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米呜呼,天行健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 关键字:长臂猿,科学,故事
  • 发布时间:2023-12-27 20:23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史佳庆 编辑顾佳贇

  天行长臂猿在中国境内总数不到150只,该物种2017年由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范朋飞及团队命名,中文名源自“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每年10月24日命名为“国际长臂猿日”,此举旨在吸引公众关注长臂猿并为保护长臂猿采取积极行动。

  全世界有20种长臂猿,受栖息地大规模丧失和狩猎等因素影响,长臂猿已从大部分地区灭绝,现已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保护等级分别为易危(VU)、濒危(EN)或极危(CR)。中国境内有7种长臂猿,总数不足1800只,仅分布于云南、广西和海南部分地区,是中国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其中,天行长臂猿是唯一一种由中国科学家发现并命名的长臂猿。

  日前,大理白族自治州云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中心(下文简称“云山保护”)在昆明举办了线下分享会,云山保护野外项目负责人牛一彬分享了她与天行长臂猿之间的故事。

  天行长臂猿也称高黎贡白眉长臂猿,是白眉长臂猿属下的第三个物种,分布于缅甸北部及中国境内云南德宏州盈江县和保山市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腾冲猴桥边境一带,中国境内总数不到150只,被IUCN定为濒危级别(EN)。该物种2017年由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范朋飞及团队命名,中文名源自“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个名字寄托了科学家希望长臂猿在自然界能顽强生存下去的愿望。”云山保护创始人阎璐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英文则取自《星球大战》男主角Skywalker天行者,这个名字与天行长臂猿在高高的林冠层自如穿梭、悠荡如飞的树栖动物行为特征相符。

  让人揪心的独猿

  云山保护成立于2015年6月,以“链接多方资源保护长臂猿及其生存繁衍的栖息地”为使命。目前,云山保护主要的研究和保护对象就是天行长臂猿。

  天行长臂猿是典型的树栖性灵长类动物,常年生活在树上,很少下地活动,行动时靠两条长臂和钩形长手悬挂树枝,荡秋千一样荡越前进。牛一彬介绍,天行长臂猿像人类一样用声音来沟通,叫声婉转悠扬,可以传播一二公里,发挥宣示领地、寻找配偶、维护配对关系等多种作用,可以说是云南的神奇“歌唱家”。

  牛一彬和同事们驻扎在盈江县苏典乡一个傈僳族寨子,寨子后面的山林正是长臂猿的一处栖息地。“我们的日常工作包括实地调查和保护、撰写数据分析报告、科普传播等。”牛一彬说,“栖息地的丧失退化是天行长臂猿面临的最严重的生命威胁,我们希望通过专家指导和培训,在本地推动以社区为主体的生态保护模式。”

  “有一次,我们上山安装红外相机,向导突然看到对面的树枝晃了一下,一只健壮的雄性天行长臂猿突然出现在我们视线中。我们站在距离不到十米的地方,留下了它在山中活动的照片。”牛一彬回忆,“长臂猿好像也注意到了我们,跳到另一棵树上继续啼叫,好一会儿才穿越树林而去。”

  长臂猿以家庭为单位生活,这只雄性天行长臂猿是独猿,没有配偶子女,由于种群整体数量少,它可能一生都无法组建家庭。“与它对视的那一瞬间,我仿佛看到了它眼中的孤独。”牛一彬说。

  “我们还碰到过一只成年的雌性天行长臂猿试图靠近一个天行长臂猿家庭领地的场景。”牛一彬说,长臂猿遵循严格的一夫一妻制,外来雌独猿一靠近,公猿便立即冲上去把它逐出领地。“雌独猿就坐在枝头一动不动,远远望着人家夫妇和谐的圆满家庭,那种神情让人揪心。”

  天行长臂猿为何数量这么少?云山保护社区项目负责人晓璇说,最大的原因是过去很长时期森林被大片砍伐导致林区破碎,让长臂猿无法沟通交流,种群被分割。其次,因“长臂猿可治病”的谣言,偷猎曾是长臂猿生存的最大威胁之一。现在随着法律法规的完善、公众保护意识的提高,偷猎行为已经越来越少。

  目前来看,尽管偷猎和大规模栖息地破坏的影响已经日益减少,但栖息地退化和破碎化,以及由此导致的小种群仍然是当前我国长臂猿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

  “甲米呜呼”

  傈僳族老乡把长臂猿称为“甲米呜呼”,“甲米”是猴子的意思,“呜呼”是学其叫声 。

  在云南盈江和腾冲,傈僳族群众认为,长臂猿具有灵性,歌声优美,有预报天气的本领,与傈僳族祖先关系密切,因此自古就不猎杀长臂猿。此外,长臂猿不会破坏农作物,这一点使得傈僳族人和长臂猿的关系一直处于比较平和的状态。傈僳族人甚至为了保护长臂猿,会去追外面来打猎的人并处罚他们。得益于此,目前中国境内近一半的天行长臂猿种群生活在傈僳族寨子周边的国有林或集体林中。

  2022年3月,在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美团青山计划专项基金的支持下,云山保护在盈江县苏典乡梨树社区正式启动了天行长臂猿社区生态种植试点项目。他们希望通过人工种植长臂猿的食物树,来改善长臂猿的退化和破碎化的生境(物种或物种群体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需要种植的植物大多是本土物种,相较外来树种更能适应当地的气候和土壤。但由于项目地地处高海拔区域,天气比同纬度地区更冷,没有种植经验可以参考。“我们需要更多地依靠当地老乡的本土智慧,要在与当地居民的讨论商量中,不断摸索尝试。扦插还是种子繁育成活率高?冬季如何保暖?种好树后如何做监测?我们希望通过这种合作方式,提升当地居民的种植技术,共同培育更多树苗,让长臂猿能吃好住好。”晓璇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2022年10月,云山保护和苏典乡梨树社区居民一同前往长臂猿栖息地移栽八月瓜苗。八月瓜是一种藤本植物,成熟的八月瓜是长臂猿喜爱的食物,因此云山保护和傈僳族老乡共同选择它作为栖息地恢复的首批植物。

  生态种植是一个漫长过程,2022年种下的八月瓜种子,要等到四五年后即最早到2026年才能结出软糯香甜的果实,投入产出比不高。但是,在云山保护和老乡们一次次地商讨以及共同劳作过程中,老乡们对保护长臂猿的意愿和热情不断提升。事实上,生态种植不仅可以进一步改善长臂猿栖息地质量,促进长臂猿种群长期存续,也能为傈僳族村寨提供多样的经济来源。换言之,种下的不仅是长臂猿的希望,也是傈僳族的未来。

  线上志愿者

  天行长臂猿数量少,面临种群基数低、种群片断化、冬天欠缺食物等问题,且近2/3的种群生活在保护区外,易受干扰。对此,云山保护使用牵绳搭桥、放声诱导等方式,吸引长臂猿朝设计好的栖息地迁移扩散,帮助它们更快找到配偶,组建新的家庭。

  2023年6月8日,牛一彬和同事、傈僳族向导在苏典乡拉马河村山上调查时发现,一处重要的长臂猿食物斑块(果实树)中间有几处间隙较大,长臂猿难以跃过;同时,该处紧邻村民家的草果育苗棚的棚子,受之前砍伐影响,该食物斑块周围较空旷,树木稀疏,长臂猿无法通过绕道抵达食物树。

  牛一彬等与向导商议后,通过细致规划和踩点,在拉马河村山上拉了几条绳桥,连通该食物斑块内部,恢复了长臂猿栖息地的连通性。

  “只有足够了解一个物种,才能为其保护行动提供足够依据,而目前我们对于长臂猿的了解还不够。”牛一彬说。

  长臂猿是典型的树栖性灵长类动物,比起人为观测,在林冠层布设红外相机是一种更加节省成本的观测方式。为了记录食物树被长臂猿取食的全过程和行为生态数据,云山保护团队通过在林层系统布设红外相机,确定了每个季节长臂猿最重要的食物树种,希望从食物的角度对栖息地恢复提出保护建议。这个项目,被云山保护命名为“长臂猿食堂调查计划”。

  安装红外相机带来了庞大的影像信息,为了更好地处理利用这些信息,云山保护通过社交平台,组建了一支线上红外志愿者团队,协助进行红外影像的分拣与识别。目前,红外志愿者已经超过180人,还在持续增加中。这些人里有动物保护专业人士,也有各行各业的年轻人,还有很多孩子和家长。志愿者们持续观测了上千个红外监测影像,从中寻找天行长臂猿的身影……

  “通过红外相机镜头,我们看到长臂猿宝宝学习如何从一根树杈跳到另一根树杈上。它飞跃丛林的技术还不是很娴熟,几次差点掉下,但是又马上紧紧抓住妈妈。”云山保护野外项目研修生刘卓告诉《瞭望东方周刊》,“长臂猿宝宝和人类幼儿一样,在成长过程中,常常会摔跤,妈妈总是在身旁细心呵护。这样的长臂猿母亲和宝宝互动的画面特别让人感动,看到长臂猿家族增添新生命,我们无比激动。”

  据刘卓回忆,有一个红外摄像头对着一条小溪,长臂猿生活在不远处的树上,白天村民路过还会在那放牛,晚上果子狸等小动物也会来喝水。“这种共生的关系打动人心,让我们感受到森林不仅仅属于人类,而是我们和动物共同拥有的。”

  汇聚力量

  作为云山保护的创始人,阎璐在活动和会议中被无数次问到“天行长臂猿保护还有希望吗”?她列举十多年前自己参与的东黑冠长臂猿保护的例子告诉大家:东黑冠长臂猿曾经被认为已经灭绝,但2018年中越联合调查确定中国境内已增加到5群(含跨边境活动的家庭群)共32只东黑冠长臂猿。

  阎璐从东黑冠长臂猿保护项目中总结出濒危物种保护的两个要素:第一,充分详实的调查和持续的科研监测是对濒危物种保护最重要的支持;第二,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所有利益相关方积极沟通合作,同时确保可持续的资金投入。

  阎璐认为,保护野生动物,政府是主导力量,商业是重要支撑,而云山保护等公益组织要充分发挥专业性和灵活性。

  “到2023年,云山保护已经坚持了8年野外调查监测、社区保护和科普宣教,为相关保护区和林草系统合作伙伴提供了天行长臂猿保护的科学依据以及保护建议,并为公众提供了大量长臂猿科普优质活动和内容。”阎璐说。

  “目前,大众比较关注的是气候变化,其实被忽略的还有一个点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变化是密不可分的,希望通过我们的工作和行动让公众更多地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牛一彬说。

  近年来,中国一直在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力度,用最严密法治、最严格执法,守护珍贵、濒危野生动物。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于2023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此外,中国率先在国际上提出和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初步划定的全国生态保护红线面积比例,不低于陆域国土面积的25%,有力保护了珍贵、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人认识到保护长臂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国际间的交流合作也日益频繁。2023年7月7日,由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主办的全球长臂猿联盟第一次合作伙伴大会在海南海口召开。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印度、荷兰等10个国家和地区近120名国内外专家学者以及15家国际组织及基金会汇聚一堂,共商保护长臂猿长效机制。大会进一步明确了全球长臂猿联盟秘书处的运作机制,响应《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达成的“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

  “希望我们的后代,永远能听到长臂猿的婉转啼叫在森林中飘荡回响。”阎璐说。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