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科学课堂的减负提质问题
- 来源:中小学教育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科学课堂,减负提质,问题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01-01 20:49
【摘要】随着“双减”政策的提出,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将教学研究的重点放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以及作业设计上,在生本理论的指导下阶梯式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学习背景、前认知水平、学习能力等方面都有显著差异,若一味地采用传统的一概而论的教学模式,很可能出现“拔苗助长”或者是“犹有余力”等情况,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学效率大大降低.
引言
对初中科学教学进行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对教学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想要满足这些需求,教师就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通过研究发现,学生处于愉快和谐的氛围中,会主动积极地进行知识探究,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须重视营造氛围,并通过引导使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从而提高班级的整体教学质量。
一、阶梯式教学
“双减”政策下学校教学大改题海战术,为此根据知识特点和难易程度设计的阶梯式作业更受学生欢迎.阶梯式作业是把科学作业进行拆分,分成知识作业、能力作业和拓展作业.知识作业是所有学生必须完成的,旨在完善基础性知识,加深理解学习内容,巩固认知.能力作业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的,强化和锻炼学生技能性知识.拓展作业是更高层次的学习任务,主要是对学习内容的深化与应用.对于低级阶梯的学生教师多给予鼓励和肯定,引导和支持他们完成知识作业.教师可要求中级阶梯的学生完成能力作业,引导和鼓励他们完成拓展作业.而对于高级阶梯的学生,教师指导他们完成拓展作业,使他们的知识体系得到进一步提升和完善.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作业练习阶段,设置阶梯作业.知识作业由学生利用互动反馈器进行作答,精准把控每位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及时完善和巩固知识框架.高阶作业的提交方式多样,可以贴合学生个性发展,如“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能力和拓展作业可以采用报告单、实验报告等形式提交,也可以是录制讲解视频,还可以制作思维导图型的手抄报,形式多样的提交方式也能体现出学生个人的综合素养,为调整学生阶梯提供依据.
二、基于教学角度设计问题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其可帮助学生快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而问题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组织、引导作用,所以教师需基于教材设计问题,使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进行探究、合作,从而完善知识体系。具体而言,教师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并抓住学生的思维疑点处,通过设计拓展性探究问题、趣味性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加深对知识的印象,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以拓展性探究问题为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知识拓展,并通过巧妙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通过这种方式,可有效降低教学难度,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性。又如,在进行趣味性探究问题的设计时,教师需将学生的兴趣爱好当作入手点,确保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产生兴趣,并对知识进行探究。此外,教师还需要明确,知识之间是有一定联系的,而教师有责任与义务帮助学生构建科学完善的知识体系。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基于知识衔接处设计问题,确保学生可以在问题的引导下掌握知识。由此可见,基于教材教学角度进行问题设计,可以使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探究,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技能。但在问题设计时,教师需将学生放置于重要位置,因为问题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得到成长与发展。
三、引入多种多样的科学故事来创设教学情境
古往今来,人们在科学研究上,发生了各种各样的科学故事,学生通过学习、阅读这些科学故事,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于科学学习的兴趣,还能够让学生的科学知识储备量更加丰富。教师充分研读教材,深入挖掘教材当中可以为学生引入科学故事的教学单元。例如,教师在教学星空世界的相关内容新知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以故事导入的方式展开教学。教师先为学生讲解关于十二星座的故事,学生在倾听完这个故事后,就会知晓星座的名字其实是以很多古希腊神话里的具体人物或者动物的称谓来命名的。在初中阶段,初中生对于星座的话题充满兴趣,教师以十二星座入手创设教学情境来导入科学新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就会产生想要去聆听新知的兴趣,从而觉得科学知识是神秘、有趣的,来有效激发学生探索科学新知的好奇心。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就会主动、自觉地投入到科学学习当中,来更加认真学习,切实提升了科学课堂的整体教学效率。与科学相关的故事与典故非常常见,每个人可能也都耳熟能详了,在这些故事、典故中,有些是讲解科学知识点是如何诞生的,由谁发现了、创建了,以及这些科学知识有什么意义、影响、作用,帮助人们解决了哪些实际问题。教师积极运用这些科学故事、典故来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扩大学生科学知识的储备量,还能辅助学生更加快速地了解书本当中不容易理解的科学新知、公式。
四、强化“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训练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教师逐步进行引导。教师除了在课堂中利用各种模式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外,为了能够让学生问题意识更加深化,教师可以在平时的教学内容中设计出专门训练学生的提问题能力,例如在“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一章中,教师可以建立小组,然后提供交流的平台,让各个小组之间互相提出问题并且解答,让学生们感受到得到解答的愉悦感,通过学生对问题的表达,引导学生用科学语言描述问题,以此来锻炼学生的能力。除了教师,家长对学生的教育也不能懈怠,多给予孩子关注、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共同感、让孩子无论在家还是在学校都能够对学习保持新鲜感,提升孩子的自信,让学生能够愉快的成长和学习。
结束语
综上所述,科学课程作为初中阶段的一门重要教学科目,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到教学活动的创新构建。以生活素材的运用为载体,从课堂导学、知识讲解、学生实践等方面着手,灵活运用生活素材,推动科学教学的优化构建,在生活素材辅助下,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郑宁.初中科学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J].启迪与智慧(中),2021(05):77-78.
[2]叶小玲.初中科学教学生活化的探索与实践[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0(08):105+107.
[3]倪劲昌.初中科学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现状及策略探究[J].新课程(中学),2019(10):196-1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