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区域发展失衡迫在眉睫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 关键字:解决,区域发展,失衡,迫在眉睫
  • 发布时间:2011-03-08 10:22
  政策说到底就是一种软化剂,一般的情形通常是以“试验”旗帜对地方进行补给,难以形成规则。假如一个地方的发展目标形成对政策的依赖,一个务实的民族也会退化为一个务虚的民族,历史和现实已经有太多例证

  从2007年批复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到2010年重庆的“两江新区”,再到时下即将尘埃落定“成渝经济区”---该规划已通过了国家发改委审批,又为重庆发展及实践探索推波助澜。

  短短的4年间,重庆取得了诸多区域发展政策优惠。成渝经济区规划一旦最终出台,将会是第一个跨越行政区划,“拉靠”地级市最多,划定面积最大的经济区。思前顾后,驾驭西南火车头的重庆和四川总是飞奔在最前头。

  可以说,在“力推”西部发展的时代语境下,重庆获得的政策奖励数和优惠力度是史无前例的。1999年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对重庆而言充其量只是一个小小的开始。目睹了重庆近十年的发展,总体看来只不过是在合适的时候找到了“突破口”,借此激发了活力,谋求发展空间,进而产生前进动力。

  重庆不是特例,全国各地方政府都在想方设法加快区域发展步伐,依靠引资、注资和上项目拉动经济,不可避免地出现发展模式趋同。在此背景下,我们又如何审视区域规划呢?

  寻求政策支持往往是首选之举

  近年来,工业化和城市化都被视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两台发动机,也是区域平衡发展的重要工具,因此一定程度上,城市发展和区域也就被死死地绑定在一起。

  从现实中看,当工业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指标缺口得不到满足时,某些地方政府的首要之举往往是寻求政策支持。但是政策的主导越来越大,在初期会表现出很强的控制力,伴随着大局的铺开控制范围就会越来越狭小。

  与此同时,当某些地方政府的目标以获得政策为主导,将逐步深化为一种政策“投机”心理,有可能忽视实事求是的实践活动。一旦慢慢地在社会发展中蔓延,其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坚强后盾会慢慢流失。

  而政策说到底就是一种软化剂,一般的情形通常是以“试验”旗帜对地方进行补给,难以形成规则。假如一个地方的发展目标形成对政策的依赖,一个务实的民族也会退化为一个务虚的民族,历史和现实已经有太多例证。

  有学者指出“试验是基于中央选择性控制的”,实践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基于中央选择性控制的试验,会有利于中央化解危机但又不失对秩序的控制权。

  再者政策的作用也是具有时效性的,沉迷于政策形成的路径依赖往往会因为旧的退出新的补给不足,一时出现乱套,地方政府及利益相关部门往往把获得政策空当作为先富资本,冲动之下的举措往往是图一时之快。

  假如这种情形不加以校正,那么距离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目标会渐行渐远,同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再度拉大,宏观经济波动周期缩短。更糟糕的是,区域发展失衡加剧,不利于地区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区域规划政策绝不能成为地方政府发展的路径依赖。

  需要合作与共同行动

  最近这几年,一方面大量规划相继获得审批,但另一方面,更多的规划胎死腹中或者时刻备战。这一出竞技表演不知有多少参与者,得意者总是欢笑,失意者总是奋力捕获。

  进入新世纪,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在快速做调整,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成为主题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在区域层面的南北失衡、东西失衡并存,政治与经济失衡并发,使得问题越发扑朔迷离。

  历时十余年的发展,一个个区域经济中心已经浮出水面,但是要谋求平衡的支点却依然模糊;区域经济发展的困局越来越多,地方经济发展总是以城市为突破口,最近10年的实践证明,要发展就要土地,要土地又受到政策约束,用地指标的边界捆绑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笔者此前的一项研究发现,近年来大城市做大的势头越来越猛烈,其城市规模扩张迅速,可能的原因是省会城市或者副省级城市的土地“指标”利用具有优先性。

  仔细分析出台的区域规划就会发现,大多是以省会城市为依托和地级市绑定为特征,跨省级行政区划居少,规划区域执行局限于省域范围的众多。于是,以“省”或者“市”为单位的区域规划“竞标”是主要的形式,投标者之间的竞争就十分激烈,由此上演了一场场竞争上岗获批区域规划的争夺战。

  经济要增长,区域要发展,但如何防范失衡,需要合作与共同行动。

  在改革开放的大浪潮中,“发展是第一要务”,30余年发展一直是地方政府一切工作的中心。发展没错,“发展是硬道理”,但是我们需要回答的问题是,为谁发展?如何发展?我们更需要回答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当下,科学发展对此作了全面的回答。但是我们同样需要警惕发展误区,比如认为做大经济规模,比如加速经济增长等等。

  在历时30多年的发展之后,读懂发展的奥妙,才是当下最紧迫的问题。笔者认为,我们该思考和追求应是“平衡”发展。承认差异,不求趋同,或许才是这个时代的主唱调。

  谁是西部“第四增长极”

  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区域集聚是正常的经济现象,资本和劳动力等主导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贸易自由化,通过扩散效应会带动区域间要素及商品价格均等化,最终促进区域平衡发展。

  “增长极”理论是非均衡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促成区域失衡的根本原因又恰恰是非均衡发展战略的执行,即形成经济和社会发展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非均衡。

  “先富”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体现为一种高超的政治智慧和谋略,在特定的时期实现了资源的空间配置和结构配置趋于合理,促使大量的经济和发展资源涌向高水平优惠政策的地区、经济主体、所有制主体、更高级别的开发开放区集中。但这样长期的后果,也带来了区域发展的失衡、城乡失衡、产业空间布局扭曲等困境。

  就当下密集推出的区域规划而言,我们需要时刻谨记的一个判断是---非均衡发展追寻的终极目标是平衡,虽有先后和主次但附带诸多条件,实现扩散和 “反哺”仍需要合作。

  新的西部大开发中,目前成渝、关中-天水、环北部湾(广西)三大经济板块已初现雏形,成为我国西部最具辐射带动作用的“三大增长极”。那么第四增长极在哪儿?换句话说,谁将是西部大发展中的第四增长极呢?

  假如仅从经济规模的角度来理解,似乎谁都可以充当第四增长极,但我们更多关注的是极化之后的“扩散”,不断地延伸经济腹地,促进平衡发展。就目前的状况而言,中国区域经济平衡发展似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注重科学性与长期性

  在区域规划过程中,解决失衡的问题,关键在于合作。

  区域规划,一般都是精心调研后的决策,其目标非常清晰。然而,一旦进入执行过程中,则往往偏离预期目标和初期规划。

  区域规划是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进行总体部署(包括区际和区内),于是有区际规划和区内规划,前者主要解决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或区际分工协作,后者系对一定区域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布局进行全面规划。

  但遗憾的是,目前有的区域规划却带有“地方性”,地方色彩较为突出,并未实现全国层面的联动和统筹,有的甚至各行其是。如此局面,是否会导致未来出现区域竞争过于激烈,而消极合作?所以,注重科学性与长期性,是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迫在眉睫的需求。■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中心)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