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地理题材教学策略探究

  王镇英

  (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太平镇钱岗八一小学,广州510000)

  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的地理板块教学不同于中学地理学科的教学,它立足于品德教育,教材中关于地理的学习只是充当桥梁的作用,其最终目的是发挥地理特有的道德教育价值,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进而使其产生热爱地理、学习地理的积极动机,知道人和环境、地理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的。笔者认为只要在教学时做到关注课前资料的收集、关注信息技术的应用、关注学生的体验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的知识内化,必定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地理题材;教学策略

  《道德与法治》教材选编了有关祖国的壮丽山河、各区域的风情民俗等地理题材的内容,旨在让小学生通过对地理知识的感悟、理解、体验、实践等活动,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如果教师对课程特点和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不到位,会出现把《道德与法治》就某一个知识点变成支离破碎的地理课或说教的思想品德课的现象。那么,关于这方面的内容,教师应该怎样设计?怎样才能收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下面笔者结合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的《可爱的祖国》为例,谈谈地理题材内容教学的“三关注”。

  一、关注课前资料的搜集,做好知识铺垫

  小学生社会经验有限,家乡外的地方遥远又陌生,这种超出他们认知区域的学习,让他们如同“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让学生在课前对相关资料进行搜集是组织好“地理题材”教学的基础。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课前开展调查活动,搜集相关资料,让学生走近地理,对相关地理有初步的了解,为课堂学习做好铺垫。如教授《可爱的祖国》的第一节《我们生息的国土》一课时,课前,笔者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查阅书籍、地图、网站,收集有关祖国国土的资料以及祖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等资料。这样能使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加深对中国国土地理知识的了解,也能为课堂的学习做好准备,同时能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资料的能力。

  教师让学生进行课前资料的收集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1. 在布置预习任务时,明确搜集信息目标。课程中每个章节的教学内容是不同的,需要学生在课前准备不同的辅助资料。由于认知能力的限制,学生无法判断将要学习的内容需要准备哪些资料,这些资料将起什么作用,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指导学生如何根据学习内容收集相关资料,让他们掌握收集资料的方法。如学习《我们生息的国土》一课时,笔者让学生围绕中国的民族、人口和台湾岛来收集资料。有的学生了解到我国56 个民族的概况,有的学生了解到台湾岛的地理位置及其特产,有的学生了解到我国的人口总数以及在世界的排名。学生所收集到的资料为这课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信息基础,使教学目标更易达成。

  2. 分工合作、多途径收集。因为学生收集信息的条件不同,有的家里有电脑、有网络;有的家里书籍较多;有的家附近有书店、图书馆……所以,在布置预习任务时,笔者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收集整理资料,把具有不同条件的学生分在一组,共同完成预习任务。

  3. 以身作则,教师也积极收集相关材料。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语都影响着学生。要做一个侃侃而谈、妙语连篇的讲者,教师的自身知识储备量就要足够丰富,这样才能轻松自如地驾驭教材,能从大量的知识点中挑选出必要的来讲。教师要把收集和整理好的课前资料相机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补充教材内容,开拓学生视野,更好地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使学生学有所得,达到课堂教学目的。

  二、关注信息技术的运用,再现地理场景

  《道德与法治》的地理知识比较抽象,单凭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很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恰当运用多媒体,能够把难以理解的抽象的概念、原理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易于小学生理解,使他们走入各区域地理,为祖国的大好河山所打动,为各地理区域中的文化历史所震撼。同时,借助多媒体传递信息可以节约教师讲解的时间,大大增加课堂教学的有效信息量,使学生能在同样多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触动学生的道德情感,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提高教学效果,更好地达到明理和导行的目标。

  如教学《可爱的祖国》中的《首都北京》一课,这课的教学目标是为了让学生认识北京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以激发学生爱北京、爱祖国的情感。课前,笔者也指导了学生开展调查活动,收集相关资料,让学生走近北京,对北京相关地理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为课堂学习做好铺垫。我班的学生是农村孩子,缺少出门旅游的机会,对我国其他城市的了解并不多,对北京的认识仅停留在“美丽的首都”这个概念。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课前,笔者根据北京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这三方面内容制作了精美的课件。课堂上,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笔者随机播放PPT 或者视频,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北京的名胜古迹、传统文化、特色食品、知名大学、城市建筑、工艺品等资料。让学生运用多感官全方位地了解北京。

  教师精心设计的多媒体课件有形象性高和感染力强的特点,生动的图片、视频和声音等撞击着学生的心灵,牵引着学生的感触,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道德的认识和理性的发展,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增强了明理和导行的效果,促使本课程教学育人目的的达成。

  三、关注学生的体验过程,促进知识内化

  关注学生的体验过程,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围绕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让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通过学生的身体性活动,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观的感受、体味、领悟去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这种课程实施方法就是体验性教学法。体验性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激发他们的主体积极性,让他们在主动体验中认知所学内容,使认知内容与个人心理产生“共鸣”,使学生切实感悟认知对象的价值和认知内容的含义。如教学《可爱的祖国》中的《俯瞰祖国大地》时,其中“960 万平方千米”这个抽象数字,教师不能简单灌输给学生。其不仅包含着“大”的概念,还包含着可以挖掘的深刻的人文内涵。比如说,透过这一数字,应该让学生感受到的是怎样的壮美景象?有了以上的思考,笔者是这样设计教学环节的:(1) 结合广东省地图,比较广州市与广东省的面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面积大小,笔者以学生生活的村庄大小为铺垫,让学生留下“只占广东省陆地面积的 4.18% 的广州市面积已是非常大”的印象。(2) 结合中国地图,比较广东与中国的面积。(3) 结合中国地图,比较中国与广东的面积。通过地图比较,学生进一步知道了它们的面积大小。为了更通俗形象,笔者说:若把中国比作一个大西瓜的话,那广东就是一颗花生。(4) 出示儿歌《我们的祖国真大》,让学生体会南方、北方在同一季节的不同气候的景象。(5) 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景象呢?你再次感受到了什么?至此,960 万平方千米这个数字已在学生心中形象起来,作为中华之子的自豪感也在学生的心中悄悄生根发芽了。这样的教学设计是循序渐进、深入浅出的,注重关注学生的体验过程,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在《道德与法治》的地理题材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来自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学要从了解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识、体验和感悟开始,注意已有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的联系,充分发挥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道德与法治》中的地理题材教学还有许多内涵与方法,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但只要在教学时做到关注课前资料的收集、巧妙运用信息技术,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促进知识内化,必定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沈燕. 让地理题材教学凸显品德味[J]. 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14(06).

  [2]饶新芳. 加深体验丰盈课堂——《品德与社会》地理题材教学策略[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13(Z2).

  [3]季志辉. 品德课程中地理题材教学策略初探[J]. 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12(03).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