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女孩,逐梦制造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宋瑞、特约撰稿刘晓艳、徐一洋 编辑陈融雪

  在填报高考志愿时,王一同全部选择的是制造相关专业 ,最终如愿来到天津大学。

  18岁的王一同,是天津大学智能制造与建造大类2023级的一名新生。

  如果不是她耳朵背后那根不太显眼的线,人们很难发现她是个与众不同的女孩——4个月大时因为一场大病,王一同听力受损,4岁她开始佩戴助听器,初二时听力几乎完全丧失,右耳植入人工耳蜗、左耳佩戴助听器辅助。

  尽管如此,她的听力也只能达到正常人的40%。在能听到的世界,王一同只有两个选项:嘈杂或宁静;但在向往的世界,王一同的选项炫酷缤纷,她想成为一名航天工程师或者机械工程师。

  在天津大学,这个女孩正在追逐自己的制造报国梦。

  付出三倍努力

  2005年,王一同出生在辽宁大连。幼年因病受损的听力,曾给她带来极大困扰。

  “我小时候用的助听设备质量不太好,基本上听不清别人说的话,所以小时候说话很不清楚。后来戴上人工耳蜗,说话改善了很多。”王一同说,小时候为了能“听”得更清,她学会了唇语;为了说得更流利,她每天都要练习一个小时以上的唇操。

  对于上小学之后的王一同来说,最苦恼的就是英语学习了。

  “音标学习对我来讲太困难了。即使是现在,我听到的很多音标其实都是一个声音。因此,背单词对我而言就特别困难。别人可能一个单词会读,整个单词就记住了,但是我不行,我只能挨个字母去死记硬背。”王一同说。

  小学的时候,王一同的英语几乎很难及格。进了中学,英语老师为了让她听清楚课程内容,上课的时候会刻意站在她周围讲课。老师的善意让她特别感动,因此格外努力,在后来的期中考试中,她的英语成绩全校第一名。

  就这样,靠着坚持不懈的勤奋,王一同以优异成绩考入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然而,高中阶段是王一同最艰难的学习阶段。

  因为新冠疫情,大家出行都戴着口罩,而且很多时候是线上音频教学,这对于半靠听讲、半靠读唇语学习的王一同难度更大了。别人学一遍,她得学三遍,她要付出三倍的努力去理解老师讲的内容。

  “那段时间除了吃饭、睡觉,几乎所有时间都在学习。”王一同说。

  最终,王一同以648分的高考成绩被天津大学智能制造与建造大类录取。

  矢志制造专业

  选择学习智能制造与建造,是王一同从中学时便有的梦想。

  “高一上信息课时,老师有时会给我们播放一些短片。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是无人驾驶汽车,另一个是登月探索的‘玉兔号’月球车,我对这些特别感兴趣,希望自己将来也能以制造报国。”她说,自己从小就爱摆弄航模,在中学时期还是学校机器人社团的成员。

  高二时,同样毕业于大连第二十四中的天津大学机械学院教授陈焱回母校作了一场讲座。

  “陈焱教授给我们展示了很多机械机构,这些结构特别神奇,有的已经应用在航空航天领域。”王一同说,讲座内容让她着迷的同时,她还从陈焱身上看到了女教授的独特魅力,这让她觉得女孩子学机械是一件特别酷的事情。

  就这样,在填报高考志愿时,王一同全部选择的是制造相关专业 ,最终如愿来到天津大学。

  来到天津大学后,全新的大学生活让她对未来充满期待。

  校园温暖

  入学之初,她很忐忑:担心上课抢不到最前排的位置、听不清老师讲的课;担心因交流障碍无法更好地和同学相处,毕竟小组讨论和群体游戏,她的听力都无法适应……

  但令她开心的是,辅导员老师和同学们都给足了她安全感。比如晚上要摘掉助听设备,任何闹钟对她都无效,室友们就会轮流当她的“人工闹钟”,准时叫她起床。她和小伙伴们会一起去军训场、一起去食堂吃饭、一起探索校园的新生活。

  “王一同同学明天开始上课,要记得给她留第一排座位。”

  “好的,我帮她抢。”

  2023年9月10日,新生正式上课的前一天,辅导员张一健刻意给班长陈炳壮发微信提醒,给王一同留下第一排座位。转天早晨,距离上课还有将近一个小时,陈炳壮来到教室发现,王一同已坐在第一排座位上自习了。

  “后来成了她帮我占座。”陈炳壮说,事实上,同学们在知道王一同的情况后,总会在第一排给她留出座位。

  日常温暖不止于此。比如,王一同需要调换床位,申请军训旁听以及英语听力免修时,张一健总是立即帮她解决各种困难。

  最初,王一同担心因为听力不好交不到朋友,但上大学后她总能感受到朋友无处不在。

  交流时担心她听不清,朋友们会停下来,问她听清了没有,再给她讲一遍;知道她的人工耳蜗在右侧,朋友们会刻意站在她的右侧来跟她说话……这些细节都让她备感温暖。

  圆梦邀请

  知道王一同关于制造的梦想后,老师和同学们陆续向她发出圆梦邀请。

  第一个向她发出邀请的是陈焱教授。

  “你看,这个可用于航空结构,这是一个多稳态的结构,这个结构可以作为太空站的临时舱……你来体验一下这个……”在实验室,陈焱一边演示,一边向王一同介绍。

  紧接着,“北洋机甲战队”社团也向王一同发出了邀请。

  这个学生社团是天津大学参加机甲大师赛的代表战队,是天津大学校园里规模最大的机器人竞赛团队,拥有最全的设备和超大实验室。

  2023年9月,王一同成为“北洋机甲战队”社团的一名“萌新”后,有了自己的小目标:“我想自己设计出一辆独立行走的小车,给它编程,让它自主行动,拥有自己的‘视觉’,独立自主完成任务。”

  运动场上的王一同,同样青春洋溢。

  “我的耳朵怕潮、怕热,运动时比大家障碍多一点,但这并不能阻碍我热爱运动。”王一同说。

  体育课上,王一同选修了足球。课上,她努力模仿着老师的示范动作,学习如何轻盈地颠起足球,如何用脚控制它的轨迹。她一遍遍练习,不断纠正自己的动作。每一次成功的颠球都伴随着欢呼声和笑声,每一次失败的尝试都被视为下一次更好的起点。

  中场休息时,老师拿着足球向同学们讲道:“足球不仅是一项运动,更是一门艺术,是与足球的默契,是与同伴的合作,更是对自己的挑战。”这句话让王一同很是认同。

  听力从来就不是王一同不可逾越的障碍。成为更好的自己,是她最简单质朴的想法。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