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是指学生通过挑战性的学习, 全身心投入整个活动的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 能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探究, 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 完成新知的自我建构, 从而提升核心素养。数学的教与学活动要取得应有的效果, 就应以思维发展为核心, 让数学思维贯穿于数学课堂的始终, 进而引领学生深度学习, 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数学核心素养。以下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 谈几点思考与体会, 以期抛砖引玉。
一、创设情境, 激活思维
情境是深度学习必不可少的载体, 创设挑战性的学习情境, 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促使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学习, 对知识进行深入探究, 在探索发现中完成知识建模, 加深理解。因此, 数学教师在教学中, 要精心设计具有现实意义、富含挑战性与思维含量的学习情境, 令学生体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方式, 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在教学《植树问题》这一课时, 教师可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植树节到了, 在一条30 米的小路上植树, 每隔5 米种一棵, 一共能种几棵树? 借助“两端都栽树” 的情境创设, 教师就能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在头脑中建立“点比段多 1” 的模型。随后继续创设情境 “同学们向老师领了6 棵树苗, 来到要植树的小路时, 发现小路的起点有一座房子, 这时, 该怎么植树呢”, 将学生思维引向“一端栽树一端不栽树” 的模型建构。最后,再次创设情境: “同学们快植完树时, 发现小路的尽头又有一个治安亭, 这时, 又该怎么植树呢?” 此时, 学生思维得以再次激活, “两端都不栽树” 的模型鲜活地在学生头脑中呈现。
二、活动体验, 优化思维
恰到好处的数学体验活动, 能有效引导学生体验观察、猜想、验证、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 深刻感悟数学知识的本质内涵, 从而持续驱动学生在“认知冲突” 中深度学习, 优化思维。
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这节课, 教师可以先通过“比一比” “摸一摸” 的活动, 让学生大量感受不同物体表面的大小, 深刻理解 “面积” 的意义, 形成“面积” 的概念; 然后在“摆一摆” 的活动中, 利用“圆形” “三角形” “正方形” 等不同的测量工具分别测出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分析发现正方形能铺满图形, 没有空隙, 准确度高, 进而得出结论“用相同的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更合适”, 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合理要求。之后, 在“感受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的活动中, 学生通过用手比画、工具测量等方式初步认识了1平方厘米、1 平方分米、1 平方米的大小, 并回想生活中与这些单位大小等同的物体, 形成相关概念。面积和面积单位是抽象的数学概念, 只有让学生在真真切切的数学活动中进行感悟、体验、深化, 经历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 方能实现对概念的有效建构, 从本质上去理解和把握概念的内涵, 促进思维的“生长”。
三、建构体系, 提升思维
内化知识、建构知识体系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环节。要实现深度学习, 提升学生思维, 需要教师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内容结构, 从单元整体甚至是整个数学知识体系中挖掘、提炼数学知识的本质、关系和规律。一般情况下, 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是零散的、不全面的; 这需要数学教师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引导学生构建跨越新旧知识的桥梁, 进一步巩固以及深化对所学知识的认知, 建构系统的知识体系。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时, 可以引入“打篮球” 这一熟悉的生活情境, 在找出谁的命中率高的过程中, 让学生逐步感悟、比较命中率, 通过计算投中的球数占投球总数的几分之几, 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让学生在分数意义的基础上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建立新旧知识连接。学生通过“通分” 将分数转化成分母为100的分数后进行比较, 就能自然而然发现百分数的本质内涵。最后, 教师要引领学生梳理提升, 在归纳总结中理解分数与百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自我建构数学知识体系, 撬动深层次的思维发展。
综上所述, 思维是数学课堂的灵魂, 教师要以深度学习为途径,以学生思维发展为主线, 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切实、有效的发展, 真正实现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作者单位: 广东中山市小榄镇东方小学)
实习编辑邬颖颖
责任编辑黄佳锐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