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刺客

  如果你经常逛社交平台,是否也曾对vx、卫星号、公主号这些名词摸不着头脑?如果你经常看短视频,是否疑惑过为什么字幕里会出现莫名其妙的缩写,比如在一个介绍如何买一条新鲜的活鱼宰杀后清蒸的视频里,买写作m,死变成s,血则是x。

  你可能多少隐隐已经猜到点什么了,而现在这个问题被摆在了明面上。7月13日,@尚龙老师在微博上陈述了自己在抖音上直播一天违规8次的经历,其中3次是因为提到了微信被警告涉嫌导流。最后,他把这件事的落点收尾到了屏蔽词导致谐音梗大流行,这样下去会影响下一代的文字体系。

  话说到这份上,PR们很难不采取点行动。抖音黑板报很快在他们的今日头条平台上站出来指出了四大不实。但每个“不实”后面却都是在解释平台会基于什么理由对这些词作出限制,颇有点口嫌体正直的意味。

  比如@尚龙老师提出的在平台上说疫情原因是违规的,要说成口罩原因。“不实”后的解释是:“涉及疫情需要规范表述,不能借疫情博同情和卖惨”。用OKR来分析这个操作,Objectives显然一点也没实现嘛。“口罩原因”虽然别扭,表达的含义其实没变化。说的人或许也不是想卖惨,但现在倒是被逼得有点卖萌。

  这事很快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原因很简单,天下苦屏蔽词久矣。相关新闻的热评里,网友很明白,这个问题各个社交媒体平台都有。用当下流行的“刺客学”解读,这也可以算是一种刺客现象。这些平台用的还是双刃剑,不仅会对内容创作者发起猝不及防的背刺,还伤害着中文的表达。

  有一些屏蔽词设立的初衷是在努力使网络空间“清朗”,但人的主观能动性总是让这些“好意”事与愿违。

  在社交平台,禁用脏话并不会让脏话消失,只能让更多不脏甚至优美的词成为新的脏话。去年,社交媒体上发生过一次“伞兵”事件。因为一个众所周知的脏话词被各平台屏蔽了,于是人们很早就开始用声母相同的其他词组代替。去年,伞兵突然就成了这个词语的热门替代。这下,官方坐不住了,为了不让这个伟大光荣的职业被污名化,央媒专门作了批判。

  而在小说和音乐平台上,那些原本平平无奇的词汇,突然被算法机械地变成**或者□□,谁能忍不住去动一下歪心思?页面是日渐清朗,但内心好像越发浑浊起来。

  另一些屏蔽则很显然能看出是平台在做内容监管时,出于利益驱动目的夹带了点私货。比如,我们作为一家商业媒体,有时在第三方平台上发些公司的新闻就会因为带了品牌名称(怎么可能不带)被判定为推广进而被限流。当然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也简单,要么不要在意流量,要么交钱买个“少审金牌”。啵啵间、秒秒这些词,多少也算一种平替的解决方案。

  平台们显然是知道屏蔽词造成了谐音梗大流行的。7月13日,新浪微博的微博管理员账号发布了“将对站内利用谐音字、变体字等‘错别字’发布、传播不良信息的违规行为开展集中整治”的公告。属实虽远必诛了。

  文字内容发不出去,删删改改便是,更苦的还是视频创作者。辛辛苦苦拍完剪完,万里长征其实才走一半,在真正发布之前,还要翻越渲染导出、上传后台、平台审核几座大山。随便一座,就有可能卡你半天不商量。等到熬过无尽等待,以为终于可以收工时,却发现视频因为有违规内容审核不通过,那自然是比在便利店被雪糕刺客捅一下要痛上百倍。

  一条视频大多会多平台同步投放,各平台之间的忌讳还各有不同。随便是谁,多经历几次这种磨人的从头来过,显然都会走上主动避险的道路—预判审核的预判,把任何可能违规的地方先自我屏蔽一番。

  上面这些情况,你看出了有多少只手在左右表达吗?监管、平台、内容创作者都为了各自的理由阉割掉了一部分话语。现实中,各方的诉求可能会产生对立,但最后却统一成了一个只有中文受伤的网络世界。

  所以当一些高考话题的短视频里“金榜题名”被换成“金b提名”,每个平台当然都可以理直气壮辟谣和自己的审查标准无关,但反过来,现在又顺势“呼吁用户规范使用汉字”的在座的各位都没责任吗?

  最近,我们在带新实习生写稿子时,还得鼓励他们放开胆子把品牌名称写全。相信他们在权衡淘宝还是某宝、拼多多还是某夕夕时,内心也挣扎过,但最终身边的表达环境还是影响了判断。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