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怎样启发学生

  李加强

  四川省兴文县教师培训与教学研究中心 644400

  【摘 要】中国有一句古话:“强摘的瓜不甜”。我想,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怎样启发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课堂成功的关键。本文从“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运用类比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巧设探索性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阐述了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启发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答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启发;兴趣;思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发展,只有通过自己有目的学习才能实现,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不能靠教师的强迫。只有通过启发,通过师生的积极互动,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才能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要启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数学思维,并把这种启发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一、启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现在不少初中生不喜欢学习数学,这是数学教师们最头痛的一个问题,数学的内容本身是丰富多彩的,但往往被大量的定义、定理、公式和刻板的叙述掩盖起来,再加上学习难度逐渐加深,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产生畏惧心里,从而渐渐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虽然新课程中增加了许多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的新内容,但由于学生生活经验和探索能力的缺乏,加之教师的引导无方,往往还是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的陈旧模式上。怎样启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一)用好教材,用活教材才能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应把教材读活,新课程已经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范例,数学知识的呈现,已经不再是过去那种干巴巴的条文,也不是一贯遵循的概念——性质——应用的老套路。所以用好教材,用活教材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首先要把新课标的要求、教材的思想内化为教师自己的思想。教师讲自己动了脑筋,花了劳动,有所体会的课,必定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照本宣科,学生必然感动枯燥无味。教师还应加强学习,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只有有活力的数学教师才能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才能带领学生顺利地迈入数学的大门。

  (二)鼓励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良方

  任何学生,无论成绩好坏,都需要教师的表扬的鼓励,教师的鼓励,哪怕是一个满意的微笑、一个亲切的点头都会在学生的心里荡起愉快的波澜,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激发起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要让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在学习中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和克服困难的乐趣,当学生解决了一道即使是很普通的题时,老师的一句话“你真聪明”,对学生自信心的树立至关重要,也许他真会越变越聪明。心里学上有个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到一个小学给学生做了智商测验,随机选出二十名学生,并将这份名单交给校长后就离开了学校。八个月后,罗森塔尔重返这所学校,对这二十名学生重新进行了智商测验,发现他们进步十分明显,罗森塔尔这时才告诉学校的校长和老师们,其实他第一次并没有真正做过智商测验,这二十名学生,只是他任意圈定的。为什么这二十名学生能有长足的进步,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深思。学生是很在乎自己在教师心目中的印象的,教师的关注往往是他们获得学习动力的源泉。所以,教师要重视和尊重每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的思想和个性,从而激发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针对初中生好动、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在学生边操作、边思考、边叙述、边归纳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提高思维能力,通过学生动手实践感受成功的快乐,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例如在教学“垂直于弦的直径”内容时,运用教具与学具演示,让每个学生都动手操作,在圆形纸片上任意画一条弦AB,画直径CD ⊥ AB,垂足为P,将圆形纸片沿直径CD 对折。通过折叠活动,观察与比较图中的线段和弧,你有什么发现?这样就能很自然导出本节课的课题。通过讨论与思考,揭示出结论:“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弧”。这是一个主动学习构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达到轻松学习数学、掌握数学知识的最佳状态,培养了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联系实际,深入挖掘学生生活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挖掘出学生熟悉且又可以转化为数学知识的现象,引导学生自觉将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这样的课堂教学为学生创造了诱人的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寓教于乐,寓教于生活,既可以使他们把直接经验转化为数学知识,又可以使学生透彻地理解数学知识和一些基本概念,从而有利于知识巩固和能力的培养,又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学生思维活跃了,才能有创造性地思考,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圆和直线的位置关系”时,可联系“滚铁环时铁环与环柄的位置关系”来说明,学生对贴近日常生活的现象是熟悉的,又知其所以然,这样自然导入新课,学生就能自主揭示本节课的数学知识。

  二、启发学生积极的数学思维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兴趣和思维是相辅相承的,如果没有积极的思维活动,学生就可能只有三分钟的热情,兴趣很快就会消失殆尽。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创造探索的意境,如教材中安排由学生自己去探索的问题,一定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在问题的选择上,一定要让学生处于“跳一跳,才能摘到苹果”的状态,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心理,从而产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如何启发学生的思维呢?

  (一)给学生以思维的内容

  教材中的知识,不一定都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 教师的任务之一是,把教材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学生的思维内容,首先,老师应将教材内容转化为自己的思维内容,然后再把自己的思维内容转化为学生的思维内容。没有这两种转化,教材的内容在教师眼里就是枯燥平淡、死板教条的。反映在教学方法上典型的就是照本宣科。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一定的研究素质,喜欢钻研、喜欢思考,关于钻研、善于思考,会进行这两种转化。

  (二)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教师在设计问题是,要根据学生的学情,对学习内容进行灵活的选择和调整,使之符合学生的实际,具有思考的价值,使学生产生思考的欲望,想去推敲,想去问为什么,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位教师在教学负数的减法运算时,问道:“请同学们思考,什么东西越削越大?”同学们好奇地思考起来,但久思不得其解,教师最后揭晓了谜底:“洞,用刀削就越削越大”,同学们“啊” 地一声似乎感到上了当,教师紧接着问道:“什么情况越减越大?” 同学们活跃起来,既感到有一定难度,又感到在刚才问题的启发下自己能够解决。终于有同学抢先叫了出来“减负数就越减越大”,而且大家还久久回味着,感到领悟了负数的某种过去尚未领悟到的东西。

  又如,教师在教学“过三点的圆”时,如果直接问学生“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能作多少个圆”,这个问题就没有什么价值,但如果改为问“过三点能作多少个圆”,对于学生就有一定的思考余地。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有思考的空间,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又为学生力所能及,使学生能够思考,能思考才会有学习的兴趣,有兴趣才能更加深入地思考。

  (三)有意识地把思维引向深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善于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如教师在教学三角形中位线的的性质时,可以设计如下的探索过程,先让学生做一个实验,每个同学在纸上任意画一个四边形,然后找出各边的中点,顺次连接起来得到一个四边形,学生完成后,教师分别让学生回答:“连结中点得到的是什么图形?”当学生们回答得到的都是平行四边形后,教师再问:“大家一开始所任意过来人四边形彼此并不相同,为什么连结中点后都得到平行四边形呢?”学生肯定会感到惊奇,他们进而想要探求其中的奥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时,教师再提出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从而把学生的思考带入一个新的境界。

  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使知识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从而使我们的数学教学更富有成效。

  总之,启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地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挖掘教材潜力,创设美好的数学情境教学,以便激励、鼓舞学生,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主动求索,从而获得最佳效果[1]。

  参考文献

  [1] 罗增儒.中学数学课例分析.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07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