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生文学素养的积累路径探析
- 来源:中小学教育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文学素养,积累路径,探析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07-09 20:08
匡晋兰
(垫江县桂北小学校 重庆 408300)
摘要:小学语文是一门情感丰富、人文精神强的课程。以语文教学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是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大力提倡的一种工作,但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教师要转变错误的教学观念,与时俱进,重新构建教学系统,为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打下基础。因此,本文以小学语文为研究对象,就如何帮助学生在教学中积累和增强文学素养做一些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学素养;积累路径;探析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3)2-020-01
近几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育工作中的各种工作都在不断地进行着创新和变革。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将重点放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而应着重于对其进行文学修养和核心素养的培养,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但是,从目前的教育状况来看,许多教师仍被原有的教学观念所束缚,无法满足新课程的教学需要。
一、小学语文教育中提高文学素质的重要作用
(一)语言文化方面
培养学生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语文能力的培养,既要学习、认识、运用语言的基本知识,又要对语言背后的文化进行探究和了解。目前,许多小学生的语文思维还处在一个不断重构、逐步提升的关键阶段,知识点的学习难度较大。语言知识的学习本身也是一种抽象,尤其是词汇的意义。学生往往不能把它与实际的教学活动相结合,即便学生懂得这个短语,也不一定能够掌握它的使用方法。然而,通过阅读与文学修养两方面的培养,学生若能把握住其所蕴含的中国文化,就必然能加深对语文学习的具体内容的了解,了解中国语言的具体用法,增强其语言特点,了解中国语言及文化的广度,从而提升语文教学的品质。
(二)学生思维方面
文学思维素养的不断培养仍然有利于今后学生逻辑思考的不断发展。今后学生在不断学习现代语言的整个过程中仍然需要深入理解其文化内涵和具体的实际应用思维方法,这对今后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发展可以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在新课程语文教学中,学生们还必须不断地学习,寻找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把所学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逻辑联系,并进行长期的逻辑思维训练。另一方面,通过对文学思维素养的持续发展,使学生能够从逻辑的角度来分析和理解当代文学中蕴藏的深刻的文化意蕴,从而促进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当前小学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阶段,由于没有掌握基本的学习方式,不能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来完成学业,所以在进行教学时,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文学素质的培养也是一样。尽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涉及大量的词汇、句子、篇等基础知识,但是,在课堂上,教师要尽量使其更加充实。但是,在当前的教学中,很多老师的教学方法仍然僵化,尤其是在词汇的教学上,仍然只是简单的说教,这样不仅不能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魅力,而且还会让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更别说培养文学修养了。
三、小学生语文文学素养的积累途径
(一)以古文为切入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
古文教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特别是在古文中运用词语和修辞,营造意境,表达情感,是很有价值的,所以,在提高文学素养的同时,要把普通的基础知识和文学素养的培养相结合。比如《望庐山瀑布》,老师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第一,介绍李白的历史、文化和李白的人生经验,同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们认识李白的豁达、豪迈、洒脱,从而更好地理解李白的心境;二是引导学生理解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让同学们体会到中国大地的壮丽,李白的胸怀;三是从词语、句子的角度,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每个词语的用法,比如“挂”字描绘瀑布景色的生动、“直”、“落”、“三千尺”的夸张运用,都是中国语言的最高境界,通过逐字逐句的剖析,不仅能使学生学会如何运用,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对中国古代的文学有一种莫大的自豪和浓厚的兴趣。
(二)从阅读理解入手提升学生文学素养
汉语文学素养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庞大的阅读量。因此,在小学阶段,应将阅读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有很多读物,其中既有语言的运用,也有大量的思想和心理的文化内涵,所以在阅读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料,让学生在掌握了阅读的基础上,得到了文学的滋养。比如《日月潭》,老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来分析、归纳日月潭的特征,从而使学生在自己的思考中产生思维的结果,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最后,老师会引导同学们对课文中的一些漂亮的句子进行归纳,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练习自己的阅读技能,并在某种程度上积累了自己的写作素材,奠定了自己写作的基本条件。
(三)以生活为本,对传统文化的渗透
当代教育思想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质的同时,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已成为人们高度重视的问题。此外,目前的小学语文课本中还含有大量关于传统文化的资料。例如在低年级教育工作中,学生会接触到很多中国的传统节日、美食以及寓言故事;在中高年级教学过程中,学生则会接触到很多中国的古诗古词。这些传统文化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内容,也是学生人文素养发展道路上的重要养分。所以,教师要以教科书为依据,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最突出的特征是其高度的生活化,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从现实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作品中的生命元素进行解读,并对其背后的传统文化进行深入剖析,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传统文化,提升其文学修养。以《难忘的泼水节》为例。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泼水节的传统文化,并对其起源和某些活动的重要意义进行剖析,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认同、国家荣誉感,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结束语
小学语文教育应重视对学生的文学修养的培养,不仅要在课堂上讲授,还要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培养。教师不仅要认识到文学素养对于小学生的重要作用,更要重视小学语文对中国百年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掌握语言的特性,进行灵活的教学,使学生充分享受中国古典文化,体验中华文化之浩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文学修养。
参考文献
[1]王艳朵.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生文学素养的积累策略[J].新课程,2021(48):124.
[2]张月玲.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中文学素养的渗透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0(21):126.
[3]李志杰.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途径[J].吉林教育,2020(09):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