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清科技创新的五个关系

  • 来源:支点
  • 关键字:科技,创新,关系
  • 发布时间:2023-10-21 19:05

  宋志平(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

  “科技创新”有三层含义:一是科学,科学主要是发现;二是技术,技术主要是发明;三是创新,创新大多诞生于企业,比如产品创新,也就是熊彼特讲的“新组合”。所以,科技创新其实是把科学技术和企业的创新紧密结合。

  政府和科技创新的关系

  科技创新通常被视为一个纯粹的市场化活动,但其实科技创新从来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

  日本有个部门过去叫通产省,在整个科技创新的布局、统筹、指导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就是说日本政府在科技创新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德国也是如此,德国政府补贴科技公司创新研发费用的比例最高可达100%,企业通过银行渠道,只要把用于科研的费用单填好,银行会依据程序把这部分费用补给企业。

  当年我任职于中国建材的时候,收购了一家德国高科技公司后,银行并没有给我们补贴,后来在一次两国总理共同出席的会议上,我向时任德国总理的默克尔提出建议,应该把中资企业视同己出,给予相同的补贴。结果当天下午的大会上,默克尔总理就承诺给中资公司同样的补贴。我们的技术公司得到了1000万欧元的补贴,也就是研发费用如数都补贴给企业。

  今天,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地方层面,我国政府都对科技创新倾注了很大的热情,并大力提供支持。下一步还应继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

  教育和科技创新的关系

  教育是科技创新的基础,虽然不见得每一门学科都要直接和这些技术创新的应用产生关系,但对基础理论的研究,最终都会反映在科技创新上。任正非先生常讲,一定要把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做好,培养更多基础科学方面的人才。包括一些人文学科,表面看和科技创新没直接关系,但其实它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很多重大的发明,并不是简单来源于某一个专业上的进步,而是来源于整体科技上的进步。

  我赞成这样的说法,科学的目的是发现,技术的目的是发明,发现对于发明非常重要,一个重大发现会带来无数的发明,这些发明本身又带动了企业的创新,它们之间存在这样的逻辑关系。所以,学校应该是倡导学习和研究科学技术的机构,这里也会有发明,老师、同学们也可以依托这些发明开办公司。但是,我不太赞成学校去创业、做企业,学校还是要首先把基础教育做好。

  硅谷实际是由斯坦福大学的老师和同学们创业而发展起来。麻省理工大学就是一个科技创新的大熔炉,从这里走出去的毕业生们创办了几万家企业,号称“全球第十大经济体”。我参观过学校的媒体实验室,它是一个致力于科技、媒体、艺术和设计融合的跨学科研究室,现在也在做数字化新材料的研发创新。

  可以说,大学对于科技创新发挥了基础性的作用,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是创业的源泉。其实办企业并不容易,要把产品造出来、卖出去,再收回货款,这些可能不是老师们的优势所在。大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科技研发,然后把这些技术成果应用到社会上,应该是这样一个逻辑关系。

  资本和科技创新的关系

  1912年,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这本书里系统地提出了创新的理念,其中也讲到了资本和创新的关系,他认为资本是创新的杠杆,企业家是用资本创新的,缺少资本,创新很难开展。

  美国这些年的创新模式是创新加资本,纳斯达克在其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的资本市场也是如此,发挥资本的作用支持创新。我国资本市场只有30多年的历史,而美国有200多年历史,荷兰阿姆斯特丹交易所设立距今有400多年了。

  其实30多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做了不少事,既支持了国企改革,也支持了民企发展,现在大力支持科创事业。去年,科创板上市公司IPO获得的资金占整个上交所IPO的一半左右,也就是一半左右都用于支持创新。即使在主板,上市公司发行股票筹集的资金也大多用于企业的创新和转型。发展技术创新需要大量资金,比如研发芯片,这个资金通过资本市场会来得比较快,如果只靠政府支持和原始股东的出资是不够的。

  当然资本市场也不只是IPO,还有私募基金等其他方式。现在我国私募基金有20万亿元左右的规模,大概有2万多家企业,这方面在快速发展。民间的私募基金首先孵化和培养独角兽企业,待发展到一定程度,这些企业会考虑在资本市场上市。总体来讲,资本市场在支持科技创新方面确实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企业和科技创新的关系

  事实上,创新是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谁是新组合的主体?答案是企业,企业对科技创新至关重要。高校院所等科研机构发明了很多技术,技术要生根,那生根在什么地方?如何由科学变成技术,再由技术变成产品?最后的环节实际是在企业中完成的,所以企业成了创新的最后一片沃土。

  企业的创新和大学等研究机构的创新不完全一样。大学里的很多创新,被我们称之为发现,这个发现不见得有当时的利益点,但企业创新的利益导向特别明显,它有刚性的约束。也就是说,企业里的创新要有所选择,既要创新又要产生效益,或者是在资本市场具有一定价值,如果既没有效益也没有价值,再好的创新,并不会被企业选用,这是企业的一个特点。

  科学的发现应该是没有功利性的,技术的发明具有一定的功利性,而企业的创新则主要以功利性为出发点。举个例子,像热力学气体状态方程中有个节流原理,即气体压缩会放热,膨胀会吸热,这个科学发现是不存在功利性的,但通过技术应用这种节流原理发明了压缩机,并注册了专利,这就使得该项发明有了一定功利性,而企业则利用这项发明生产了电冰箱和空调投放市场获利,企业的这种创新活动主要是为了功利。企业有功利心并不是坏事,它会促进技术的应用,促进产品创新,促进经济繁荣。

  企业还有另外一个特点,它具备强大的管理能力,不管技术多先进,如果没有好的质量和好的成本,可能还会失败。我们发现,一些独角兽企业包括有的上市企业,技术确实很棒,管理却跟不上。

  当年爱迪生认为企业就是技术加资本,不大认可管理。当时他开办了七家公司,都做得不好,被基金机构踢了出去,后来这七家公司合并,就是今天的通用(GE)公司。

  企业家和科技创新的关系

  企业中谁来领导这场创新?答案是企业家。企业家是创新的灵魂。在创新里既有科技创新,也有组织模式的创新、市场的创新等。但是,坦率地讲,技术创新还是所有创新的核心,尤其是在今天高科技和新经济时代,科技至关重要。即使是传统企业,也得用技术创新助推企业转型。

  所以,今天的企业家必须学习新的科技知识。过去,我们讲企业家做企业家的事,科学家做科学家的事,但今天应该高度融合,我们需要科学家型的企业家,也需要企业家型的科学家。

  我最近去了几家企业调研,发现这些企业的创始人,要么是高科技人员出身,要么是在某一方面有专长的技术人员,然后他们创办了企业,并且做得不错。我建议他们,作为科学家型的企业家,一方面要保持科技的优势,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市场管理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对于很多传统型企业家,我鼓励大家要学习技术和科技知识,做懂科技的企业家,这是企业家需要具备的能力。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