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稼轩词的家国情怀和战斗豪情
- 来源:北大荒文化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稼轩词,家国情怀,战斗豪情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2-12-04 15:32
摘 要: 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战斗精神是辛弃疾诗词的基本思想内容,尤其体现在他的词作中。辛词也称稼轩词,风豪气冲天,苍凉悲壮,刚健豪放,因此也被后人称赞为“英雄之词”。动荡的社会,空前激烈的民族矛盾与他那传奇般的英雄经历使他成为当之无愧的“人中之杰,词中之龙”。辛弃疾慷慨豪迈的英雄壮词不仅将豪放词的境界推升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也是中华文学宝库中最闪亮的瑰宝,更是新时代军校学员培养家国情怀和战斗精神的绝佳素材。
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出生在北宋灭亡之后的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因与党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同,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后虽被启用但无奈年事已高,于68 岁时遗憾离世,谥号“忠敏”。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热情却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民运的关切和忧虑全部都寄托于词作之中,虽然辛词艺术风格多样,但强烈爱国热情和战斗精神仍一直是辛词的主旋律。
一、辛词的时代背景
北宋灭亡后,南宋王朝在抗金过程中,在岳飞、韩世忠等将领的带领下逐渐取得优势,一度收复了北方的许多失地,抗金形势一片大好。但以宋高宗赵构为首的主和派为了自身利益,置民族大义于不顾,一味以屈膝求和来换取东南半壁的苟且偷安。辛弃疾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动荡的、由一个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且民族矛盾急剧上升的年代。此时北方的广大地区已经被被金国占领,民族冲突比较激烈,中原人民怨声载道,民族矛盾激化,各地起义不断。辛弃疾自幼就目睹和感受了种种民族压迫,在他身上打上了深深的民族意识烙印,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更使他从小在心里埋下了反抗民族压迫的火种。在整个南宋王朝,北伐抗金,收复失地,一直是当时仁人志士的伟大梦想,辛弃疾就是这样一位英雄,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他时刻梦想着指挥百万大军一路北上,收复北方的大好河山,然而,南宋的统治者为了自身利益,苟安于江南的半壁江山,极力阻扰北伐,辛弃疾一生沉浮于官场的矛盾斗争之中,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猜疑排挤而不被重用,这对他的生活道路、世界观和诗词创作,都产生了深刻而重大的影响,给他打上了明显的时代烙印,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和战斗豪情,同时也倾诉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二、辛词中的家国情怀
辛弃疾词作刚健豪放、慷慨激昂、豪气冲天,读来使人振奋,给人力量,后人评说,辛弃疾诗词有英雄之气,豪迈气息,他也被称为“人中之杰,词中之龙”,这不仅与他传奇般的英雄经历有着重要的关系,更是他浓浓家国情怀的真实写照。家国情怀是人们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高度融汇和系统集成,是一种深层的文化心理密码。古代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他们的理想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家是国的细胞,国是最大的家。辛弃疾一生了创作了大量的诗词,现存以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和《辛稼轩诗文钞存》较为完备。他的门生范开在《稼轩词序》中说: “公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方将敛藏其用以事清旷,果何意于歌词哉,直陶写之具耳。”宋人谢枋得《祭辛稼轩先生墓记》评价辛弃疾说:“公有英雄之才,忠义之心,刚大之气。”[1]
遗憾的是辛弃疾的家国情怀更多的时候只能用另一种无奈的声音来表达,因为“归正人”的身份,他始终不被南宋朝廷重用,当他登上位于边境之地的建康赏心亭时,面对“献愁供恨”的“玉簪螺髻”,所谓一名“江南游子”,他只能“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 却“无人会,登临意”。词人为何会如此的积郁难解?因为他的郁闷是壮志难酬的失意,他的痛苦是满腔的爱国热情无处表达的惆怅,他的痛心是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无奈,因此深深的爱只能化作悠悠的怨,但他的爱国情怀致死未衰,他生生死死都是一位对国家赤胆忠心的英武战士。
再如在历经宦海沉浮和乡村闲居耗尽岁月后于六十六岁时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这首慷慨怀古之词《永遇乐· 进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2]。该词既赞扬了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同时也借讽刺刘义隆来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词中多处用典且贴切自然,体现了辛词善于用典的写作风格,也鲜明果断的表明了自己的爱国立场,浓烈的家国情怀溢于言表。
三、辛词中的战斗豪情
稼轩词除了深厚的家国情怀外还体现出不畏强敌、驰骋疆场的战斗豪情。英雄情怀只有在与强大对手的生死较量中,只有在血与火的疆场拼杀中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展现。辛弃疾有“马上击贼” 的亲身经历,他以驰骋疆场、为国捐躯而无尚光荣,词中回荡着激烈的军营旋律,旋律悲壮似号角声声,充满了对率军北伐、收复河山的热切渴望,如《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即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剪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茹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他的英雄的豪壮与绝望交织纽结,大起大落,反差强烈,更形成瀑布般的冲击力量。从开头起,一路写想象中练兵、杀敌的场景与气氛,痛快淋漓,雄壮无比。正如作者在小序中所说,这是一首“壮词”。这样的壮词在辛弃疾的词作中还很多,比如辛弃疾的《满江红》:“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是他用自己如剑之笔找回了消沉已久的兵魂与国魂,是他召回了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
非常难能可贵的是辛弃疾早在《九议》中就提出了关于提升军队战斗力和培育军人勇武精神的意见,他痛切的指出南宋军队使其不振的致命缺点是“将骄卒惰”,长此以往“无事则以,有事则其弊犹尔,则望贼先遁,临敌遂奔,几何不败国家事!”[3],这是一名良将应具备的基本思维,也是军队能克敌制胜的根本法宝,体现出了辛弃疾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战斗豪气。
四、赏读辛词的现实指导意义
“文可提笔安天下,武可上马定乾坤。”可以说是对辛弃疾个人能力的最经典的总结,纵观整部古典诗歌史,只有辛弃疾堪称真正的军旅诗人,他的词充满着捐躯报国的壮烈情怀,洋溢着气吞山河的英风豪气。他以军旅词人的身份把家国情怀和战斗豪气巧妙的融入了诗词雅境,并将豪放词推向了更高的新境界。品读名家名作,不仅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再回顾,更是对心灵的浸润和责任感的培养,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对普通人如是,对军人和军校学员而言更是如此,多读辛词,既可以熏陶爱国热情,也可以培养尚武精神,通过学习汲取唐宋诗词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养分,培根铸魂,成为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时代合格军人而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赵永. 浅析辛弃疾诗词的豪放之气[J].《读与写· 中旬刊》,2019(06).
[2] 王晨. 辛弃疾的诗词人生[M].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
[3] 莫励峰. 诗意人生[M].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