可以问“你们觉得怎么办呢?”,引导幼儿知道,只有一个材料自己虽然需要,但是使用时要和同伴商量,自己的材料没用,当同伴需要时候可以先给同伴使用等道理,如果都需要这个材料还可以一起合作搭建等方法。
(3)根据幼儿兴趣点及时投放材料。建构的材料投放很重要,小班幼儿的建构兴趣很多时候靠辅助材料来吸引。例如在刚开学时候,我在建构区投放了小动物和小汽车,希望这些材料能支持孩子的想象游戏,孩子拿到了汽车,就会为汽车搭建停车场,看到小动物,就想着搭建动物园。在指导“我的家乡”单元课程时,我投放了短小便于垒高的积木,还投放了一些圆柱积木,投放了幼儿熟悉的家乡建筑物辅助材料,在老师的引领下,幼儿搭建出了“文通塔”、“高楼”;在郊游后我及时投入更多的辅助材料,便于幼儿用板条围合“公园”后用辅助材料在“公园”内展开想象,加入情节,丰富了幼儿游戏的内容。
(4)尊重幼儿的个性和年龄差异。树上没有一片相同的树叶,孩子更是如此,孩子的个性不同,他们在游戏中都会有不同的表现。有的幼儿能知道自己要搭建什么,有的幼儿还能创造搭建作品,也有的幼儿会在同伴专注搭建时候做一些“恶作剧”。如:我班的轩轩小朋友常常会喜欢把同伴的建构作品推倒,自己感受材料忽然倒塌的快乐,以至于建构区的孩子们看见轩轩过去就会紧张,甚至不让他靠近。有一天,轩轩路过建构区,玲玲非常紧张地跑到我身边:“老师,快把轩轩带走,他会把我们搭的高楼推倒的!”看着他们那样防备轩轩,我觉得要好好引导轩轩,否则同伴的排斥会让轩轩更加抵触,不利于身心发展。于是我就拿出几块垫子,对轩轩说:“今天黑猫警长要做一个推倒房子的实验,这里是它的实验室,你在这里负责把房子搭高,然后推倒,看看什么样的房子最容易倒。”奕奕开心地在垫子上玩起了实验,我告诉他:只有实验室的房子能推倒,其他地方的房子不能做实验。奕奕满足了他的游戏需求,也就不再跑去推同伴的房子了。很快,他的实验还吸引了其他孩子,他们跑上去和他一起搭建,一起推倒,游戏气氛非常和谐。
3 游戏后的评价
建构游戏的评价是对幼儿搭建技能的提高和幼儿创造能力的肯定环节,有效的评价能生成游戏的内容和深入游戏的情节,提高幼儿游戏的水平,促进幼儿良好情感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纲要》指出:承认和关注幼儿的个别差异,避免用划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在幼儿面前慎用横向的比较。
1)多形式评价。教师可以让幼儿自我评价,可以全体幼儿对一个作品进行相互评价,也可以老师进行评价。在评价时利用集中讲解、交流材料的拼搭方法,并适当提供一些范例,表扬在游戏中某一方面突出的幼儿,如:坚持性、创造性、专注性等。老师多问幼儿“你在建构中学会拼搭了什么东西?和谁学的?”“你下次准备搭什么?怎么搭?”还可以对在游戏中发现个别不良行为采用个别谈话法。
2)围绕作品进行评价。小班的孩子很多搭积木的兴趣还处在摆弄、操作积木的阶段,常常是搭了拆,拆了搭,有时又被同伴碰倒,很多时候老师来不及观察、欣赏和指导,这样一段时间后,孩子们逐渐会失去玩积木的兴趣,这时候老师每次活动后的评价环节至关重要,时刻提醒幼儿要保护好自己和同伴作品,要努力搭建出一件物品参与评价。老师引导幼儿自我评价时说出:告诉小朋友,自己搭的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呀?引导幼儿用较完整的语言描述。当幼儿在自我评价时,更多的幼儿可以从同伴交流中提升自己的想象力,为自己进一步完善作品、构建作品提供帮助。评价的内容可随游戏发展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如:小班初期时可侧重评价幼儿搭建的方法、游戏中表现、性格特征等;到小班后期,可侧重评价游戏是否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
3)评价的时间。建构游戏的评价时间不固定,可以游戏前评价、游戏中评价、游戏后评价。
(1)游戏前进行评价。通过回忆、启发式评价上一次活动,激发幼儿进行本次活动的兴趣。如:上次我们在搭高楼时候,然然小朋友搭了三层楼就倒了,我们让她说说高楼为什么倒掉,今天准备怎样搭,好吗?
(2)游戏中进行评价。小班幼儿思维具体形象,以无意注意为主,游戏往往依赖玩具、材料进行,因此评价可以借助有关的场景、道具、角色扮演,以游戏的口吻进行评价。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的过程中,进行个体评价,对游戏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直接互评为主,少用讨论式的评价。
(3)游戏后进行评价,这是我们老师经常用的一种评价,在幼儿建构活动结束了进行的评价。在评价时可以围绕此次活动的重点目标进行针对性评价,评价的形式主要有反映式、问题式、欣赏式等。反映式的评价是教师或幼儿对在本次活动中的现象进行一一阐述;问题式评价则是由教师或幼儿提出问题,大家共同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法或改进策略。还可以从推进下一次游戏的角度进行思考,探究如何搭建出更好的作品,引导幼儿能够逐步完善;欣赏式评价则是一起欣赏幼儿的结构作品,学习他的搭建方法或摆放布局等。
总之,评价所采用的形式和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无论选择哪种评价形式,都不是为了把幼儿分等级,而是为了了解幼儿的发展特点,更好地帮助每个幼儿,使他们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评价的最终目的是看幼儿通过游戏活动是否达到了教育目标,是否促进了幼儿主体性的发挥。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翔宇幼儿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