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节常规写作课, 写作对象是“一朵花”。是的, 一朵小黄花, 长在教学区通往宿舍区小道边的草丛中。我经过时, 用手机拍下来, 保存在相册里。
当然, 上课时, 我并没有告诉学生这朵花具体开在哪里。至于是什么花, 我也没有去查阅相关资料, 只是觉得它像极了小雏菊。我向学生们展示了这张照片, 然后说: “同学们, 请认真观察这朵花, 进行一段生动的描写。”
话音刚落, 班上一片哗然。然而, 我的计时器已经显示在投屏上了, 学生们只能安静下来, 认真观察图片。慢慢地, 有些学生开始在稿纸上写起来了。可是, 许多学生还是紧锁眉头, 正在焦急地思索着。
诚然, 这是我课前预设的情况。在这么突兀的情况下就让他们动笔写作, 确实有难度, 何况他们只是乡镇初中八年级的孩子。于是, 我在倒计时进行十分钟后, 就悄悄地按下暂停键。当时间流逝的声音停下来时, 学生们不约而同地抬起头, 望向我。我点击鼠标, 投屏中展示了一段文字。这是我在备课时一字一句敲出来的:
秋天里, 校道旁, 一朵淡黄色的小雏菊, 兴高采烈地擎在了枝头。花蕊间点点乌黑的花的种子,似乎是它的眼睛, 站在了花朵的最高处, 眺望着这一片迷人的秋色。微风拂过, 频频点头。这一抹淡淡的黄, 如此诗意。
我让学生们朗读一遍, 然而他们声音响亮, 感情欠缺。我自己也朗读了一遍, 情感表达明显比学生好了许多。是的, 这毕竟是自己写的文字。朗读过后, 我笑着说: “还是自己写的文字朗读起来比较有感情啊。” 学生们笑了起来。我又接着说: “那么, 现在请大家分析这段文字, 看看老师写得好不好。” 学生们又一下子炸开了锅。
慢慢地, 教室安静下来了。我环视一周, 没人愿意主动举手。当堂点评老师的文字, 他们心里有顾虑, 也是正常。于是, 我随机点了晓依、晓敏两位学生。
晓依说: “我发现老师的这段文字, 先由整体到局部, 注重细节描写。运用了动词、形容词, 还有拟人的修辞手法, 语言生动, 特别是‘擎’ 字, 用得很好。” 我点点头, 示意她坐下。转而面向全班同学, 说: “老师是有意地使用 ‘擎’ 字的。我在写这段话时, 脑海中浮现出苏轼的诗句。” 这时,一位男生马上背出了苏轼的《赠刘景文》一诗: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全班同学都把赞赏的目光投向那位男生。
晓敏说: “老师, 我先纠正一个错误。您说‘花的种子’ 是错误的, 小菊花靠花粉传播, 您看见的不是种子。” 全班同学大笑起来,我也尴尬地笑笑, 说: “老师没有细想, 犯了一个常识性错误, 这是不应该的, 我检讨。但是, 我希望大家能引以为戒, 不要犯常识性错误, 不懂的知识要先去查阅资料。” 同学们都点点头。
我示意晓敏同学继续说下去。她接着说: “老师的这段文字中,还需要提出来的就是最后一句‘这一抹淡淡的黄, 如此诗意’, 饱含情感, 是由‘观物’ 到‘及人’ 的写法, 对小菊花的喜爱之情呼之欲出。” 全班同学热烈地鼓起了掌,我很欣慰地点点头, 她说得多好啊。我悄悄地隐藏在文字中的感情, 被她细腻而敏感地捕捉到了,我竟有些感动。
我转过身, 在黑板上写下: 凝视、布局、用词、情感等词语,说: “再给大家十分钟的时间, 重新写写这朵花。”
十分钟后, 我点了锦镇、炯程两位男同学。
锦镇写道: “绿茵中, 一朵新生命诞生了。纤纤绿茎, 一抹微黄, 花蕊簇拥着微弱的霞光。也许一会儿起了风, 或者有动物偶然路过, 它便会轻轻舞蹈。”
我让两位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 然后接着说: “老师特别喜欢 ‘纤纤绿茎, 一抹微黄’ 这八个字,非常有文学味道。”
炯程写道: “那一刻, 我遇见了她, 世界都安静了。我的眼里,只剩下那黄、那柔、那雅。我屏息, 细细端详。轻盈的花瓣随风微微拂动, 好似笑弯了的眉毛, 又似身穿淡黄长裙翩翩起舞的少女在尽情肆意地绽放着她的天真与烂漫。这画面, 如此脱俗, 如此娇俏。” 当我把这段文字投屏出来时, 学生们不约而同地鼓起了掌。于是, 我激动地说: “炯程的这段文字, 除了成功的心理细节描写与拟人手法的运用外, 老师还特别喜欢这段文字长短句的节奏感! 来, 我们齐读一遍。” 当琅琅书声从教室里传出时, 我特意望向了炯程同学, 发现他的脸上洋溢着难以抑制的激动之情。
朗读结束, 下课铃声随而响起。我忽然觉得, 这铃声竟是如此动听。
(作者单位: 广东陆丰市玉燕中学)
责任编辑晁芳芳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