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式学习模式的初中生革命传统教育实践研究

  ——以黄埔军校纪念中学《塑魂立人·黄埔十课》为例

  邱 芳 朱欣川

  (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军校纪念中学;广东省广州市第六中学,广州510000)

  摘 要:文章聚焦革命传统教育“落地难”“入心难”的困境,探索基于真实问题解决的项目式学习模式的实践方式,引导学生在持续探究中实现革命传统教育的深度学习。依据《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结合学校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源优势,学校实施了基于项目式学习模式的革命传统教育校本课程——《塑魂立人·黄埔十课》。文章借助课程中一例,从项目设计、项目实施、项目评价三个维度阐述了实践路径,并从情感认同和素养提升角度肯定了项目式学习的育人成效。

  关键词:项目式学习;革命传统教育;实践研究

  2021年1月19日,教育部印发《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下文简称《指南》),将“革命传统”界定为“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史进程中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中形成的政治觉悟、革命斗争精神、高尚品质和优良作风”。《指南》还指出:“对中小学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植入红色基因,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作为落实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学校理应承担起时代使命。然而,当前学校革命传统教育工作中面临以下困境:一是产生于特定历史时期的革命传统精神与当代中小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相对遥远,学生往往对此缺乏深刻体验和真实感悟,传统的学科教学和德育活动难以实现革命传统教育的“软着陆”;二是实施革命传统教育的意义重在唤醒学生的主体情感,增强学生对革命传统的价值体认,但当前学校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达成育人目标,革命传统教育往往演变成纯粹的故事输出、空洞的道理说教,学生往往兴趣寥寥,难以助力实现革命传统价值观的自主构建。

  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PBL)强调,由教师参与指导,学生以项目小组合作形式解决具有真实生活中的跨学科问题,在收集材料、解析信息的过程中完成对核心知识的唤醒和新建,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将策略应用到项目实践中。近年来,笔者所在的广州市黄埔军校纪念中学实施了基于项目式学习模式的初中生革命传统教育的实践探索——开发了《塑魂立人·黄埔十课》校本课程。该校本课程探索基于项目式学习,依托岛内红色革命文化资源,发挥学科融合育人作用,推进革命传统教育落地生根。以下,笔者试以该校本课程中“觉醒年代——觉醒,时代中的青年人”(下文简称“觉醒年代”)为例,阐述基于项目式学习模式的初中生革命传统教育的实践路径和育人价值,为破解革命传统教育“落地难”“入心难”的困境提供行之有效、可供借鉴的模式。

  一、基于素养导向的项目设计

  《指南》提到:“依据学科内容体系和独特育人功能,把反映革命传统重要人物事迹、重大事件、伟大成就、重要论述作品、节日纪念日、故居遗址遗物、馆藏文物等适宜内容纳入课程教材。”学校位于革命文化底蕴深厚的黄埔区长洲岛内,这里是黄埔精神发祥地之一、红色文化资源富集区。岛内不仅坐落着举世闻名的黄埔军校旧址,而且遍布着如辛亥革命纪念馆、北伐纪念碑、东征阵亡烈士墓、济深公园旧址等一批近现代革命和军事史迹,为学校的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独特的地域资源文化优势。基于此,学校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聚焦“弘扬黄埔精神,塑魂立人”的总体目标,以项目式学习推进学校革命传统教育。

  项目式学习主张在项目设计中,深入把握学生的主体经验特点,挖掘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情境,设计具有进阶性、层次性的持续探究式活动;确立项目主题,以核心问题为驱动器,以核心学科概念为聚合器,“用高阶学习带动低阶学习”;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项目材料中,在项目式任务的引领下,完成核心知识和关键能力体系的重构与升级,最终实现知识和能力的情境迁移和应用。

  依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结合初中生学情和学校地缘优势,我们选取“觉醒年代”的项目主题,以辛亥革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以“辛亥剧场”的剧本创作和展演为核心任务,引导学生开展持续性探究学习。辛亥革命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是革命精神、爱国精神的时代缩影,是革命传统教育的宝贵资源。辛亥革命纪念馆则是这一历史事件的时代见证者,为我们的项目式学习提供了“活”的真实情境。通过这一真实情境下的项目学习,引领学生跨越历史时空的鸿沟,在场馆真实情境下感悟革命历史人物的人格力量,加深学生对辛亥革命精神的深刻体验和感悟。

  项目式学习强调学生在解决驱动性问题中去完成核心任务,构建知识或价值体系。因此,我们融合历史、道德与法治、语文等学科素养要求,确立“家国情怀、史料实证、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等核心素养目标,生成驱动性大问题:“辛亥革命背景下的广东青年何以救国?”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创作历史剧本并进行展演,还原辛亥革命时代的广东青年的红色形象,思考辛亥革命精神的当代价值;同时,还引入剧本创作的完整流程,引导学生明确剧本创作行业的职业要求,在项目学习的过程中增强提升个人素养的主动性。

  二、基于高阶思维的项目实施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持续探究解决驱动性问题的历程,探究包含了问题解决、创见、决策、实验、调研和系统分析等六种高阶认知策略。因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围绕项目核心任务和驱动性问题,引导学生持续探索,通过不断解决问题提高思维认知能力和探究能力。

  在“觉醒年代”的项目实施中,我们引导学生围绕核心任务,探索解决驱动性问题的方式方法,包括学科相关资料的整理、史料的搜集与研读、实地考察参观、剧本创作、舞台展演等。剧本创作的前提是以大量而真实的史料为基础,因此,要通过剧本回应“辛亥革命背景下的广东青年何以救国?”这一问题,学生可以先从自己熟悉的学科知识入手,整合历史、道德与法治、语文等学科资源,让各学科的情境互动共生,大致了解辛亥革命的产生背景、发展进程、历史意义等;此外,在项目化学习中,我们还引导学生利用图书、网络、纪录片等方式,搜集、了解更多详尽史料,组织学生前往辛亥革命纪念馆实地参观,多维度认识、切身“触摸”历史,让学生对这段历史有更加鲜活、真实的体验和感知,为剧本创作奠定史实和情感基础,同时让革命精神潜移默化地浸润学生的心灵;然后,学生分组进行“觉醒年代”剧目创作,开展剧本研讨、剧本创作、剧目排练、剧本展演等工作,一方面增强学生作为话剧工作者的职业体验,提高快速掌握行业框架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另一方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以真实的项目体验和参与,由旁观者转变为局内人,在时空对话中,真实地体验革命时期有志青年的一系列心路历程,感悟他们的拳拳家国情怀和伟大革命精神,从历史上辛亥革命众多有志青年的无畏抉择中,重新审视自己的时代使命,深刻反思自己的时代价值追求,最终实现价值重构。(见图1)

  三、基于深度学习的项目评价

  项目式学习模式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迁移和应用,而评价是推动学生进行反思、改进、提升并最终实现迁移应用的有效方式,有助于引导学生实现应用性学习、拓展性学习和适应性学习等深度学习目标。项目化学习强调“让学生经历有意义的实践过程”,因而我们的项目化评价中,重点关注过程评价,把项目化学习过程中的驱动性问题的解决过程、成果展示与实践过程结合起来,把学生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项目评价和素养评价结合起来,实施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引导学生通过项目评价进行反思、监控、调整,不断完善项目成果,引导学生走向深度学习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客观、多维度的自我认知。

  剧目成果展示是项目学习小组对驱动性问题解决的艺术呈现,集中体现了学生在革命传统教育中的道德认知、精神传承和价值认同,是对革命传统教育成效的最直接的检验。在项目成果展示后,设置“金像奖”评比,由参与项目学习的师生共同制定“金像奖”评价指标,并选出“最佳表演奖”“最佳戏剧”等奖项,促进师生交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情感体验,让学生学会多维度、客观地对作品进行评价,将对辛亥革命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思考辛亥革命的当代价值,实现深度学习。

  项目评价中,“成长勋章墙”和“团队复盘表”关注学生们在项目化学习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表现出的核心素养发展的综合水平。前者让学生从团队协作、凝练加工、联想创造、艺术表达、沟通交流五个维度对自己的项目表现进行打分,引导学生多元评价自己,激发学生的主体思维;后者是小组成员共同回顾、反思项目学习全过程,找出团队优势和劣势,并对做得不足的地方提出改进办法,强化小组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也是对辛亥革命历史的再次洗礼。

  此外,评价还贯穿在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中。教师作为项目引领者和指导者,时刻留心观察并记录学生在项目式学习过程的情绪情感变化、行为表现等,并及时将评价意见反馈给学生或小组,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激励学生积极、主动传承红色基因。(见图2)

  四、基于课程目标的育人成效

  (一)激发学习兴趣,传承红色文化

  革命传统教育中所涉及的大部分主题内容,与当下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去甚远,学生学习时往往浮于表面,很难实现真正的情感认同。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塑魂立人·黄埔十课》,突破了传统课堂的束缚,借助独特的地域文化优势,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体验和情境材料中,通过项目式学习方式,完成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这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主体思维,引发情感的深度联结,重塑学生的价值体系,更好地实现革命传统教育的价值目标。

  在我们的“觉醒年代”项目化学习实践中,通过剧目创演的新颖方式,结合辛亥革命纪念馆的现实场景体验,赋予辛亥革命更加真实的情境体验,同时紧紧抓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驱动性问题,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在项目化学习中始终表现出浓厚的探索愿望,不断优化剧本创作,在剧本展演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经历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得以在虚拟的历史时空对话和真实的现实场馆参观中,切身体会革命先辈救亡图存的决心和敢为人先、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在情感的触动与共鸣中增强了国家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汲取了强大的红色力量,实现了革命传统教育的本位价值。

  (二)强化深度学习,提升核心素养

  通过项目式学习,引发学生的持续探究行动,在探究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们对知识的内化、能力的提升和情感的升华。在《黄埔十课·塑魂立人》校本课程的项目式学习实施过程中,以驱动性问题为抓手,通过设置持续性探究活动,促使学生尽可能使用高阶思维解决问题,不断提升跨学科核心素养;通过项目多元化评价体系,引导学生随时监控、调整、优化项目成果,从而不断走向深度学习。

  “觉醒年代”项目化学习中,学生围绕“辛亥革命背景下的广东青年何以救国?”这一驱动性问题,开展了史料研读、实地参观、剧本创作与演出等持续探究,发挥学科融合育人作用,拓展学生革命传统教育的学习空间,完善了学生们对辛亥革命的整体认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辛亥革命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整体学习,引导学生感悟革命青年的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怀,反思成长立志的个人命题;在剧本创演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全程参与剧团筹建、剧本研讨、剧本创编、戏剧展演等工作,这些可以有效锻炼学生们的团队协作、组织统筹、沟通交流等综合素养和关键能力,提升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可能性。

  基于项目式学习模式实施革命传统教育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和价值:它能够弥补传统课堂教学中革命传统教育难以着力和效果单一的弊端,通过持续探究和深度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情感体验,有效实现革命传统教育育人效果,实现学生的知识内化、能力迁移和情感升华,同时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当然,项目化学习模式在革命传统教育的实践上还存在许多值得探索的地方,如:如何优化项目式学习模式的实践路径,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项目式学习中各学科如何实现有效融合?我们将在后续的研究中继续探究,借助项目化学习模式深化推进革命传统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把传承红色文化和革命传统作为使命担当,为初中生注入红色精神底色,努力把革命传统的育人立意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EB/OL].(2022-07-22)[2023-05-18].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102/t20210203_512359.html.

  [3]胡雪涵.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STEM课程开发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1.

  [4]赵华栋,郑流爱.以项目化学习实施革命传统教育的历史教学探索[J].教学与管理,2023(10).

  [5]郑伟.项目式学习视角下革命传统教育改进的探讨——以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的革命传统教育为例[J].新教师,2023(02).

  [6]黄欣.项目化学习:让革命传统教育由“表”及“里”[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22(05).

  [7]革命传统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走进中小学课程[J].云南教育(视界时政版),2021(03).

  [*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研究院2022年度科研课题“基于项目式学习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特色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以某校‘塑魂立人’特色课程为例”(课题编号:2022xbjy04)和“素养导向的爱国主义教育项目式教学模式研究——以黄埔军校纪念中学‘塑魂立人’特色课程项目为例”(课题编号:2022xbjy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