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人社”信息系统标准建设思路探析

  • 来源:互联网周刊
  • 关键字: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设思路
  • 发布时间:2022-12-12 18:53

  摘要:当前,信息技术逐渐在多个行业领域广泛应用,同时也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传统的人社管理模式工作效率低下,无法满足我国大量的人社管理需求,而利用“互联网+”技术的高效性建立一套信息系统,可以帮助工作人员更好地完成人社管理,提高人社工作效率与水准,促进我国人社事业的持续发展,满足群众对人社管理的需求。

  引 言

  人社是指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主要负责当地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管理,贯彻执行我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工作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对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增加群众的就业率等有重要作用。人社管理涉及的工作范围广、敏感度高、政策性强,然而,随着我国当前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实际工作中的需求,需要采取更加有效的管理模式以提高管理效率。目前,在我国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互联网+人社”管理模式逐渐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明显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且当地的人社服务质量也在不断提高,表明“互联网+人社”管理模式能够获得良好的干预效果。对此,本文从我国“互联网+人社”系统建设概况出发,分析“互联网+人社”信息系统标准建设思路,推动我国人社管理工作发展。

  1. 我国目前“互联网+人社”信息系统建设现状

  目前,我国“互联网+人社”信息系统建设主要包括金税、金盾、金保、金审等多个电子政务建设重点工程,这些工程的开展能帮助我国建立统一、便捷、高效的人社信息系统,推动我国人社发展。2002年,我国将金保工程作为一号工程全面启动。2022年,金保工程进入三期建设阶段,这一阶段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人社管理相关机构均已引进信息化技术,加强了信息化管理,保证人社系统的集中管理,这对提高人社管理效率具有关键作用。另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应用,部省市三级人社服务网络体系也在不断完善,这一网络体系的开展使得各类机构互通互联,并能延伸至不同的基层地区,更加方便了群众,使得人社服务能够满足群众的需求,对我国建设人社专网有重要意义。但是,我国“互联网+人社”信息系统的建设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包括数据标准不统一、信息渠道不完善、服务多元化程度低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人社系统信息建设,对未来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因此,还应加强“互联网+人社”信息系统标准化建设,推动我国人社事业发展。

  2. “互联网+人社”信息系统标准建设思路

  2.1 人社信息系统统一建设标准

  人社部金保核心平台是建立“互联网+人社”信息系统的关键所在,其主要是将金保核心平台本地化后形成该信息系统,因此“互联网+人社”信息系统的建设并未完全统一,导致我国大多数部省市、不同地域等存在系统兼容难、数据不统一、数据分析难度较大等情况[1]。以最基本的人名管理来看,我国人社业务系统内的名字长度应在25字,但是,当地的相关要求规定社保卡系统的人名长度应不超过20字,而在新疆、西藏等地区,较多群众的名字长度均超过20字,因此导致大量群众虽然能够参与社保的登记管理,进入业务信息库,但是在参保过后却无法正常申办社保卡并拥有相关社保待遇,严重影响人社管理。如表1所示,在新疆地区,人社业务系统内的名字长度应在25字,当地社保卡系统人名长度应不超过20字,但人名字节长度在20字以上的群众占比达5.24%;在西藏地区,人社业务系统内的名字长度应在30字,当地社保卡系统人名长度应不超过20字,但人名字节长度在20字以上的群众占比达8.62%;而在拉萨,人社业务系统内的名字长度应在30字,当地社保卡系统人名长度应不超过15字,但人名字节长度在15字以上的群众占比达9.68%。因此,形成一套全国统一的人社信息系统建设标准,是目前保证我国人社系统统一最关键的部分。

  2.2 建立基于综合柜员制的标准信息系统

  近几年,受到疫情等因素的影响,为了给群众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为广大群众与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政府服务,我国逐渐推出了“打包一件事”“一张网”等多种利民服务,而一次性办结多种相关业务也成为群众共同希望也是国家需要重视的方向。但是在人社管理方面,其所涉及的范围面更广且专业性更强,在一个业务前台一次性完成相关业务的办理存在较大难度,而且这需要业务人员具备更高的业务能力,实现难度很大。例如近两年我国实行新参保政策,以往的前台管理只需要办理养老、失业等相关保险,同时参与医疗保险等申办与管理,没有能够完成一次性结办所有业务的工作前台。因此,为提高便捷性,利用“互联网+人社”管理构建一个新的人社管理模式十分关键。

  “互联网+人社”作为一种新型的基本服务模式,应注意加强应用软件的改造与优化,同时简化操作方式与流程,提高群众办理效率与质量。在这样的管理方式下,前台工作人员只需要为群众受理、接收办理材料即可,关于材料的审核则通过后台的审批团队进行,通过APP或网页等显示最终的办理结果。这种管理方式明显节约了群众的时间,同时还能使各项系统信息化,提高数据共享效率,保证整个办理流程顺畅,业务契合,达到群众一次性完成相关业务办理的目标。

  2.3 提供多元化人社信息系统服务渠道

  目前,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对居民的生活方式等造成了较大影响,人社管理可以通过信息手段为群众提供一种更高效便捷的服务,并根据不同的居民群体为其推送相关信息,使其能够获得更多的人社相关知识,同时也能为参保人员在社区、家里、银行等多个地方随时随地选择更适合自己的人社服务渠道,从而获得更加优质的人社服务。此外,在为群众提供人社服务的同时应考虑到老年人群,优化人社相关的咨询电话,增加人社社会保障热线的公共服务范围。

  2.4 提供更人性化的网上服务

  到2022年,全国社保卡持卡人数超过13.6亿,覆盖了96.3%人口,电子社保卡签发量超过2亿,基本养老参保人数达10.4亿。在2022年上半年,我国共为1600多万困难人员代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从人社相关资料来看,我国基本养老、事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10.4亿、2.33亿和2.86亿[2]。社保卡中具备身份凭证、信息记录、就医结算、缴费、领取待遇等多种完善的功能,以社保卡为载体,构建多元化的人社网上服务体系,通过互联网技术为群众带来更方便的网络服务。

  在“互联网+人社”信息系统中,利用社保卡照片能直接对使用人员的身份信息进行识别,达到网上身份信息认证的目的,还能为居民提供相关证明的开具办理,提高了服务效率。此外,社保卡能够一卡多用,不仅能进行医疗治疗,同时还能将失业金等补助直接发放到社保卡中,具有存储与使用功能。电子社保卡的扫码功能还能实现快速办理,在扫码完成后能够快速登录系统,完成买药、看病、问诊等一系列操作,并且还能查询相关数据、办理多项业务,更加方便了群众的日常生活。

  2.5 建立标准化信息系统,提高人社数据分析统计能力

  大数据是“互联网+人社”信息系统建立的关键所在,我国人口众多,人社数据量大且人群范围较广,参保人员在年龄等方面跨度也较大,数据体征离散度较高,在这样的情况下,人社数据分析与统计也明显增加了难度。因此,如何提高人社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与服务能力,是目前人社相关机构所需要关注的重点,可从以下几点考虑。

  2.5.1 数据挖掘

  目前,我国正处于职能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时期,因此,为群众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是各地政府部门共同关注的。“互联网+人社”信息系统的建立,能够将更个性化与智能化的服务应用于人社管理中,提高服务效率,提高群众对服务的满意程度。“互联网+人社”信息化系统的使用,能够获得相关人员的各类信息,并建立一个更有效的数据模型进行分析,从多个渠道进行风险预测,根据特征的不同为相关人员推送不同的信息,并为其制定更加有针对性的社保方案,变被动为主动服务。与公安等机构互相联合,则能及时找出骗保等犯罪情况。超期领取失业保险等情况可被自动发现,摒弃了传统人为统计中的弊端,并且还能同时对社保基金缺口等情况进行自动预测,从宏观上调整缴费策略、社保基金管理。

  2.5.2 业务创新

  流程优化创新方面,能够通过对数据的收集分析等方式对可利用的数据完成充足,并提高业务效率。在操作方面,通过日志手机等方式调整系统,提高大数据的创新与绩效管理质量,完善大数据经办风险管理。在经办方式的创新中,能够利用大数据技术的分析优势进行创新。

  2.5.3 智慧决策

  集合大数据技术的智慧决策可分为因果决策、趋势决策、智慧决策,因果决策能够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相关的多种数据资源进行整理、整合与加工处理,完成宏观决策数据仓库,同时还能在此基础上针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各业务领域及各项业务之间的关系分析主体与数据挖掘,从而对政策的执行状态进行更合理的分析,提供更加科学与准确的分析结果[3]。趋势决策则是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业务数据、操作行为等进行综合分析,对业务当前的发展趋势等进行预测,并提供更为科学的事态发展趋势,为后续科学决策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智慧决策则是利用大数据技术从集中分析到并行分析,从事后分析变为主动分析,将传统的决策转变为智慧决策。

  结语

  人社部门是重要的民生部门,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人社职责所在,目的在于稳定社会生活,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对经济发展起到正面作用。然而,随着我国群众生活节奏的加快、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传统的人社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互联网+人社”信息系统的建立能够明显改善多项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与服务质量,同时还能通过强化信息技术的推广增加人社工作的透明度,提高人社工作服务质量,快速获得群众需求,并选择更适合群众的人社管理,为群众提供更便捷的人社管理服务。通过多元化人社信息系统服务渠道的建立,为群众提供人性化的人社网上服务,提高人社服务能力,同时,利用数据挖掘、业务创新等提高信息技术支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社数据分析统计的能力,更有助于提高人社工作效率与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龙辉.“互联网+”下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2,18(3):130-132.

  [2]秦涛.“互联网+人社”信息化系统建设思路探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1,17(2):225-226,237.

  [3]贺菲.广西高校非实名控制数人员薪酬系统建设研究[J].大众科技,2022, 24(4):133-136.

  作者简介:吴天尧,本科, 高级工程师 ,研究方向:计算机技术与软件技术。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