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数学课外作业的设计与评价

  • 来源:教育学文摘
  • 关键字:小学数学,课外作业,设计评价
  • 发布时间:2023-12-16 14:11

  刘洪

  (四川省宜宾市一曼小学德铭校区)

  摘要:小学数学课外作业需要创新设计,从形式上丰富,从内容上拓展,设计出真正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作业,为学生将来要展奠基。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外作业设计评价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9-7406(2023)10-004-01

  课外作业是学生数学实践的常用平台,是学生数学知识转化为生活反哺能力的有效方式。而传统教学,仅仅把课外作业看作是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解题技能、反馈教与学效果的一种方式。在这种理念支配下,很多教师迷信习题集,采用题海战术,让学生进行大量计算练习,以致使很多学生反复在纯粹的数学题里“折腾”,既苦费心机,伤了兴趣,又看不见学习效果。显然,这曲解了作业的本质和概念,违背了作业设计的初衷。在新课标理念视野下,我们教师应重塑作业观,使作业赋予更从新的特质,更符合教学需要、现实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课外作业的设计与评价。

  一、课外作业形式应具有趣味性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愿望。”学生是课外作业的实践主体,他对作业持什么态度,是否感兴趣,直接影响到作业的最终效果。所以,我们应加强学生作业兴趣的培养,让学生认识到作业的真实意义,感受到作业的实践乐趣,尽量设计出形式新颖、变化多样、生动有趣的作业内容来。例如,学习了“两位数的加减”后,很多教师的习惯做法就是列出几道计算题,让学生练习。这虽然能达到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目的,但由于方法简单,学生感受不到练习乐趣。我们不防变换一下形式,变成猜数游戏或找朋友游戏。如“我比17 大25,我是谁?”“帮我找找比35 岁小16 岁的弟弟。”这样出题让学生计算,效果显然要比直接计算好,而且更具有趣味性和吸引力。回顾我们传统课外作业布置,在内容上多拘泥于课堂知识、拘泥于教材,往往以试卷中出现的形式作为课外作业的模式,完成同步练习,机械重复的较多。作业陷入机械抄记、单调封闭的误区不能自拔。那些限于室内、拘于书本的静态作业,使学生埋头于繁琐重复的书面练习而苦不堪言,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所以,调动主体作业积极性,是我们作业设计的第一个应考虑的要素。

  二、课外作业内容应具有实用性

  “让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数学的价值在于反哺生活,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很少讲知识的来源和实际运用,导致学生应用意识淡薄,而且,学生做课外作业时只会按类型做题,不会应用,他们既不知道数据从哪里来,也不知道解决问题需要哪些数据,更不知道怎样去获得数据、解决问题。虽然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了高分,但创新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却并没有因为“高分”而获得发展,只是成为了解题的机器。加强数学实用性教学,就是要让数学与生活相结合,进行生活化教学,新课标给我们的方法是:“数学学习应从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提出了“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的技能培养目标。这些方法和目标,我们不仅在教学时要体现,要落实,还要在数学反哺生活的直接实践中体现和落实,也就是让课外作业更要接近生活,具有实用性。为此,作业设计应极力贴近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把数学作业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常布置一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作业,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还能让所学的知识得到应用拓展与延伸。

  三、课外作业实践应具有探究性

  探究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树立作业即自学的新的作业观,让学生在作业实践中积极探究,获取信息,创新知识,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作业的功能定位于“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强化”上,导致作业陷入了机械重复、单调封闭的误区。教师布置作业总是本着面面俱到、多多益善原则,认为学生做得越多,记得越牢,将来学生的能力也越高,然而真实情况却恰恰相反,这样的作业制约了学生多种能力的发展,这也是许多老师困惑“我都让他们多次练习过,为什么还有那么多错题?”的深层原因。为此,设计时作业,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已具有的数学活动经验,设计以学生主动探索、实验、思考与合作为主的探索性作业,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成为一个问题的探索者,这样完成作业不但印象深刻、效果较好,而且还能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真正体现作业是一种学习的理念。

  四、课外作业布置应具有层次性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尊重个体差异,在作业中就应体现分层设计,让不同学力的学生能根据自身基础量力选择,体现自主性。这是对传统作业设计“齐步走”思想的否定,新课标要求应考虑量力性和差异性,这样有利于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成功,体验到学习快乐。为此,作业设计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年龄特点,做到难易适度,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作业题太难,学生望而生畏,无法完成,容易挫伤学习积极性,久之产生自卑感;作业太容易了,学生又会感到没有意思,同样会降低学习的兴趣。新课程要求在作业容量上应考虑量力性,既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又能尽可能发挥学生潜能,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同时,由于学生的水平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考虑学生的差异性。既设计一些引导达到教学目标的作业,供大多数学生去完成,也设计有一定难度的作业,让部分学有余力或有兴趣的学生去选择。

  五、课外作业督查应具有多样性

  小学生由于缺乏对作业本质的正确认识,没有感受到作业的实际意义,在作业实践中因此不能产生较强动力去完成,更不能主动克服作业困难,导致作业完成不好。为此,教师要采取多种督查手段,督促学生落实。在实践中,仅靠教师一人检查是不够的,还需要发展家长、学生力量共内进行。因为,教师检查只能对作业最终结果进行评定,而作业重在过程,我们需要了解学生是怎样进行作业探究的、自学(下转第5 页)(上接第42 页)的。所以,我们应创新督查方式,运用多样的检查手段,督促学生进行课外作业。一是通过家访和开放日活动,邀请家长配合,督促学生在家进行课外作业。二是小组成员相互督查。提倡探究作业、合作作业,要求小组成员相互在共同完成中相互鼓励、帮助。三是采取自评作业过程和效果。布置作业后,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作业汇报,以便查漏补缺,要求学生自查自评作业的实践过程和实践效果。

  六、课外作业评价应具有激励性

  作业评价是对学生劳动的肯定,是学生体验作业快乐、感受数学趣味性的重要平台,教师要多激励赏识,少批评指责。我们面对的是需要赞美和夸奖的小学生,一句由衷的激励性评语,也许能使他们受益一生。因此,在作业评价时,我们应尽量少指责,多从闪光点处激励学生,给予学生恰当的真诚的“点赞”,让学生获得信心、获得成功体验,获得作业愉悦。传统作业评价由于教师“一刀切”,教师忽视了后进生的作业感受。我们知道,后进生由于学力问题,作业效果不好,但并不能认为他在作业中没有付出努力,相反,他们还可能比优生付出更多汗水。对这类学生,教师要从作业过程去评价,去激励。另外,在评价时,我们的的语言除了激励性外,还需要启发性、指导性、和示范性。

  总之,数学教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数学实践能力,而不是培养做作业的“机器”。所以,我们要创新设计,既从形式上丰富,又从内容上拓展,设计出真正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作业,为学生将来要展奠基。

  参考文献:

  [1]朱美英,《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外作业设计的优化》,《教学与管理》, 2007 年5 月。

  [2]高子林,数学练习新设计的策略[J].教学月刊,2006 年。 [3]薛晓芳,作业设计的新取向[J].2008 年。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