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表现性评价推动“双减”落地的实施路径

  文/ 东莞市教育发展研究与评估中心 刘 青

  表现性评价是通过创设真实或模拟的生活情境,围绕教学目标、评价标准合理设计表现性任务,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完成任务的同时,考查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一种高阶、多元评价方式,是纸笔测试的有效补充。用活表现性评价,能强化过程性评价,建立更加完善的学生学业质量评价体系,有效推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切实提升“双减”落地的成效。

  一、表现性评价概念界定和特点

  1. 概念界定

  现代教育评价着重体现在评价的科学性,没有科学性就不能称为现代教育评价。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定义表现性评价为利用综合的实践作业去评价学生的内容知识和程序知识,以及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进行论证或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方式。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将表现性评价定义为,在尽量合乎真实的情境中,运用评分规则对学生完成复杂任务的过程表现或结果作出判断。

  2. 特点

  创设基于真实情境的评价任务。表现性评价注重考查学生在真实情境下的反应,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学生呈现出来的反应分析其应用知识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评价是为了帮助改进教学。表现性评价较多应用在过程性评价中,教师注重搜集学生在完成任务和评价过程中的信息,结合评分规则给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帮助学生改进学习行为。

  实现评价功能升级。表现性评价设计优先于教学设计,评价设计嵌入教学流程,评价成为学习过程中的要素,成为学习一部分,实现了评价功能的升级。

  二、表现性评价理念契合“双减”工作需求

  从评价的内容广度来看,“双减”工作要求减轻学生“智”育的学习负担,增加“德体美劳”的学习强度,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传统纸笔测试很难做到对学生的德育、美育、劳动教育等评价,表现性评价作为相对于纸笔测试的另一类型评价方式,能有效弥补纸笔测试的评价空白。

  从评价的形式来看,“双减”工作对多活动类课程有效开展、多样化作业设计、多课程多维度学业质量评价提出了要求,表现性评价的形式既要适应“双减”政策下作业管理改革方向,也要适应学业质量评价的改革方向。

  从评价的选择和效果来看,“双减”要求减少学生终结性评价,增加学生过程性评价,而表现性评价在学生的各个学习阶段都可以合理使用,充分发挥以评促改的积极作用。此外,表现性评价先于课堂任务设计,可推动课堂教学高效提质;基于真实情境的设计理念,可推动课后作业的高质量设计。

  三、表现性评价推动“双减”工作落地的实施路径

  1. 将表现性评价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构中,确保学生评价的正确导向

  推动教育评价改革,要改变学校重智育轻德育的办学行为,要重新建构学生评价的体系和内容。综合评价含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我们要善用、用活表现性评价,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完成对学生的评价,打破唯一方式、唯一评价主体、唯一时间的评价体系。笔者提出建构多时间、多点、多维度、多元主体参与的学生评价体系,德智体美劳学业质量的评价都应该涵盖多个维度。

  2. 甄别出各学科适合表现性评价的项目并开展实施,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要研究各学科特点,甄别出各学科各年段适合纸笔测试、表现性评价的项目,通过分项设计和丰富评价内容和评价办法,达成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比如小学语文学科的阅读、习作、口语等,数学的空间想象、问题解决等,科学的探究性学习、实践能力等都可以采用表现性评价进行分项评价。

  在表现性评价中还要依据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特点及学科知识、能力的结构特点,紧扣学科核心知识和能力,兼顾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呈现与展示,探索以“趣味闯关”形式对语文、数学、英语、体育、音乐和美术所学的部分知识进行考核。如某所学校一年级学生综合素养评价,共设有12 个闯关项目,学生自由选择、连续闯关,每一关闯关成功将获得“三颗星星”的奖励,成功通关后凭“过关卡”前往兑奖处兑换奖状与奖品。

  3. 分解细化课程标准并确定评价目标,教与学要基于课程标准要求开展

  表现性评价是基于课程标准开展的评价,“双减”政策下教与学要基于课程标准开展,严禁拔高学业要求超前学习,增加学生学习负担。但具体到日常教学,课程标准的目标显得相对概括和笼统。为更好发挥评价对于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作用,需要对课程目标进行分解,厘清要测量的重要学习目标、内容、复杂思维技能、态度和价值特征等,从而将课程目标逐级具体化为清晰的、可测量的单元、学期和学年目标。

  4. 基于真实情境设计表现性任务,提升作业设计质量

  表现性任务要求尽量基于真实情境设计,“双减”背景下,提高作业设计质量,作业要靠近真实生活中的复杂情境,多视角、多类型进行命题设计,设计听说类、综合类、合作类、跨学科、非书面等表现性评价作业,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比如,设计小学生自己去购买食物情境,设计“身边的数学题”等作业,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指向小学数学学科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表现性任务要求向学生明确学业要求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明确学习目标和关键要素,以评价提高作业质量和完成效率。

  5. 让学生参与制定学业表现评价规则,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表现性评价要求学生建构逻辑思维、完成任务、展示能力,强调关注学生行为表现的过程。评价者根据多评价主体合作研究制定的评分规则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判断,评价标准的制定是开放的,并不存在绝对统一的正确答案。学生要清楚自己将要完成什么任务,有什么具体要求。在制定评分规则的时候,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学情,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制定学业表现评价规则,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目标,更有效地诊断优势和不足,发展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学生通过深入参与关键性要素的分析讨论过程和多次运用,逐步内化评分规则,提高学习效率。

  6. 强化表现性评价结果的分析和应用,有效发挥评价的诊断性功能

  表现性评价可以广泛地运用在课堂上、作业里、考试中,评价结果呈现的是学生的具体学习表现信息,从而使评价的功能实现了转型和升级,从甄别选拔功能走向为了教学改进的评价,最后使评价成为学习的一部分,更多体现了诊断性功能作用。强化对表现性评价结果的应用,教师将收集到的学生表现信息与目标进行比较,找出差距,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同时对学生进行反馈,帮助学生发现并理解自己当前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补救,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性功能,促进教学提质增效。

  四、结语

  “双减”政策不是孤立的政策,它是教育发展改革棋局的重要一步,政策的落地亟待重构教育生态,做好“双减”背景下的教育管理加减法。我们要用好评价这根指挥棒,善用、用活表现性评价,让评价改革与落实“双减”工作齐发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