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出了雁门关就是雁北,雁北十三县分属大同和朔州两市,在中国古代被称为“关外”。关外是少数民族政权的更迭之地,纵观历史,从春秋战国到宋元,林胡、匈奴、突厥、鲜卑、契丹、羯、氐、羌、蒙古等民族都活跃在雁门关外,不断与关内汉人产生关联。
从胡服骑射到白登之围,从封狼居胥到五胡乱华,从昭君出塞到北魏迁都,这里不仅长城绵延、军堡林立,北岳恒山、悬空寺、云冈石窟、应县木塔、九龙壁等名胜古迹,大量保存完好的辽金古建筑瑰宝也都存于雁北。久经战事与民族融合孕育出关外大地特有的粗犷,让关外的百姓散发出鲜明的特质。
千百年来,长城是中国北方铁打不动的民族符号。雁北一带的长城经过历朝历代的增补与修缮,保存较好的主要为明长城,最为人所熟知的当数山阴境内的“月亮门”广武长城。此外,阳高天镇段、浑源灵丘段、平鲁右玉段、左云段、大同段等规模较大的长城遗迹,以及大量的军堡、烽火台、古村落也都各具特色。长城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条线索,每一段残垣断壁中都饱含着民族的记忆与说不尽的故事。
雁北的百姓是地地道道的长城人,是世代生活在长城脚下、古战场之侧的边城子民,是古代汉族与多民族融合的后裔。在这里很容易找到历史变迁、民族融合的痕迹,比如,“镇鲁”“破鲁”“杀虎”“败虎”等关隘、古堡、村落的名称中,常见的“虎”“鲁”字眼其实都是抹去敌意的音译字,当年所谓的异族强敌早已成为如今血浓于水的兄弟姐妹。
古时候单纯用于战争防御的长城,现已与工业、农业、牧业、旅游业等人类生产活动融为一体,随着长城1号旅游公路的不断建设,当地百姓口中“没啥意思的圪梁梁”正在逐步打造为探寻中华民族历史文明的度假胜地,并与沿线的文物古迹串联起来。
大风吹过长城边的一砖一草,百姓在风景壮美的土地上安居乐业,沧桑静谧的古文明遗迹似乎还没有完全做好迎接当代文旅热潮的准备。这组长期专题作品之中,有对原乡风物人文的思恋,有对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呼吁,有对华夏民族融合传承的回望,以及对当代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必须面对的一些矛盾的思考。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