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大为:祖国永远在我心中

  • 来源:摄影世界
  • 关键字:摄影,音乐,陪伴
  • 发布时间:2022-11-07 10:04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一代又一代科学家不畏艰难、无私奉献,为科学技术进步、人民生活改善、中华民族发展做出重大贡献,谱写了一曲从科技救国、立国,到科技兴国、强国的壮美时代之歌。

  从中国科学院到德国马普研究所

  1937 年初,贺大为生于天津。他的成长道路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学霸之路,一直成绩优秀的他18 岁进入南开大学化学系读书,大学生活为他推开了化学世界的科技大门。1961 年毕业后,贺大为进入当时国家顶级的综合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工作。这家研究所几乎涵盖了化学范畴内所有的学科门类,对于他来说,这里无疑是大展拳脚、实现梦想的最佳去处。

  进入科学院工作后,贺大为开始了原子能化学的研究工作。这项研究工作,他一干就是十年。在这期间,他曾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化学科学奖等。

  1970 年代初期,中国除了在经济贸易方面外,在科技界也提出了“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针政策。虽然当时中国科学院的科研经费不高,但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卢嘉锡仍然想办法与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MPI,简称“德国马普研究所”) 达成了科研交换访问的合作。 1979 年,双方约定每年各派20 名科研人员到对方的科学院进行交流学习,贺大为则幸运地获得了化学研究所分到的两个名额之一。

  对于一名科研人员来说,这次出国交流学习的机会可谓千载难逢。得到消息后的贺大为非常兴奋,一边疯狂补习德文、做大量的业务准备,一边准备着出国要携带的各种物品。随着出国的日期临近,一件意外的事情却发生了。贺大为的爱人卢世琳由于工作时受到了放射性物质损害,导致一只眼睛因放射性白内障失明,进行了手术治疗。

  术后不到两个月,在卢世琳眼睛还蒙着厚厚的纱布,家中尚有两个孩子无人照料的情况下,贺大为登上了远赴德国的飞机。贺大为说:“登机时,我的心情无比复杂,祖国派我去国外学习,这项任务我一定要完成好,当时家中的情况又让我无比牵挂。但中国是我的祖国,我和家人都希望竭尽所能为祖国尽绵薄之力。”

  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飞行,飞机降落在德国机场。贺大为正式开启了他海外求学、工作的生活。

  全年无休的中国科学家

  初到德国,虽然在国内潜心学习了几个月德语,但真正来了却发现好像完全没有学过一样。贺大为先用四个月时间又进行了“语言突击”,之后正式进入位于德国鲁尔工业区的德国马普煤炭研究所工作。

  研究所坐落在德国西部靠近荷兰边境,有十几万人口规模的小城镇。“虽然听名字是做‘煤炭化学’方面的研究所,我到达之后才了解到,这里并非以煤炭研究出名,而是主要做基础化学、应用化学以及新能源的研究。”贺大为回忆道。

  由于在国内有无机化学的基础,贺大为被派去做新能源储氢材料——金属镁的活性研究工作。这项科研工作当时在国内还处于基本空白的阶段,如此先进的科研课题让贺大为充满期待。

  初到实验室,贺大为被眼前先进的设备震惊了。“那里的实验室条件实在太好了,实验设备都是最先进的,实验工具一应俱全、井然有序,甚至在实验室里还有每天负责清洗和整理设备的清洁人员。我太想把眼前的一切全部记住,一并带回祖国。”贺大为这样想着,于是有了尽快买一台相机的念头。为了尽快学到各种催化、合成手段,贺大为开始了夜以继日、争分夺秒般的工作。

  在科研所的工作人员每年有六周的带薪假期,当地人便会携带家属去各地游玩。而在他们看来,远道而来的两位中国人很奇怪,他们假期哪儿也不去,还是留在实验室里不停地做实验。

  “其实并不是我们不想玩,一方面为了节省资金,另外一方面,每天工作才能每天有所收获,我们要尽快把该学到的技术全部都学会。”贺大为说。

  一个假日,研究所的人都放假了,空荡的实验楼只有贺大为一人还在工作。由于想获得更多的实验数据,他一个人同时开了四台实验,结果照顾不周发生了意外。幸好当时大楼的清洁人员还在工作,才把被化学液体从头淋到脚的贺大为及时送到医院救治。所幸实验室的安全规则严格,贺大为佩戴了防护眼镜,才使眼睛未受伤害。

  在德国两年零四个月夜以继日的工作,让贺大为收获颇丰,德国马普煤炭研究所也在他的努力下申请了多项专利成果。 在德国两年的科研工作即将结束之前,时任煤炭所所长威尔克教授为表彰和奖励他两年的勤奋工作取得的成绩,尤其是在制作镁金属贮氢材料性能的改善中做出重要贡献,特批他参加著名洪堡基金会资助的全德国旅游。

  摄影和音乐的陪伴

  海外的工作忙碌也收获满满,但海外的生活却充满了孤独。为了把研究所开给自己的工资节省下来为祖国添置先进的设备,贺大为3 年的时间里,鲜有外出,甚至从没有给家里打过一个电话。两名一起来到德国的年轻科学家,常常通过“拼信”的方式,每隔几个月一起邮寄一封家书回中国,以报平安。

  终于,贺大为用节省的工资为中国科学院在德国购买了一台复印机和一套照相设备,还把剩下的钱全部交回了院部。他也如愿暂时拥有了这台相机的使用权。

  “我一个人住在十几平方米的宿舍里,生活过得简单,也非常孤独。那段时间我爱上了摄影和音乐,自己没事的时候会在宿舍里听音乐,也会拿着相机在附近拍拍照片。”省吃俭用的生活习惯让贺大为经常出没于德国小镇的跳蚤市场。后来他在市场上淘到了一套二手的玻璃底片照片,里面的影像是一个富足德国家庭的旅行照。“把这些照片一张张看下来,也像是跟着这个家庭周游了世界一样,很有意思。”贺大为说。就这样,一套相机、一台唱片机,陪伴了贺大为在海外那段孤独而艰苦的岁月。

  做时代无悔的选择

  两年零四个月的德国交换访问很快结束了,贺大为带着在该领域最新的技术经验以及丰富的知识储备回到国内。这些宝贵的经验和资料为国内该领域之后的设施建设和技术研发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而深远的贡献。

  贺大为1983 年从德国回国后,继续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做化学催化剂的研究,他最新的催化剂技术在很多聚丙烯塑料厂一经推广,带来了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之后在 1989 年,贺大为再次前往美国麻省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做访问学者,一年多时间在美国高分子科学的核心期刊发表了四篇文章。一年后,他毅然拒绝了美国麻省大学教授的多次挽留,如期回到祖国。

  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事业,是不愧于时代的无悔选择。 “在国外的每一天,祖国都在我的心中。我一次都没有想过要留在国外,而是想尽快回到祖国,投身科学,为国效力。” 贺大为说。

  在我国的科技强国发展史上,有一批如此优秀的科学家,他们怀揣“科技报国”的理想,让我们看到一代科学家的家国情怀。他们是时代的缩影,也是我们永远的榜样!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