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让失能家庭喘口气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史佳庆 编辑陈融雪

  以往的养老服务项目主要针对服务对象本身,但是“喘息服务”把着眼点放在了需要常年照护卧床老人的家属身上。

  近日,在北京市丰台区,养合老年公寓的服务人员来到王阿姨家,为她按摩、擦拭身体、喂饭……看着有人能帮忙照顾王阿姨,她的老伴特别高兴。

  三年前,王阿姨患上渐冻症,身心备受煎熬,老伴寸步不离地守着她。随着年龄增长,老伴照顾王阿姨越来越吃力。王阿姨家申请“喘息服务”后,她的老伴就可以出门溜达和街坊邻居聊聊天。

  根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在北京发布的《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21-2022)》显示,截至2022年末,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已超2.8亿,其中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大约4400万。在8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失能、半失能的约占40%,他们不同程度需要医疗护理和长期照护服务。

  《“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提出,完善家庭养老支持政策体系,探索开展失能老年人家庭照护者“喘息服务”。

  作为全国首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北京市丰台区聚焦重度失能老年人刚需,发展“喘息服务”。什么是“喘息服务”?这项服务将给失能家庭带来什么改变?

  老人失能,全家失衡

  家住北京市丰台区的张女士家中有一名失能老人。

  “我的母亲生活不能自理,需要有人24小时照护。为了能在家好好照顾她,我辞掉了原本收入不错的工作,家里赚钱的重任都落在了丈夫身上。”张女士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每天早7点开始,张女士便开始了忙碌的一天。“我的手机闹钟一天会响9次,提醒我为母亲擦洗身体、翻身、喂饭、查看大小便……母亲生病三年了,她的脾气变得越来越急躁。最头疼的就是大小便护理,每次换尿布湿她都不配合,还经常骂人。既要照顾母亲,又要照顾小孩,我总是独自崩溃后然后再独自自愈。”张女士讲到。

  由于长年基本都躺在床上,张女士母亲的腿上、胳膊上的肌肉逐渐萎缩。“有时候我想扶母亲坐起来,她总会嫌累,不想坐,就连下楼晒太阳的时间都很少。”张女士说到。

  长时间照顾失能母亲,张女士身心俱疲、精神压力大,晚上母亲一有动静,便会醒来照看。“每天睡眠质量很差,心情也很压抑,感觉自己老了十岁。”张女士叹气道。

  家里有一位失能老人,已经让照护家属非常辛苦。而北京市丰台区的尹女士则要同时照顾两名失能老人。

  尹女士有四个兄弟姐妹,弟弟白天上班,无暇关照到父母,姐姐退休了,白天需要在家照看孙子,晚上才会来陪伴父母。长期白天照顾两位失能老人的重任自然就落在了尹女士身上,她经常会感到力不从心。

  尹女士的父亲95岁,患有高血压三级、Ⅱ型糖尿病、心脏病、脑梗塞等疾病,瘫痪在床不能自理。尹女士的母亲则患有阿尔茨海默氏症疾病。

  “每天一早我都要给他们洗脸、擦拭身体,洗完以后再做饭、喂饭,有的时候,夜里两点半还要吃饭。长时间照顾两位失能老人,我感到很劳累、辛苦。我平时睡得很不踏实,老是绷着一根筋,总会担心他们。”尹女士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如果白天需要买菜和药,我都要赶紧买完回来,远处的地方更是不能去。回来以后收拾完屋子就准备做饭,有时候还要推他们出去晒晒太阳,晚上又该做饭了。”尹女士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忙起来的时候,我连洗脸、梳头的时间都没有。”

  让照护家属“喘口气”

  北京市丰台区有失能老人1万多名。

  2018年10月,北京市丰台区开始了针对失能失智老年人居家照护者的“喘息服务”试点工作:政府买单,为长期照顾失能失智老人的家人或工作人员提供半年内共计不超过24天的“喘息”机会。这24天里,家属可以选择把老人送到机构短期照顾,也可以让机构人员上门照顾老人。

  2020年,尹女士向居委会提出申请,经过评估和遴选,尹女士所在家庭成为“喘息服务”的服务对象。“每月四天养合老年公寓的服务人员会上门服务,服务内容主要有陪伴老人聊天、翻身、心理疏导、外出晒太阳等。”尹女士表示。

  此外,失能老人心理敏感而脆弱,自卑、不安全心理非常严重,他们的心理比生理更需要体贴和安抚。

  “两位老人长期患病,心情不好时,服务人员就会给他们做心理疏导,陪他们聊天。有时候我父亲还会主动跟服务人员讲他年轻时抗美援朝的故事,气氛很融洽和谐。”尹女士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服务人员也会指导我如何帮助父母翻身,用哪一种姿势能轻松将他们抱到轮椅上。此外,他们还会指导我们如何合理搭配膳食纤维,吃得更好。”

  通过专业机构传帮带,尹女士逐步掌握了科学护理知识和专业照护技巧,成为照护能手。养合老年公寓工作人员“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得到了照护者的广泛认可。

  尹女士表示,相较于送两位老人去机构养老,她更希望父母能在家养老,随时可以了解父母的情况。如果送去养老机构,父母想子女的时候,子女无法随时在场。

  每月四天的“喘息服务”不仅减轻了尹女士的照护负担,也给两位老人带来了一些慰藉。“自从服务人员上门后,我感到特别放松,每个月都可以出门放松一下,不用再赶着时间去买菜和药。”尹女士表示。

  作为首批承接“喘息服务”的养老机构,北京市颐年堂养老院组建了由居家、社工、医疗、护理4个专业结合的服务团队,为辖区内176位失能失智老人提供“喘息服务”。

  “在重度失能老年人的家庭里,家属被困于一个四方天地,他们是没有自由的。以往的养老服务项目主要针对服务对象本身,但是‘喘息服务’把着眼点放在了需要常年照护卧床老人的家属身上。”北京市丰台区养合老年公寓院长宾雪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对机构而言,通过“喘息服务”这个桥梁介入到居家养老中,开展专业服务的同时,可以更加了解老人和家属的实际需求,更好地完善服务。一些老人因为享受了“喘息服务”,不仅选择入住服务机构,还帮忙推荐更多老人入住。

  机构托养

  为老人们选择养老机构,环境、护理专业性、就医是否方便、离家的距离等都是家属比较关心的问题。

  “以前不敢把老人送到养老院,很怕别人说对父母不孝。现在看来,没想到他们把老人照顾得这么好,到养老院就是来享福了,关键是还让我们解放一下,歇口气,真心感谢政府。”丰台区两位卧病在床老人的家属表示。

  患有脑梗的广大爷卧床多年,一直由老伴照顾,后来老伴腿摔伤了。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之后,广大爷的女儿申请了丰台区试点先行的“喘息服务”,经过评估审核后,老人符合享受“喘息服务”的条件,在居家照护和入院服务两者之间,经过多次考察养老院,广大爷的女儿选择了入院服务。

  在养合老年公寓里,广大爷和老伴对于院里的生活照护、餐饮、日常活动等各方面都很满意。服务结束后,广大爷和老伴转为了养老院的常住老人。

  老龄社会到来的大背景下,养老问题成为全社会面临的共同难题。随着失能失智老年人越来越多,长期照顾他们,对于老人家属来说,不仅体力严重透支,精神上也会感到压力山大。“喘息服务”不仅缓解了家庭成员护理的压力,还能减轻了他们的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

  目前,辽宁、湖北、天津等多地都在尝试“喘息服务”模式。

  如何可持续发展?

   2023年8月29日,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在北京发布《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21—2022)》,指出康复护理服务的刚性需求将进一步快速增长。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不断上升和平均预期寿命的不断提高,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比例和绝对规模将大幅度提高,相应的康复、照护服务需求也将更加明显。

  “喘息服务”一经推出就受到失能老人家庭的欢迎,但目前这种模式主要由政府购买服务,服务对象也限于重度失能老人家庭。

  北京市丰台区颐年堂养老院项目负责人侯丽丽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喘息服务’在实际操作中仍然遇到一些问题:家属很难真正得到解放,有的失能老人离不开家属,家属也不放心离开老人太久。而且每次上门服务人员不固定,上一次的服务人员刚与家属建立起信任,下一次可能又换了个人,很多家属也不愿意让老人独自和陌生人在家里待太久。”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微观经济学研究室主任王震表示,目前,我国缺乏“喘息服务”的配套措施,补贴资金难以监管,因此存在一定风险。中国大部分家庭选择居家养老,对居家照护者缺乏公共支持政策。居家照护老人的家庭成员并不能从照护中得到收入,若在“喘息服务”中出现违约,不仅会影响家庭和睦,也会影响社会和谐。

  如何更好地照护这些老年群体,无疑是养老问题中的现实痛点。

  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宝芳认为,未来需要多措并举,通过指导专业养老机构提供更多高品质的专业照护服务和 “喘息服务”,积极实施老年人失能失智预防与干预,培养更多的照护专业人才等,来改善失能失智老人照护现状。

  “居家养老是中国人的传统,老年人还是更希望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度过老年生活。”北京大学教授、民政部全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陆杰华表示,不仅在中国,在发达国家,住进养老机构的老年人也不会超过10%。

  在陆杰华看来,鼓励养老市场的发展,只要有需求就会有市场。通过政府的探索,吸引社会力量的进入,未来可以由市场提供收费的服务,给照料者一个喘息的时间,来共同减轻养老的压力。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