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切入点 上好阅读课

  王慧莲

  (甘肃省永登县新城区小学 730300)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38-8636(2023)08-0025-02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个平等对话的过程中,用怎样的话题和方式开展对话,从什么地方开始对话,这就是教学的切入点。课堂教学中,一个好的切入点,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研究的欲望、思维的火花,能使教学双方都心中有数、目标明确,使教学内容简明扼要,使教学活动变得更为顺利。教学中只有准确选择切入点,才能做到“牵一点而动全文”,在简简单单的教学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课堂实效性得到最大的显现与提升。所以我们要想优化自己的课堂设计,千万不能忽略对切入点的选取。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课文中都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或一词,或一句,或一段;或开篇,或总结,或承上启下。找准以上切入点,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课文,就会让学生对文本留下完整的印象。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为文本。

  一、从题目切入。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作者反复推敲斟酌而拟定的,寄寓着作者的情感和构思的丰富信息。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标题精彩纷呈,或意蕴深厚,或点睛之笔,或新颖独到。我们拿到一篇文章,首先看到的也是题目,因此在阅读开始,学生刚接触到文章的题目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发挥想象力,提出想从文章中知道些什么。例如教学《山中访友》。课题《山中访友》既是全文立意之本,又是以联想和想象构筑情境这一独特、鲜明的表现手法之凝聚,是这篇作品中不可忽视的文眼。揭题后,可让学生猜测作者去山中访友的对象,以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教学时,可以以《山中访友》这个题目展开,结合课后的思考练习题,链接起导读本文的线索:(1)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通过初读课文,让学生明白作者拜访的“朋友”原来是老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等。概括地说,这山林中的一切都是作者的朋友。(2)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让学生细致深入地读文,找出描写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感情的有关语句,读读体会,再组织交流。可见题目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抓住题目,步步深入,不失为一种解读文本的好方法。

  二、从中心句切入。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有中心句,它不仅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体现了作者思想感情,而且还是作者写作手法的妙笔之处,更是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好的切入点。在语文课中以中心句为切入点,将这个句子的理解和文章思路、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有机结合在一起组织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脉路清晰,也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效地思维、读书,顺利达到学习目标。中心句的呈现方式因文而异。有的开篇点题,有的篇末总结。有的是全文的概括,有的是段落的小结。如:《詹天佑》这篇课文,篇首“詹天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是全文的中心句。詹天佑的杰出与爱国体现在哪儿?这就是教师组织学生研读文本的主话题;课文是怎样表现出詹天佑的杰出与爱国的,通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他的杰出才能和爱国精神。这就是文章的精妙所在。所以抓住了中心句,就抓住了打开课文理解的钥匙,教学导读也就起到去繁从简的效果。

  三、从作者思路切入。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教学时若能抓住作者思路,使教路、学路和文路和谐统一,同步进行,即可达成“入境始与亲”、“句句悟其神”的最高境界了。如《这片土地是神圣的》,19世纪50年代,“华盛顿特区”的白人领袖想购买美国西北部的印第安人领地。《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文就是根据当时印第安人酋长西雅图的回信编译的。在这份信中,作者的思路是先用跳跃式的笔触描写了充满灵性的万物,总写这片土地的每一部分都是神圣的;接着表达了西雅图酋长对白人的强烈要求,如果我们把这片土地转让了,希望白人能牢记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能善待河水,空气,动物;最后阐述了我们和大地的关系。教学设计可紧紧围绕这一思路切入,从哪儿能感受到这片土地是神圣的?面对这片神圣的土地我们该如何去做?为什么说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顺着这三个问题学习全文,达成教路、学路、文路的和谐统一,实现高效实用的课堂目标。

  四、从文章的背景切入。文章背景的介绍是学好语文的有效手段之一,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对文章的来龙去脉有所了解。所以,背景的切入要以激发兴趣,加深理解,引起共鸣为出发点。譬如教《詹天佑》时,由于课文讲的是清朝末年的事情,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差较远。如何让学生了解詹天佑是在怎么样的情况下接受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这些讲述的内容距现在比较久远,最好上课时,可让学生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通过交流加深对对詹天佑及当时社会背景的了解。同时结合地图介绍一下京张铁路的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然后组织学生练习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内容开展讨论:一个中国工程师在自己的国土上主持修筑一条铁路,为什么会引起国内外的轰动?通过讨论,让学生充分感悟到:詹天佑为了维护祖国的尊严,顶着重重压力,不怕重重困难,毅然接受了任务,是受命于危难之际,为中国人争一口气的壮举,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总之,好的切入并没有固定的模式,针对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对象,可以灵活地选择不同的切入点。只要我们多花点心思钻研文章,找出文章学习的突破口,设计出引起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就能做到“由一斑而窥全貌”,“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