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减碳:凝聚小善之力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王默玲、何欣荣 编辑高雪梅

  当这些小善之力被不断激发后,终将凝聚成全社会实现“双碳”目标的磅礴力量。

  刚刚落幕的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零碳进博、零塑办博”的标语随处可见。本届进博会在首次实现全绿电办展的同时,还首次引入了展会碳普惠机制,个人看展绿色出行、塑料垃圾回收投放等行为,都将被记录到上海市个人碳账户,进行碳积分的转换、查询与消纳。

  碳普惠是推动消费端减碳的重要手段,能促进全社会从生活的点滴之处改变碳排放习惯。乘坐公共交通、出行扫码骑车、旧衣旧鞋回收、外卖无需餐具……这些绿色生活方式带来的减排效应将聚沙成塔、积水成渊,助推低碳生活新风尚形成。

  在上海,碳普惠的推广普及正在加速:《上海市碳普惠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公布、首个区级碳普惠平台亮相、碳普惠绿色出行示范场景推出、《上海市碳普惠管理办法(试行)》发布……政策接续落地、举措逐步细化,个体减碳行为有了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当这些小善之力被不断激发后,终将凝聚成全社会实现“双碳”目标的磅礴力量。

  初尝甜头

  在第六届进博会期间同步举行的首届中国碳市场大会上,《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获悉,截至2023年10月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量超过3.8亿吨,累计成交额206.6亿元,市场活跃度稳步提升。“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我们不仅要抓重点、抓大企业,也要充分调动‘小、杂、散’的减排意识。”远景碳管理业务总经理孙捷说,不同于全国碳配额市场面向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面向其他企业和个人的区域碳普惠,是一种市场化、面向更大范围、普惠型的激励机制。

  “碳普惠体系中的个人碳账户就是将每个人在践行绿色生活方式中减少的碳排放记录下来,积累到一个账户中形成碳积分。未来,个人通过碳积分与礼品兑换、信用卡额度、绿色贷款等产生关联,甚至可以将碳积分拿到碳市场交易。”上海交通大学碳中和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谢晓敏说,“个人碳账户好比居民的绿色账本,只要坚持绿色生活方式,就能得到实惠、尝到甜头。”

  这个甜头,上海有市民已经尝到。

  在2023年“全国低碳日”上海主场仪式上,上海市生态环境局、上海市交通委员会共同发布了上海市碳普惠绿色出行示范场景,市民通过公交、地铁、轮渡、共享单车等绿色出行方式获得个人碳普惠减排量。

  2023年上半年,3名上海市民代表通过绿色低碳的出行方式,取得显著的减排效果,用碳减排量兑换了“绿色畅行专属权益卡”,兑换即日起3个月内,可使用“随申行”App免费乘坐市内公交、地铁、轮渡。

  “半年里我坐了195次地铁、146次公交,总共减少碳排放705.23千克。”上海市民韩先生表示,没想到绿色出行“小举动”,竟能积累减碳“大益处”,得到社会的认可与激励,“真是备受鼓舞”。

  记者从正在试行的“上海市碳普惠绿色出行平台”上看到,使用“随身行”小程序刷码乘坐公共交通,或者扫码使用共享单车,就能够积累“减排量”,兑换“碳积分”。在页面的“低碳商城”中,足量的“碳积分”可以零元兑换漱口水、大麦茶等,还可以折扣价购买居家日用、休闲美食等商品。截至目前,已有多名用户2023年累计二氧化碳减排量超过1吨。

  逐步推进

  2022年,《上海市碳普惠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发布,提出“到2025年,上海将形成碳普惠体系顶层设计,构建相关制度标准和方法学体系,搭建碳普惠平台,并探索建立区域性个人碳账户”。

  根据该方案,上海将按照“先易后难、逐步扩大”原则,将个人衣、食、住、行、用等生活中有效的低碳行为逐步开发为标准化的个人减排场景,继而探索建立面向公众的个人碳账户体系,在部分区域先行开展个人减排场景可行性评估和申报评估试点工作。上海市民可以普惠积分换权益、普惠积分换荣誉等方式实现个人碳普惠减排量的消纳。

  绿色出行碳普惠只是开了个头,越来越多平台对小微企业、社区家庭和个人的节能减碳行为进行具体量化并赋予价值,让碳普惠走进更广阔的世界。

  2023年6月举行的首届“上海国际碳中和技术、产品与成果博览会”上,上海市首个区级碳普惠平台——黄浦区碳普惠平台用户端及管理界面上线发布。除了绿色出行,在线生活缴费、绿色在线办公、旧物回收、环保减塑、电子小票等更多低碳行为被纳入到碳普惠场景中。

  一个试点的出行场景,一个示范的区级平台,上海碳普惠体系建设工作在规范、有序中逐步推进。

  11月1日,《上海市碳普惠管理办法(试行)》正式施行,从碳普惠方法学管理、减排项目和减排场景管理、减排量签发、碳积分转换和碳信用记录、减排量和碳积分消纳共5个方面明确了24条具体办法。

  其中,碳普惠减排量交易主体更加多元化。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个人等交易主体只要符合规定,都可以直接参与减排量交易,或委托机构打包开展减排量申请及交易。碳积分消纳途径也更多层次,鼓励有意向的主体参与搭建碳积分商城,个人可以在碳积分商城使用碳积分兑换商品、服务等权益。

  “今年推出的管理办法,是把碳普惠体系顶层设计的‘骨架’先搭建好。明年,我们会渐次推出一些碳普惠平台,落地更多的碳普惠示范应用场景,为碳普惠体系充实‘血肉’。到2025年,我们希望看到上海的碳普惠体系能够实现‘血脉循环畅通’。”相关工作人员解释道。

  据了解,上海未来将运用区块链、物联网等新兴技术,降低碳普惠各主体的参与成本,通过商业、政策、减排量交易等多种渠道帮助其实现价值,加快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碳普惠体系。

  绿色生活

  上海碳普惠推广普及已然加速,值得注意的是,如何激励更广泛的公众自愿参与到“双碳”行动中,还需要不断摸索。

  “实施个人碳账户,一般而言有三个步骤:一是收集数据进行碳减排的核算;二是给个人建立起碳账户;三是对个人碳账户的积分进行资产化的转化。” 复旦大学绿色金融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志青说,“实施的关键就在于‘入口’的碳排放计算与‘出口’的积分转化上。”

  个人绿色低碳行为的场景相当繁杂,如何科学而准确地计算日常行为的碳排放量,也需要不断完善。

  “就拿买一瓶牛奶来说,外包装材料不同,运输半径不同,碳排放也会有差异。”孙捷说,“对于面向企业和个人的区域碳普惠机制,目前各地都处于摸索阶段,这套标准与方法的建立有赖于社会各方的积极参与。”

  碳积分的资产化,需要明确清晰的标准。在不同的平台兑换商城里,有的兑换一桶方便面、一瓶矿泉水等权益,需要1千克低碳能量,但有的平台兑换“市政交通一卡通5元充值卡”“5 元直减打车券”等权益,则需要100千克低碳能量。仅仅是换个平台,碳积分就“贬值”了。

  孙捷观察到,虽然没有强制的控排要求,但越来越多的消费品企业正自愿参与到减排事业中。“居民如果选择低碳产品,势必会产生传导效应,倒逼上游的消费品企业开发设计符合绿色低碳要求的产品。”

  在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首席专家贾峰看来,养成绿色生活方式,除了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还有很多公共服务需要不断完善,为个人践行绿色生活提供便利”。

  “以骑车为例,通过骑行减碳,首先要骑得安全,这就需要交通部门设计或拓宽自行车道。再次是骑得舒服,夏日炎炎,大家都希望在林阴下骑车。建设专门的绿道,需要交通、园林和规划部门通力合作。总而言之,倡导绿色生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贾峰说。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