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中欣赏能力的培养
- 来源:知识文库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小学,音乐,教学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11-15 17:08
在小学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对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小学阶段的音乐教育主要就是要通过合理的策略来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知识的审美素养以及欣赏素养。传统模式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只考虑了对于小学学生的乐理知识的认识培养教学,但是却忽略了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但是由于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小学的教育中音乐教育版块也越来越受重视,教师应当意识到欣赏课程的重要性,去将学生的鉴赏能力和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主要目标,去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创新和改革音乐课程。本文主要阐述了对于小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策略。
音乐是一门结合了视觉和听觉的艺术课程,视听体验是学习音乐的最基础的部分,音乐可以把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感情所表现出来,使得心灵可以释放。欣赏音乐是获得音乐情感体验的必由之路,小学阶段是培养音乐内在情感、音乐审美、音乐能力的重要时期。我国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情感和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随着时代的变迁,教育观念的科学合理发展,我国小学音乐欣赏教育已逐渐提上议事日程。然而,从目前的实际教学情况来看,音乐欣赏教学的重要性还有待提高。在小学音乐教学的课堂中,教师的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学音乐的基础知识,同时也要更好地去提升学生的音乐赏析素养,使学生能够养成一个良好的审美素养。这不仅能够使得学生在音乐课堂的学习中更好地理解音乐,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在生活中去感知美,创造美。这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教师应当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去优化课堂,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的。本文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了阐述。
1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现存的问题
2011年新课程标准实施多年,对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小学音乐教材内容丰富,覆盖面广。学生接触的音乐教育更全面。随着近年来音乐教师能力的提高和国家对教师的控制,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然而,据观察,在小学音乐听力与欣赏课的实施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现在介绍并分析以下问题:
1.1 教学方法单一且有些僵化
在教学中,会出现一些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僵化的现象。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横向而言,无论什么音乐教学内容采用相同的教学模式,都会导致教学方法的固化。纵向而言,多年来同一教学内容的同一套教学计划无法随着时代的变化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也无法更新,使得教学方法单一僵化。究其原因,一是教师没有积累足够的教学方法来及时补充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第二,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第三教学适应性差,不能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1.2 课堂气氛低落
许多教师在音乐欣赏课上,教学气氛沉闷,学生注意力分散的现象时有发生。课堂状态不活跃,学生无法充分参与这一现象。此外,课堂纪律难以维持,导致教学效果不佳,而教师也会因此产生抵制音乐欣赏课的心理,造成“课堂枯燥、学生分心、教师抗拒、课堂枯燥……”的恶性循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第一,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没有设计教学的乐趣和学生的情感调动;二是教师教学方法僵化,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的没有落实,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不强。
1.3 教学重心转移
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有时教师几乎全班讲解,学生却很少听到音乐。教师花费大量的课堂时间讲述音乐所涵盖的内容或知识,但他们没有把“听音乐”和“学生”作为课堂的重点。音乐听力与欣赏教学已成为以知识为基础的音乐教学。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一是教师强调音乐教材内容的“信息性”传播而忽视“音乐性”;第二,教师忽视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第三,教师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去探索新知识。
2 如何更好地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探索音乐欣赏教学策略,首先要区分“音乐欣赏”与“音乐欣赏”的区别。这两个词含义相似,经常一起使用,但有细微的区别。”“音乐听”侧重于体验音乐、动作和过程,“音乐欣赏”强调对音乐的理解和感知,“听”和“欣赏”可以同时发生,但“欣赏”的层次高于“听”。首先,就作品内容而言,只有具有丰富精神内涵的优秀音乐作品才值得“欣赏”。一些低俗的音乐作品可以“听”,但不具备人们“欣赏”的条件。值得欣赏的作品应该是有趣而优雅的。第二,只要你仔细听,你可以称之为“倾听”,但你是否理解它是在“欣赏”的层次上。因此,音乐欣赏对听者的音乐知识储备和音乐欣赏经验提出了要求。最后,倾听侧重于听觉感受,而欣赏侧重于内心体验。欣赏是倾听后的精神收获。它不仅要求听者认真聆听,具有一定的音乐素养,而且要触及精神情感。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音乐听力能力,以达到欣赏的要求和目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倾听,我们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欣赏”水平呢?
2.1 教师应当要帮助学生去运用动作来感受音乐
教师可以在进行音乐课堂教学之前先和学生聆听一些舒缓、宁静的音乐,来让学生闭上眼静静地欣赏,这样的一个过程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静下心来,去以一个更好的状态投入到课堂的学习过程中去。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也能够跟着音乐去想象音乐所在描述的场景、事物,从而更好地与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内涵产生共鸣。但是仅仅是听音乐会导致学生产生一定的不耐烦心理。学生无法无时无刻都保持着高集中的状态去聆听音乐。长时间的聆听可能会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小动作。因此,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用心去聆听音乐,同时也要让学生通过动手,运用肢体动作来更好地感受音乐。
举例来说,教师在教学学生音乐节拍相关的知识时,就可以让学生随着音乐的节拍去进行拍手,在拍手的过程中去感受音乐的节拍和律动,这样的方式能够更好地让学生抓住音乐的特点,同时在一些节奏鲜明的音乐中也可以让学生通过简单的舞蹈或者肢体动作来更好地感受音乐。这样就能够更好地激起学生对于学习音乐的热情,学生就能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音乐的聆听中去。这个时候教师适当地进行辅佐教学,让学生通过改变拍手的节奏、力度等来更加细致地去对音乐进行一个表现,让学生能够听到音乐中更多的变化以及表现得可能性,久而久之,学生对于音乐的切分、理解就会变得更加地多样化,也能够通过不同的节奏变化来对音乐产生许多不同的理解。
2.2 教师需要在学生感受音乐的过程中给予鼓励,让学生更好地感知情感
每一个学生的音乐基础是不同的,这也就导致了有的学生能够较快的感知到音乐中所蕴含的情感,而有的同学在摸索的过程中会相对的困难。这就意味着教师在面对学生不同的学习状况时,要针对每一个学生来制定不同的教学措施,进而让学生慢慢地学会一些基础的乐理知识,从而慢慢地去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信心,教师也要采取一种鼓励的教学态度去与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激发起自己学习音乐的勇气和信心,进而更好地提升自己的音乐欣赏能力。
教师在进行音乐的教学时,首先要建立起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能够克服自己的畏难心理,去更加有热情地投入到音乐的学习中去,因此教师要以鼓励式的教学去对学生进行指导,鼓励学生在课堂中勇于去分享自己在音乐中所获得的见解,在学生分析到位的时候给予表扬,让学生能够更有自信地投入到学习之中。比如教师在教学《天鹅湖》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通过聆听乐曲来领悟《天鹅湖》所表达的故事内容以及故事背后所蕴含的情感。然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地将自己所领悟到的与同学进行分享。此外,教师也可以鼓舞学生利用歌唱、跳舞、朗诵等方式来对自己所感知到的情感进行演绎,让学生能够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更好的去建立自己的自信心,教师也可以对一些表现优秀的给予赞扬,对他们表示足够的肯定,让学生能够更有热情地去学习音乐,进而自然而然就提升了自己的欣赏能力。
2.3 教师要借助学生的情感来激发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热情
音乐在一定程度上是较为抽象化的知识,通过音乐来去欣赏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和内涵对于学生来说确实是一件相对而言较为困难的事情。因此,教师需要更好地去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只有学生学习的热情足够高涨了,对于音乐的学习才会更加的高效,学生的欣赏能力才会得到有效的提高。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借助学生的情感来对课堂进行一定的升华,从而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去欣赏音乐。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选取能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的歌曲来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更加容易去接受音乐所要传达给他们的情感。同时,教师也可以多选择一些富有朝气的歌曲,来让学生慢慢地去感悟。在这样一类正能量的歌曲中,教师就可以更好地给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价值观和审美方向,让学生能够从音乐中更好地欣赏到美,从而提高自己对于善恶的辨别能力。
举例来说,教师在教学《小红帽》时,就可以要求学生在自己的理解下有表情的来对这首歌进行演绎,学生也可以为演绎添加一些简单的动作。这样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就更加能够体会到音乐中的流畅和活泼的美。此外,教师在进行《小红帽》的教学的时候,也可以给学生讲述有关小红帽的故事,并带领学生通过观看《小红帽》的动画来更加清楚音乐在表述些什么,这样学生在进行演绎的时候就能够将故事与音乐更好地结合起来,学生表演出来的小红帽和大灰狼的人物形象也就会更加的饱满、充实。学生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热情能够被极大的激发出来。也更容易将自己的情感与音乐所融合,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好地欣赏音乐,随着音乐的循序渐进、跌宕起伏去感受音乐的表达,这样学生对于音乐的赏析能力就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2.4 教师要在课堂上创设合适的情境去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
音乐的表现来源于创作者对于生活中的事物的感知与领悟,这就意味着音乐中不光只是有乐理知识,同时也包含了作者想要通过音乐来表达的充沛的情感。而教师在对音乐进行教学时,也需要更好地来让小学生感受到音乐中所蕴含的情感,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到音乐的魅力。但是由于欣赏音乐的抽象性,小学生阅历不足、心智较小的情况导致了他们很难去通过自己来最大程度地理解到音乐的内涵。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在课堂中去创造一个更好地教学氛围,给他们营造一个合适的教学情境,来让他们能够在这样一种环境中更好的去对音乐中的世界进行领悟。
比如,教师在教学《找春天》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走进校园,一边去观察春日里校园中的景象,一边来欣赏《找春天》这首歌,这样的话就更有利于学生迅速的进去到歌曲所要表达的氛围中,学生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到《找春天》中对于春天的描绘,从而更好地感受到自然的宁静与美妙。此外,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在课堂上教学的时候给学生展示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图片等等,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音乐中所要阐述的内容,这样有趣、轻松的上课情境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去。
2.5 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要更好地兼顾艺术性与娱乐性
教师在进行小学音乐教学时,不能够选取过于深奥的音乐,这样不利于小学生来进行赏析和理解。但也不能选择过于浅显的音乐,这样就不能够对学生的赏析能力起到一定的拓展作用。因此,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素材的选择时,一定要兼顾音乐自身的价值以及音乐的普及性,在充分了解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喜好之后,再来选取合适的音乐进行教学。这样就才能够更好地展现音乐课堂的娱乐性和艺术性。活泼、生动的音乐能够更好地带动课堂的氛围,使学生提起兴趣来对音乐进行赏析,而有内涵的音乐又能够在不失趣味的同时,更好地帮助学生完成课堂学习的指标,并且能够让学生对于所学的内容有一定的自我思考和自我赏析,这样才能够达到素质教育下音乐课堂的目的。此外,教师在进行音乐作品的选择时,还可以适当地选择一些有关民族的音乐,这一类音乐不仅能够带领学生领略不同民族的特色的美,还能够增强学生对于各民族之间的热爱之情,让学生对于音乐的不同性能够一个更大的包容度,这样学生在赏析到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音乐时才能够更好地去进行欣赏和理解,而不会因此感到奇怪。所以,如何选取一个好的音乐素材来进行音乐课堂的讲解,对于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备课时也需要重视起来,不能草草了之。
3 结语
总的来说,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接受素质教育,提升自己对于音乐的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教师需要在教学学生基础乐理的同时,更好地去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策略,来使学生更加热情的投入到小学音乐的学习中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地结合肢体的动作,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去感受音乐,并且要在学生感受音乐的过程中去鼓励学生,激发学生感受音乐的热情。同时,教师也要思考如何更好地在课堂上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来让学生利用自身的情感,去与音乐产生一定的共鸣,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去对音乐进行深度的赏析。课堂的氛围也会更加地轻松、舒适,这样学生就能够有更大地兴趣去学习音乐,鉴赏音乐。长此以往,学生的音乐素养就会慢慢地提升,学生对于事物的欣赏能力也就会得到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高新区东渚实验小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