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两会四问

  “再不大修,操作起来不确定因素太多,司法权威何在”

  春节前后,地方两会纷纷如期而至。

  与前两年不同的是,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年。去年十七届五中全会召开前,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曾对《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说:“这五年(指“十二五”)做不好,后五年就很难了。这五年不仅会影响到后五年,而且会影响后十年二十年。”作为各地“十二五”谋篇布局的起点,今年的地方两会无疑影响深远。

  根据十七届五中全会上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经济转型和改善民生将成为下一个五年规划的重点,而在此背后的社会转型甚至政府转型,都被舆论赋予了巨大的期待。

  如今,各地“领题”之后,究竟如何“破题”?转型之路能否顺利展开?

  能否突破经济转型魔咒

  十七届五中全会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阐释为“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事实上,自从“九五”之后,经济转型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中的热词。然而经过3个五年规划之后,经济转型的魔咒仍然难以突破。

  而今,各地规划已经亮相,呼唤十数年的经济转型任务能否成行?

  在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浙江省省长吕祖善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实现五个新突破:实现产业升级、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创业创新环境、保障改善民生。

  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明确路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五个坚持”,包括坚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坚持科技进步和创新、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改革开放等。

  不难看出,浙江省的“五个突破”与“五个坚持”一脉相承。综观其他省份,虽然具体的表述有所不同,但都可视为中央政策的落实与延伸。

  比如,东南沿海重点推进新兴产业的发展,以此带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广东省未来五年将投资5360亿用于现代产业建设工程,其中在2011年着手重点推进10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的建设;福建则以发展产业群、城市群和港口群为突破口,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备受关注的山西则主打节能环保牌。在山西省人大会议上,山西省省长王君提出一连串的约束指标,包括: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3.5%左右,万元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3.5%,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下降1.5%和2%,氮氧化物、氨氮和烟尘、粉尘排放量分别下降1.5%、1.5%、2%、2%,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5%等。

  事实上,在“十二五”之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便已经进入各地的发展规划。大型新兴项目、节能减排、提高内需,这几项法宝早已为普通百姓熟知。然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是否因此便能有质的跨越?目前似乎难以作明确回答。

  能否破除GDP崇拜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最为人关注的地方之一,是其中没有提到GDP增速问题,而是表述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一度被认为是破除GDP崇拜的象征,也被认为是转型成败的前提之一。

  然而,从各地两会的情况来看,舆论的期待难免落空。

  在各省级两会召开后,GDP“翻番潮”现象引起媒体的普遍关注。比如,重庆市提出,到2015年,地区GDP年均增长保持在12.5%左右;广西提出“十二五”时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的目标,力争“十二五”期末实现翻一番;黑龙江省、安徽省都提出,到2015年,全省地方生产总值要翻一番。

  相比《建议》在GDP问题上的改观,地方对GDP的追求并未放松,甚至变本加厉。比如四川省提出“十二五”期间GDP年均增长12%的目标,超越历次五年规划的指标,比“十一五”规划要高出3个百分点。

  《新京报》直接以《别让GDP翻番图腾毁了“十二五”大计》为题,批评此种现象。这也代表了舆论的普遍忧虑:GDP崇拜的热情不减将阻挠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武汉长江证券分析师尹作翼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若地方政府仍把GDP增长作为首要目标,必然还是要依赖传统行业,导致新兴行业不能顺利推进。

  北京大学中国地方政府研究院院长彭真怀持同样观点。他认为,虽然“你追我赶”的局面本身并非坏事,但在中国经济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约束形势下,要保持高速增长,就必然要在其他方面付出较大代价,而最终的结果都会延缓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进程。

  民富还有多远

  从“国强民富”到“民富国强”,十七届五中全会之前,曾有媒体报道称“十二五”规划中的用词将会出现这个微妙的改变,当即引起舆论兴奋。由此可见,民众对于民富的期待极其强烈。

  与此相应的是,在近期地方两会中,增加居民收入成为最受关注的话题。

  这方面,各地可谓全面给力。在各地两会对“十二五”的预期中,纷纷出现居民收入增长与GDP增速一致的表述。

  比如,“十二五”期间, 北京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目标与经济增长同为8%,而在“十一五”期间,前者要低于后者3个百分点。

  重庆的步伐更大。市长黄奇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第一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3.5%,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13.5%和18%。

  而在另一些地区,虽然没有完全“同步”化,但是也将居民收入增长指标直接纳入“十二五”预期,并与经济增长相差不多。

  比如,辽宁省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1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同期的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目标设定为11%。

  不过,这些目标作为未来五年工作的预期,并不具备强制力。而在当下的官员考核体系下,居民收入增长对于官员的吸引力并不足以与经济增长并提。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在居民收入增长纳入规划的同时,各地政府对“增收”更不含糊。

  比如前面提到的辽宁省,将“十二五”期间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设定为15%,虽然比“十一五”期间的26%大幅降低,但仍明显高于居民收入增长指标。

  东北的黑龙江,西北的宁夏,这个指标设定都是15%,都高于当地的GDP和居民收入增长目标。中部的安徽稍低,今年的目标设定为12%,但同年的GDP和居民收入增长指标同为10%。

  相比近年来动辄超过20%的财政收入增长,这些目标有所下降。但是关注到这些数据的舆论表示疑虑:在“民富”呼声高涨之时,政府之手仍牢牢抓着钱袋子,百姓的钱包又如何迅速鼓起来?

  去年10月底《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船税法(草案)》公布后,便引来批判之声。有网友戏称:“跑偏”的车船税无法实现“民富”目标。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终身教授陈志武亦撰文称:征税过多不利于民富。

  有多少钱花在老百姓身上

  1月底的广东省两会上,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再次打出“幸福牌”。

  在广州代表团参加小组讨论时,汪洋现场作了三副有关“幸福”的对联,横批均为“共建共享”,其中一副对联是“加快转型升级政府是关键,建设幸福广东匹夫也有责”。

  汪洋倡导“幸福”早已家喻户晓。而在今年各地的两会上,汪洋的声音收到了广泛的回应。

  在两会上谈幸福似已成为风尚:在河南省平顶山市的两会上,代表董汉生表示,要把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在陕西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新当选的陕西省省长赵正永说让老百姓的幸福指数更高,是他工作的基本追求。

  而在“让幸福飞”的同时,一批往日流行于网络上的新词、热词也纷纷登堂入室。这其中,河南省政协主席王全书可谓集大成者。他在其报告中说:“帮助民众化解‘蒜你狠’、‘豆你玩’、‘糖高宗’、‘姜你军’等利益诉求,多做‘人对人’、‘面对面’、‘手拉手’、‘心连心’的工作,给力中原经济区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张全收在接受采访时说,大家耳熟能详的网络热词出现在两会的工作报告中,“体现了政府对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密切关注”。

  外界舆论对此回应之热烈丝毫不亚于会上的代表。究其原因,“让幸福飞”的背后,其实是“让民生飞”。

  相比经济转型,民生问题的未来似乎更为明朗。一方面,各地纷纷将民生问题列为政府工作的纲领性内容,而更为实在的是,一些地区已经推出了具体的惠民工程。

  比如,今年陕西省将安排30亿元,并争取发行保障性住房建设政府债券,用于廉租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建设、采煤沉陷区治理、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以及扶贫开发整体搬迁。

  甘肃省 2011年计划为民兴办的27件事当中,有两件与廉租住房保障相关,分别为建设2万套廉租住房和对10万户城市住房困难家庭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

  另外,如河南争取实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十二五”时期全覆盖、上海计划五年财政性教育投入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15%,天津河西区今年织密15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都是力求消除长期以来压在群众头上的几座大山。

  这其中,广东省在民生问题上的“大方”让公众尤其印象深刻:2011年广东省级财政支出中有42.44%将用于均衡区域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帮助市县增强发展后劲,有35.27%将用于改善民生、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两项合计占总支出的77.71%。

  民生问题要解决,两会上的热词与提案齐飞只能算作序曲,各地能否拿出真金白银给予支持,才是解决的关键。

  上个月,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在接受采访时说,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政府口袋里的钱到底有多少花在了老百姓身上?

  媒体人鲁宁认为,多年来改善民生的口号越喊越响,但各地究竟投了多少钱往往是笔糊涂账,以至于旧账未消而新账再添,导致民生欠账越积越厚。要改变这个问题,预算公开是不二选择。

  事实上,从“吃饭财政”转向“民生财政”的呼吁由来已久。但这个转变,正如财政预算公开的转变一样艰难。

  在今年两会上,预算公开也有些许进步。此前在预算公开的尝试中走在前列的上海市和四川省再次释放出新的信息:上海市市长韩正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上海将重点推进市民最为关心的财政性资金公开;而四川省的两会上,预算草案第一次将所有一级支出预算科目编制到了二级预算科目,以便代表们更深入了解支出用途。■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