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背景下老年人便利就医的服务体系
- 来源:互联网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数字化转型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2-12-12 18:54
摘要:网络技术的飞快发展,使“互联网+医疗”逐渐成为我国医疗体系发展的主要业态,极大地改变了我国现有的医疗保障模式。由于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人口数量逐年增加,在此背景下加强老年医疗保障、优化老年人就医环境、建立为老年人便利就医的服务体系是必然选择,在给老年人提供优质医疗保障的同时,带来深层次人文关怀,对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立足于“互联网+医疗”背景进行探究,了解目前老年医疗就医服务现状,然后阐述互联网技术应用优势特点,助力老年人便利就医服务体系健全完善,以求最大程度提升老年人医疗保障水平。
引言
“互联网+医疗”是互联网大范围普及的产物,是依托互联网,整合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技术手段,与常规医疗业务融合创新的一种医疗模式。自从“互联网+医疗”政策出台,“互联网+医疗”逐渐成为我国医疗事业探索变革的重要内容。“互联网+医疗”服务水平逐步提升,加快了医疗领域大数据普及应用,在为群众便利就医、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对于很多老年群体,受限于自身生理因素,对智能技术掌握水平不高,不仅无法享受到“互联网+医疗”带来的便捷服务,还会由于助老保障不到位,增加老年患者就医难的问题。鉴于此,在“互联网+医疗”背景下,合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互联网就医服务系统,优化就医流程,完善老年人便利就医服务体系是必然选择,有助于为老年人提供优质、便捷就医服务,推动医疗行业高质量发展。
1. 实践背景
1.1 “互联网+医疗”的内涵
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其中包含了医疗保险和医疗卫生服务两部分。大力推行“互联网+医疗服务”,充分发挥网络技术,有助于改进传统医疗服务的不足,有机整合医疗服务需求者和提供者,在网络上提供健康管理、健康咨询、疾病诊疗以及电子病历等在线服务,有助于医疗服务更加便捷化、智能化,加快医患信息交互,为医疗服务质量提供坚实保障。“互联网+医疗保险”则是发挥互联网技术,有机整合医疗服务的供给方、需求方以及保险方,吸收更多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进入定点医疗机构范畴,加快医保数据整理进度,切实提升医疗保险结算效率,提供优质医疗服务。
1.2 “互联网+医疗”发展现状
“互联网+医疗”在国内首次提出是在2015年,旨在提供更加便捷、智慧和优质的医疗服务,在彰显互联网优势的同时,促进医疗资源利用率提升,降低医疗服务成本,并且大范围推广医疗卫生在线服务模式,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质量。2020年国家卫健委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预约诊疗制度加强智慧医院建设的通知》,指导各地和各医院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进一步完善预约诊疗制度,加强智慧医院建设,加快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医疗服务新模式,不断增强人民就医获得感[1]。目前我国老年患者就医困境问题愈加严峻,相较于其他年龄段,老年群体的医疗需求度较大,但由于老年群体自身能力有限,很难灵活有效运用智能科技手段,在“互联网+医疗”背景下则面临着更大的就医困难。如何帮助广大老年群体解决这一问题,跨过数字鸿沟,应面向老年人来推行适应性改造,创造优质普惠的医疗服务,则成为我国医疗服务改革的主要内容[2]。
2. “互联网+医疗”背景下的老年人便利就医服务体系构建
2.1 建立一支智慧化的助老就医队伍
迎合“互联网+医疗”相关要求,为了给老年人提供便利就医服务,要建立职责明确的智慧化助老就医队伍,精简互联网线上操作流程,对人机交互界面进行适老化改造。首先,建立导医队伍。“互联网+医疗”相较于传统医疗服务模式,旨在为老年患者提供优质、便捷的就医服务,但老年人对互联网、移动终端知之甚少,自助服务智慧程度越高,老年人的理解难度越大[3]。老年患者可以寻求导诊台工作人员,在门诊预检分诊、检查预约、自助机、缴费挂号以及药品发放窗口等区域,设置助老服务点,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为老年患者提供就诊以及代办服务,最大程度消除老年群体的就医问题。其次,组建助老服务志愿者队伍。联合社区工作人员,组建助老志愿者队伍,为老年群众进行疾病防治、门诊就医和健康咨询等提供引导帮助,帮助广大老年患者加深对“互联网+医疗”的认知和了解,获得更加便捷化、专业化和智慧化的志愿服务[4]。
2.2 建立多功能助老服务平台
2.2.1 建立便捷门诊服务场景
随着医疗服务逐渐外延,信息技术应用程度逐步加深,加快了公立医院全流程自助服务体系健全和完善。手机APP和微信公众号类型多样,极大地增加了老年人的学习难度。可以在医院门诊部设立老年患者服务区,基于“长者E课堂”载体,通过集中讲解和个别指导方式,为老年患者讲解“掌上医院”“医疗付费一件事”“智能预问诊”等网络平台,讲解具体操作要点,也可以帮助老年患者预约上门服务、进入门诊医疗业务流程和就诊指导,帮助广大老年患者加深对互联网医疗服务的认知和了解[5]。
在老年人便利就医系统的产品设计中,关于自助设备的设计至关重要,主要表现在产品设计、交互架构创建。产品设计要紧紧围绕造型、功能设定以及功能分区展开;而交互架构则是服务信息平台的重要内容。具体包括:①产品设计。关于产品造型,要注重外观与其他功能分区协调配合,局部和整体协调统一。外观简洁、流畅,线条具有亲切感,结合功能要求适当变薄,避免设备带给患者笨重感觉。色彩以白色为主,搭配绿色或蓝色,带给人舒适的视觉感受。产品功能分区,具体有身份信息放置区、信息展示区、功能键位区、票据报告打印区和信息扫描区[6]。结合患者视线范围调整屏幕角度和亮度;依据用户操作习惯规划身份信息放置区,通常是倾斜式放置平台,避免遗落身份证件。②交互架构构建。收集用户需求信息,围绕交互行为进行设计。集合老年人识别和操作习惯,精简操作流程,并且增加语音引导功能。服务信息平台设计,了解老年患者就医需求后触发多个服务触点,引导老年患者认识智慧医疗的重要性,进一步联合线下终端设备和线上互联网医疗。具体包括:①内容设计。建立用户资料库,推行一卡通就医,患者就医记录全部录入其中;患者电子病历信息在数字化平台存储,并实现病例信息大范围共享,即便在不同医院就医,仍然可以获取患者电子病历信息,规避不必要医疗资源损耗;提供优质的医疗信息资源,进行归纳和分类,以最佳视觉化形式展现,为患者提供的信息包括号源、医生以及医院信息等;辅助患者就医,基于功能锁定或是信息引导方式,通过软硬件交替组合辅助用户在线就医诊断;用户反馈和评价,反馈用户对在线医疗服务的看法,提出改进建议,激发老年患者的使用主动性[7]。②信息架构构建。主要围绕就诊前(自助办卡、自助挂号、票据打印)、就诊中(自主缴费、检验报告自助打印)、就诊后(用户个人中心、评价与反馈)架构构建。
2.2.2 推行“直播+义诊”模式
医院在建立互联网就医平台基础上,积极与社区协作,建立线上直播平台,结合老年患者的多元化就医需求,定期组织医疗专家在线健康教育宣讲直播,普及健康生活理念,增强老年患者健康保健意识和能力。定期组织医疗专家前往社区义诊,促使医疗资源下沉到社区,令老年患者足不出户即可获得优质、专业的医疗服务。
2.2.3 建立科普平台
很多老年人患病,多是由于生活方式不当导致,目前老年人的医疗服务需求中,健康咨询和健康管理是重要内容。因此,可以整合优质医疗资源,邀请医疗专家教授共同录制科普小视频,通过线上直播或是短视频等形式进行科普教育[8],如开设合理用药、医疗前沿、健康贴士以及膳食健康等版块,通过科普满足老年人的多元化医疗卫生需求。除了借助医院官网、微信公众号以及微博账号等平台进行科普宣传,还可以联合新旧媒体平台大范围宣传,打造全媒体覆盖的科普平台。
2.3 推行特色服务
2.3.1 开辟预检专属通道
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如何帮助老年患者跨过数字鸿沟,成为“互联网+医疗”的重要内容。在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可以在医院门诊入口区域开辟专供老年人的预检通道,并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指导老年人掌握健康码查询方式,完成老年患者流行病学史调查,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9]。
2.3.2 优化老年人就医服务流程
结合老年患者的就医需求,设立老年患者优先办理窗口,为老年患者专门办理挂号、缴费、检验报告打印等服务;在门诊显著位置设立综合服务点,提供信息咨询和助老工具借用等;优化自助式设备上的服务界面,字体大小和页面适宜,便于老年人清晰识别、操作。如字体识别方面,正文字级设计为14pt~16pt,标题字级18pt~20pt,字体为黑色。主体色彩是蓝白色,重要信息阅读版块则是蓝底白字以及白底黑字。选择网格式排版,保证版式简洁、工整,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信息量,扩大信息传播强度,充分彰显对老年人的友好特性[10]。
2.3.3 线上线下整合服务
创设更有温度的互联网医院,组织医师为老年患者提供网络在线问诊服务,志愿者则协助社区老人通过网络问诊平台进行问诊,在线配药,缓解老年人的就医需求,使老年人切实感受到互联网医院的就医温度。开辟老年患者绿色就诊渠道,保留部分号源,挂号后优先就诊。另外,加强社区高危人群筛查工作,建立互联互通的信息共享平台,设立双向转诊机制和分级诊疗体系,为社区老年患者提供初筛—转诊—CT筛查—诊疗—随访闭环服务。
2.4 基于互联网落实老年人照护服务
多数老年人长期居家,由于护理人员数量不足,导致家庭成员的养老照护负担较重,致使老年人的日常基本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在“互联网+医疗”背景下,基于社区网络平台推进老年照护服务体系建立,社区医疗服务平台同老年患者穿戴设备建立连接,实时监控老年人身体健康,提供优质、便捷的护理服务;在医疗资源匮乏区域,基于远程网络服务平台,为老年患者提供健康教育指导[11]。
2.5 完善老年医疗保险制度体系
借助网络平台,促进老年医疗保险制度体系健全完善,改善资金不足问题,吸引更多人投入老年人医疗服务领域。老年人患病比例大,治疗费用高,可以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险制度,改善医疗费用问题。尤其是对于慢性疾病,完善老年人医疗保险制度,在大病医疗保险基础上,划拨商业健康保险或者基本医疗保险资金,设立慢性病医疗保险,有助于改善慢性病诊疗费用问题。加快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开辟基金筹措渠道。结合保险制度原则,推行个体缴费和政府财政补贴模式,筹措老年人照护资金,充实到长期护理保险基金中。建立统一的长期护理等级评价标准,结合具体服务需求来确定服务费用。基于规范化护理等级评价和补偿标准,有助于在一定范围内实现医疗机构和社会保险机构的信息共享,为费用结算提供信息支持。
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人口数量逐步增加,保障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满足其医疗需求,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因此,在“互联网+医疗”背景下,为了助力我国医疗事业高质量发展,给老年人提供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提升老年人就医便利性,要注重现代化信息技术整合应用,设计智慧医疗服务系统,线上线下整合,改善老年人就医服务,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尤冬桂,李可旻,林钰冰.“互联网+”农村老年人医疗服务系统设计研究[J].乡村科技,2022,13(16):148-151.
[2]陈烨,彭红,吴佳玙.“互联网+医疗”背景下助老就医服务实践与探讨[J].现代医院,2022,22(6):922-924.
[3]李美曼,郭浩乾,宁艳花,等.银川市城乡接合部社区老年人“互联网+医疗”接受意愿和利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22,38(6):543-548.
[4]努尔比耶·阿卜杜热合曼,赵健霖,张文涵,等.老年人群对互联网+医疗健康的认识和利用情况分析[J].卫生软科学,2022,36(4):92-96.
[5]卢子月,陈迎春.我国“互联网+”医养融合服务模式发展战略研究——基于SWOT-CLPV模型[J].卫生经济研究,2022,39(3):28-31,37.
[6]张山,郝晓宁,马骋宇,等.老年人对“互联网+医疗”的认知和使用意愿分析[J].卫生经济研究,2021,38(11):36-39.
[7]韩润翔,付晶晶,刘思奇,等.“互联网+”医疗服务在老年人群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21,35(20):3657-3660.
[8]唐明,王刚军,孙玉彤,等.互联网+背景下社区老年人智慧康复医疗服务平台框架设计[J].湖南中医杂志,2021,37(9):208-212.
[9]李伟庆,杨意森,王丽娜,等.互联网+医疗背景下农村空巢老人就医情况调查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1,17(16):258-259,262.
[10]徐志杰,徐青松.“互联网+医疗”应用于“医养结合”的服务战略与保障路径——基于SWOT-PEST的模型分析[J].上海城市管理,2016,25(5):28-33.
[11]赵红梅,金英子,常金良,等.基于“互联网+医疗保障”的老年医疗保障问题的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9,32(7):908-912.
作者简介:李婧,研究生,经济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