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体验教学的实施策略探究

  吴妹豆海湛

  (广东省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三小学;广东省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小学)

  摘要:审美是对美的事物和现象的观察、感知、联系、想象,乃至理解、判断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审美体验教学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也是学校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渠道。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吸取丰富的审美文化,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培养审美能力。审美体验教学的实施策略主要有体验“物境”、感受“情境”和融入“意境”。

  关键词:审美;体验教学;实施策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把它列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审美是对美的事物和现象的观察、感知、联系、想象,乃至理解、判断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审美体验教学,是指将所有的教学因素转化为审美对象,使整个教学过程转化成为美的欣赏、美的表现和美的创造活动,使整个教学成为静态和动态和谐统一、内在逻辑美和外在形式美高度和谐统一的整体的一种教学理念、操作模式和方法。审美体验教学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也是学校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渠道。那么,教师如何实施审美体验教学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体验“物境”,引发直觉

  所谓“物境”,是指对于审美对象的表象的直觉。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美的基本特征是形象性。”可见,审美体验首先是来自对表象的直观的、形象的感觉。教学中的审美体验,同样起始于对审美表象的直觉,我们称之为“物境”的阶段。在体验教学中,体验“物境”,就是完成审美体验的初始境界。美感总是通过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具体感受的。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审美直觉体验,通过让学生体验“物境”,引发学生直觉,使学生在直接获得美感的过程中陶冶情操。

  例如:教师以《美术欣赏——中国建筑艺术》为题材,并在课前收集大量的建筑图片音像资料,借助多媒体,采取直觉感知与理性分析结合的方法,使学生置身其中去感受形体、空间所形成的情绪氛围,领会深刻的精神内涵,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感。通过直观,使学生亲身感受并掌握构成建筑的三要素是“实用、坚固、美观”。直观的多媒体教学是活生生的实景,课堂展示效果明显,学生无不产生浓厚的兴趣,取得了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变的质的飞跃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感受“物境”,进行审美直觉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 选取有价值的审美对象

  在审美活动中,学生是主体,审美对象是客体。审美教育始终是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来感染学生的,对审美对象直接观照、直接感受、直接领悟,理性认识始终渗透于感性体验之中,通过对鲜明、生动、具体的客观对象的直觉感知,产生情感激动,实现客观对象与主体心灵层层深入的对话,受到触动,获得感悟。因此,在进行审美体验活动时,教师要选择具有针对性和高度审美价值的审美对象,抓住客体具体感性形象,让对象形象感染、打动学生。

  (二) 借助多媒体手段的唤醒

  现时期,教学活动由于借助了多媒体,融入了大量直观的审美素材。各式各样美的“物境”直接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对学生的视觉、听觉形成冲击。中小学生的思想与心理处于不稳定的阶段,他们的审美往往更注重形象化。他们对文字的审美体验比较肤浅,也容易游离。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借助多媒体先给学生直觉的铺垫,审美体验才能深入,充分调动学生的审美热情。

  二、感受“情境”,引发共鸣

  在“物境”阶段之后,教师应以自己的人文修养、智慧与情感去发掘文本的美,进而引领学生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引领学生进入审美体验的“情境” 阶段。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审美需求,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在审美教学中,应该将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的情感世界连通起来,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气氛和情境。这样才能更高效地引发学生的审美共鸣。

  例如:《最后一次讲演》一课,讲演者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在讲演中不断进行人称变化,以表达自己的愤怒或赞颂之情。对于这一点,教师如果简单设问很难激起学生思考的欲望,学生也很难理解讲演者这样变化人称是强烈感情的驱使。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圈子中体验。比如可以进行角色的置换:你在生活中对一个坏人的行为怒不可遏,面对着他,你会怎么说?用第几人称?这样引导学生从亲历的生活里寻找理解文本的答案,学生也就能较容易走进文本,从而体验文本美的意蕴和内涵,也能使学生融自我于文中,读出自我、读出共鸣、读到收获。在教学中,由 “物境”到“情境”,是审美追求的升华。教师的灵活把握,能使审美体验取得新突破。

  (一) 真情投入,在角色中体验

  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真情投入,全身心地体验“情境”,进行角色体验,更容易获得审美共鸣,感受审美情趣。体验教学中所说的“角色”泛指文本中集丰富的情感和意义于一身的各种人物,不管是外显的作品主人公,还是内隐的文本作者,都是我们体验的对象。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彼情彼境,体验作者情感。

  (二) 身临其境,在共鸣中体验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从自己审美体验出发,主动投入地感性领悟,以自己与作者、作品人物相会、交流,体会他们的境遇、最终形成共鸣。教师可以通过采用多种方式创设情境来再现美、渲染美,让学生感受到美,引导学生“入景”,引导学生在领会景美的基础上,进一步领悟景美中的情美和理美,理解美的本质。

  三、融入“意境”,实现再造

  教学只局限在“情境”阶段,即审美共鸣层面显然是不够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从审美共鸣中进入更深层次的个性化审美,达成自己独特的、创造性的审美体验,这就是审美体验的终极境界:“意境”阶段。 “意境”美是艺术美的最高境界。“意境”最主要的特点是个性化和创造性,审美心理学上将之称为“审美再造”。感受“意境”的体验教学能使学生深刻理解文本,产生联想,丰富想象,产生强烈的创造欲望。

  例如:在欣赏古曲《渔舟唱晚》之前,教师先让学生欣赏国画大师林风眠的国画作品《归航》,从视觉上向学生展现夕阳西下、天地浑然一色,湖面上渔人荡舟而归的情景,音乐响起古琴弹奏的画中意境,伴有木鱼唱和,格外生动。此时,渔翁栩栩如生的形象和娓娓动听的渔歌呼之欲出、如临耳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意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让学生得到审美愉悦,增进学习情趣。

  (一) 启发想象,感受美的意境

  达到“意境”审美的主要手段是“想象”。想象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是审美活动的重要心理功能。体验教学中的想象力尤为重要。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想象活动,把自己的情感倾注到对象中去加深对客观事物的感受、认识和理解,运用各种知识、经验和理论来补充和丰富作品中的艺术想象,拓展审美的情景。在体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启发学生想象、拓展再现画面、寻找艺术空白,让学生感受美的意境。

  (二) 品析意象,把握美的意境

  古人讲“立象以尽意”,借助客观外物来表达主观情感;又讲情景交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意象便是沟通艺术家主观世界和外部世界的桥梁。换言之,意象就是情意和物象的组合。当一个意象被赋予了这样或那样的情感内涵时,它往往寄托着一种或多种寓意和独特情感。所以,在审美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结合意象原物的特点及各种客观因素,通过品析审美意象去把握美的意境,从而获得深切的审美体验。

  综上所述,审美是一种精神的需要,是对美的事物和现象的期望与追求。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取各种有效策略,引导学生发现美、感知美、鉴赏美和创造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金会女. 审美体验教学中的三重境界例谈[J]. 中学教学参考(下旬),2009(30).

  [2]黄良. 审美直觉能力培养四题[J]. 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02).

  [3]陈汉喜. 感知·鉴赏·体验——美术欣赏教学中审美情趣的培养[J]. 湖北教育,2003(11).

  [4]娄春侠. 谈“以审美为核心的小学音乐课堂意境教学”[J]. 儿童文学,2006(08).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