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关系对生态的影响

  • 来源:互联网周刊
  • 关键字:社会关系,生态,影响
  • 发布时间:2022-12-12 18:51

  9月25日,苇草智酷“前沿科技思想漫谈”系列讲座第一期暨智酷总281期,邀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吴冠军做了关于生态文明的主题分享。我参与了点评,下面分享其中内容。

  听了吴冠军老师的讲座非常受启发,我最近的关注从数字文明转向生态文明,发现数字文明和生态文明面对的是同一个问题,就是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我们过去讨论启蒙2.0的时候,主要针对的是人与人的关系。现在延伸我的思考,当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发生改变时,有可能对生态的影响是什么?这里有某种必然联系。

  我把体会集中到启蒙2.0上,即理性发展成理性主义,理性过度,是造成生态破坏的一个根源。启蒙2.0一直在寻找启蒙1.0的反概念,也就是理性的反概念。它是什么?是生态。生态和理性是正负号相反的关系,生态的含义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之间会有一种传导关系。反过来说理性是什么意思?理性就是人与人的不和谐,它必然导致人与自然的不和谐。从中可以得出一个大胆新奇的判断——理性的反义词就是理性本身。意思是,从社会理性出发,会导致生态上的非理性。

  1. 从哲学角度看生态问题

  从哲学方面思考,吴老师讲的这个事情可以理解为生态破坏,人和自然冲突到了最极限的情况,自然毁灭了人。那它的哲学性质是什么?实际上它的根源还在哲学上,也就是启蒙1.0的自我反噬。在启蒙1.0提出理性的时候,同时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这个力量现在把人打倒了,吞噬了,我们有可能逃不掉被毁灭的灾难,而知识就加剧了把我们推向生态的灾难。

  这个思想和两个人有高度联系,第一个是安德烈·高兹。他在1977年推出《生态政治学》,1988年推出《经济理性批判》,后一部著作写得非常漂亮,可惜至今都没有中文版。他的一个核心观点是,经济理性导致生态非理性。这个判断相当于他认为,人与自然发生冲突其实起源于人与人内部的冲突,当经济理性成为人的一种主导思想的时候,它必然导致生态非理性,也就是理性变成了非理性。

  工业化发展的发动机就是理性,导致的结果就是破坏自然,通过人的对抗,激发了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深度挖掘,最后导致生态的非理性,导致人类灭亡。工业化的发展也印证了这一点。

  高兹的核心观点是从政治观点来看待生态问题,他认为生态问题本质是一个政治问题,核心是存在着经济理性和生态理性的矛盾,工业化已经把基督教给篡改了,成了新教伦理,把基督教的核心精神从一种大的范畴上属于生态的理念,改成了一种经济理性,也就是奋发有为。奋发有为是什么呢?就是用追求利润来破坏自然。从显示人的力量出发,最后到毁灭人的力量告终。

  最近一二十年的生态经济学,大量地开始从自然生态反思到了社会生态。因为自然生态的破坏根源是人的生态不正常。反过来说,如果不解决人的生态问题,自然生态会进一步恶化。这就导致部分绿党得出的结论是要处理好经济理性和生态理性的关系,首先解决人与人和谐的问题,最终才能刹车解决人与自然的问题。至于来不来得及,这个恐怕应该是一个实证问题,交由实证来检验。

  高兹的生态学认为生态运动要想健康发展必须要冲破经济理性,必须给现代性划定界限,现代性特指工业化,它的核心特征是人与自然的对立,人与人对立的一种耦合。是否存在着一种新的现代化,不同于现代性的现代化?比如后现代化。后现代化的核心主张是人与人不要掐,人与自然不要掐。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在哲学的最高层面还有不同意见的存在。这种思想广泛存在于西方左翼学者的讨论之中,他们并不是主流,但是随着绿党在政治中地位不断上升,被更多的人所认识。

  第二位是威廉·莱斯。他在1974年写的《自然的控制》中得出经济理性导致对科学技术的非理性使用的结论。也就是说经济理性本来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但是当这样一种对抗模式传导到科学技术里,会导致对科学技术的非理性使用。也就是说经济上是理性的,但是在技术上是非理性的。理性的反义词是理性,而启蒙2.0就要从这个地方去解题。

  无论是高兹也好,莱斯也好,他们的观点还相对比较乐观,都认为这个问题还是有解决机会的,解决机会其实跟启蒙2.0的主张是一致的,要以生态理性替代经济理性。要建立起一个什么模式呢?要建立社会生态和自然生态的耦合,由人与人和谐模式来促成人与自然的和谐模式来替代经济理性,这就是绿党中“红+绿”的主要思想。绿党的主要思想得到了生态马克思主义学者的一种共鸣。找到生态破坏的反力量,从它的反方向上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相互抵消,来缓解这个问题的恶化形势,最起码是要延缓人类灭亡的速度。

  2. 从政治和经济角度看生态问题

  从政治的角度和经济的角度讲,生态破坏为什么停止不下来?生态破坏对人来说是不利的,但是理性经济人为什么会专门选择非理性来自我糟蹋呢?生态破坏主要是受到两种激励。只要激励不停止,生态破坏就只能加速而不可能减速。

  最广泛的共识是认为追求利润是一个主要激励机制。经济理性会导致为生产而生产,会导致过度的产能过剩。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都已经显示出来。高兹认为经济理性追求利润倾向,会导致为生产而生产,会生产更多的东西。比如,本来对自然破坏还手下留情,但资本家之间相互竞争一激烈,就顾不上了。也就是说,人类毁灭可能是100年以后,但是他如果现在一收手马上就会毁灭。他宁可持着路易十四的态度,继续摁下加速按钮,目的为了延缓自己的毁灭而加速人类的毁灭。

  第二个激励机制,军备竞赛。破坏自然的技术有一个特别大的激励机制就是各国对武器的发明。政治理性在于争夺权力,即使他知道人类会毁灭,但比他失去权力或者国家被毁灭更重要,所以他宁可人类毁灭,也不希望国家毁灭。宁可人类毁灭,也不能让自己国家先毁灭,这个动机会导致技术的发展。

  但是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技术专家的态度,技术专家是给军备竞赛拱火还是熄火?我们看到在原子弹产生的过程中,有道德的物理学家虽然知道发明武器是为了打击恶魔,他也是拒绝的。但是还有另外一类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技术专家,典型就是马斯克,马斯克只要哪个地方一有战争,他就特别兴奋。他个人也许有可以理解的原因,但是作为一个技术专家,这一种倾向是危险的。他无论是帮助恶魔干掉好人,还是帮助好人干掉恶魔,结果其实对人类都是一样的,都是在人为加速导致人类毁灭的武器技术发展。所以对于这种由于军事技术无法停息,争夺权力的原因,会产生加剧生态破坏的对策,只能基于不要让社会先于自然消灭这样的念头,才能彻底消除。

  换句话说,这一点前景是不确定的。我最近提出了一个新概念,半球化。我认为全球化时代正在结束,半球化时代正在开始。简单说中国和美国这两个符号,是两个什么半球呢?看起来像是强调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这是一个半球的主张。还有一个认为,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这样一种取向。这种取向最后总有一个会把地球统一,统一完地球以后,如果要是把这种对地球生态破坏当作乐趣的话,那人类将加速死亡。我今天思考的就是这样一个结论,谢谢大家。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