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我在西安南门外的务本酒吧里,发现了一套精酿啤酒,名叫托马斯•哈代,有四个品种,我当时各买了一瓶。都是艾尔啤酒,有的是放在橡木桶里成熟过六个月的,有的没有。回来之后,一口气连续喝了三瓶,确实风味独特,是以前从来没有体验的一种啤酒风格;色泽浓郁,香气也非常浓郁,口感醇厚,带有一种苦涩,让人流连忘返;酒度比较高,都在13度以上;喝感很顺畅、很舒服;喝了三瓶后,两天后身体才在不断恢复,有沉醉之感,酒的后劲比较大。
托马斯•哈代,是和莎士比亚、狄更斯齐名的英国大作家,在英国可谓家喻户晓。但很遗憾,这款酒的中文商标,把主名译错了,译成托马斯•哈迪,而且把“艾尔”这个品种名连在了一起,译成了“托马斯•哈迪艾尔”。以致于我专门查了词典,跟正面酒标的原文酒标反复对照之后,才确认这确实是哈代,因为正面酒标介绍了哈代的一部作品,译名叫《司号长》。
酒标上引用了托马斯•哈代在《司号长》这部作品里关于啤酒的一段评价,说在啤酒的领域,说它有着用那种挑剔的艺术眼光才能发现的最漂亮的颜色,酒体丰满,有像火山爆发一样活力;虽然辛辣,但又有着被筛过的美好细腻的口感,而且像秋天里的阳光一样灿烂。这是一款令人印象极其深刻的啤酒。
绛灌无文,隋陆无武。尽管很多啤酒的经销商也标榜文化,但是他们大多数情况下只把文化当作是一个营销故事和说辞而已。看样子这款酒的经销公司对该酒的文化并不了解,否则也不会把“哈代”译成“哈迪”。在英国文学的汉译中,“哈代”已经是个确定的人名的译法。
总之,不管名字是译对还是译错了,这几瓶让我沉醉了三天的英国啤酒,引起了我对哈代的兴趣。以前年轻时,我只看过根据他的名著《德伯家的苔丝》改编的同名电影,当时也没看懂什么意思。喝到这些酒之后,我来了兴趣,把网上能买到的哈代的作品全买到了。但很遗憾,酒标上提到的哈代的作品《司号长》(The Trumpet-Major),没有看到,汉译版的《哈代文集》也没有收录。中国的英国文学研究者和英国的哈代文学爱好者,可能对他的作品所知范围还是不一样的。
我这一次买的哈代的作品,有八、九本,总共花的钱,比买啤酒花的钱少得多,但要把它们全部阅读完,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可不像喝几瓶酒那么容易。最近两个礼拜,先读完了他的第一本书,我最感兴趣的是《卡斯特桥市长》。这本书,也描写了酒在作品主人公亨察德生命过程中的作用。亨察徳曾经是一个小镇上贫困潦倒的割草工。在命运低谷之时,某天他在镇上喝酒,在酒醉中,把自己的妻子苏珊和自己的女儿伊丽莎白•简,用五个金币卖给了水手牛森。
卖掉妻女之后,亨察徳也曾感到深深的懊悔,而且立誓从此再不喝酒。后来他一个人经过打拼,在小镇附近的城市卡斯特桥,成为了最大的粮食商人,还当了这座城市的市长,这是小说《卡斯特桥市长》得名的由来。
18年后,据说水手牛森在出海的时候身亡了,苏珊带着伊丽莎白•简来到了卡斯特桥,找到了亨察徳,亨察徳也认了妻子。为了掩人耳目,他又重新搞了个假结婚的仪式,把原来的妻子娶了回去。但此后,亨察徳因为刚愎自用,以及和他手下的人发生矛盾,生意做失败了,再次沦为贫困。
在这过程中,苏珊病故了,亨察徳的一个情人也被他原来手下的经理给撬走了。在他感到一无所有的时候,他把感情寄托在了伊丽莎白•简的身上,视之为生命的一个支柱。其实在苏珊临病故之前,已经告诉了他,这个伊丽莎白•简已经不是他们的亲生女儿,而是她和牛森生的女儿。因此有一个阶段,亨察徳对这位养女伊丽莎白•简是很冷淡的,但是在他生活最落魄的时候,伊丽莎白•简成了他最后的希望。但没想到这时候,据说已经身亡的牛森回来了,养女的亲生父亲来了,对亨察徳来说,他生活的最后一种希望也没有了,最后在贫困、抑郁之中去世了。
这部小说的完整情节,要比我简述的复杂得多,最重要的是揭示了每一个过程环节中人物大起大落的心理波动。作为一部世界名著,其故事的奇特和在某些人性描述的深刻性上,是无与伦比的。
从酒的角度来讲,我记住了亨察徳醉酒卖妻女的桥段。亨察徳喝醉酒卖妻子的时候,是一个卖私酒的酒贩,把酒掺在了麦粥里给亨察徳喝了。刚开始时双方都假装不知道,其实亨察徳是知道麦粥里掺了酒的。这个细节暗示着他其实怀着想把妻女甩掉的动机,故意佯装不知自己在喝酒,也应了郁达夫的一句话:佯狂难免假成真。在很多情况下,酒成了人们自己在清醒状态下不敢作恶时壮胆的一个武器。
亨察徳卖掉妻女之后,曾经立誓不再喝酒,也正是在他不再喝酒期间,他获得了成功,发了财,当上了市长。但是后来妻子回来了,他认为妻子既然已经回来了,他的道德负疚就放松了,重新恢复了喝酒,从此开始了他的又一次失败。
在《卡斯特桥市长》这部书里,酒是一个邪恶之媒;但在《司号长》这部书里,哈代对酒的描述似乎是正面的。我没读过原文,不知道在那本书里,哈代到底是怎么描述酒的,酒在里面扮演了一个什么角色?企盼知之者不吝赐教。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