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估消费的意义

  当一个社会过于推崇新奇,很容易忽视长时间“重复”做一件事的必要性—有时候,即便是我们自己,对连续多年从事的工作也会产生犹疑。

  2023年,是《第一财经》杂志开展“金字招牌公司人品牌偏好大调查”的第15年。我们每年都努力对这个榜单做些调整,希望它更新鲜,更符合当下大家关注的热点,骨子里也生怕被所谓的新消费趋势抢了风头。

  但也恰是今年,第一财经成立20年,从《第一财经周刊》变成第一财经Yimagazine,加起来也有15年了。7月,我们开了一个愉快的生日会,很多同事意外地发现,自己最青春的时光都在这里度过了。更为意外的是,并没有传说中的“衰老”,所谓的“传统”媒体也从未真正存在过,媒体始终是年轻的,而这种年轻恰恰是“重复”带来的:以最当下的视角做最忠实的记录,一篇稿件,一个视频,就这么重复了20年。

  时间的持续,重复的工作,有着不可取代的意义。

  如果不是持续做调研,我们不会在2014年首次提出“消费升级”的概念,当时人们对获得更好的产品、对更优质的生活的追求,造就了旺盛的消费;我们也不会在2017年定义“速食消费时代”,人们对新奇的设计、产品、趣味的追逐使双11交易纪录屡创新高,此后风行的直播带货模式进一步强化了消费的冲动性与实时性。

  假设金字招牌担心“守旧”而没有坚持下来,那么我们也无法见证2023年消费热潮的退去。相关数据极易列举,比如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今年6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为3.1%,较前一月下跌9.6%,这还包含了电商平台上半年大促6·18的成绩。同时,上半年中国居民存款创纪录地增加20万亿元,达去年全年存款增加量的77%。

  甚至,都不需要具体数字来证明,这半年关于刺激消费的建议可谓“声声入耳”。事实上,2022年8月,沃尔玛CEO道格·麦克米伦就在采访中提醒美国零售业,“无论收入水平如何,人们现在都非常关注价格”。

  在新冠疫情、俄乌冲突、美元加息、贸易不振的全球化连锁反应下,全球普遍出现消费倾向的转变。今年我们调研中的一些基本数据也发生了变化:不涨薪的人群占比为48.29%,较上年上涨5.08%,降薪的人群占比为9.57%,同比增加1.55%;此外,2.11%的人今年被裁员,比去年增加0.65%。

  你不妨把个体的消费选择看作一系列社会及经济变化的结果。而对中国来说,则意味着现代消费社会十年黄金时代日渐远去。

  但人们真的失去对消费的热忱了吗?恐怕不能轻易断言。譬如,在物质消费预算收紧的同时,特种兵旅游、city walk盛行,旅游及线下演出市场异常火爆,短期报复性消费过后,人们更注重“体验”“在场”,消费在此时不仅是自我态度的彰显,也成为探索世界崭新意义的一个切实行动。

  1950年代以来,对消费的支持和反思从未停止。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推动消费行为的因素已深深嵌入现代社会。历史学家弗兰克·特伦特曼认为,家庭的舒适、享受性购物、对新奇产品的追求、城市娱乐消费活动,乃至信贷和债务的普及,这些因素不会因为波动的消费数据而变化。长期来看,人类制造的商品帝国一直在无限扩 张。

  真正变化的,是人们对消费的观念。从单一的物质满足,到精神慰藉的需求,再到对世界的探索欲望—无论高涨,还是低迷,人们只是在不断翻新消费的意义。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