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校家社协同育人的路径探究

  文/ 广州市黄埔区华峰学校 符方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本文从立德树人视域下探究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路径,旨在为各方主体提供参考。

  一、凝聚协同育人共识

  学校、家庭、社会对育人理念、培养目标达成最大共识,并落实在教育行动中,才能收到较好的育人效果。一是建立共同的育人理念。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关注学生差异、尊重学生情感,促进学生发展。二是明确共同的育人目标。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合作,培育有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成长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三是构建协同育人学习共同体。开展共同的学习活动,通过学习交流不断丰富育人知识、创新育人方式、提升育人能力。

  二、明确协同育人职责

  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在育人中承担着不同的角色,需厘清责任边界,明确各自的职责,发挥各自的育人优势,形成“1+1+1 > 3”的教育效果。

  学校在协同育人中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的主要职责在于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育人活动。一是学校要遵循教育规律,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二是学校要引导家庭教育,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和帮助,畅通家校沟通渠道,促进家校协同教育。三是学校要协调社会教育,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实践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家庭在协同教育中起奠基作用。家庭教育的主要职责是在生活化的教育场景中开展育人活动。一是家长要为孩子营造适宜的成长环境,更新家庭教育理念,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成为高质量的“陪伴者”。二是家庭要支持、配合学校工作,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思想表现和学习情况,配合学校完成相关的育人工作。三是家庭要善于借助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协同促进孩子发展。

  社会在协同育人中起服务作用。社会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实践场,社会教育是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拓展、补充、深化(谢延龙、张玉田,2023)。一是要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传递社会正能量。二是要支持学校教育,开放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机会和平台。三是要指导和服务家庭教育,加强家庭教育阵地建设、队伍建设。

  三、创新协同育人机制

  学校、家庭、社会需要创新协同育人机制,拓宽协同育人途径,形成强有力的育人共同体,共育时代英才。

  1. 搭建交流平台,深化互联互通

  交流平台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教育中起着桥梁纽带作用。北爱尔兰大学教授摩根将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交流分为低层次交流、高层次交流和“正式组织”的交流。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要建立更深层次、更有意义的交流合作即“正式组织”的交流,三方共同成立协同育人组织,依据共同制定的章程和制度,依托共同建立的平台开展合作。学校可以牵头成立协同育人指导中心,还可以共建校家社协同育人数字化平台,强化信息的互联互通功能,提高协同育人效果。

  2. 搭建资源平台,实现共建共享

  学校、家庭、社会需要整合分散的优势资源,充分发挥各种资源的育人优势。第一,建立人力资源平台。开发家庭的人力资源,可以为学校和社会提供服务。例如学校日常的“护学岗”和大型活动都需要大量的志愿者服务。第二,建立课程资源平台。学校开发育人课程,建立课程资源库,向家庭和社会开放,共享育人资源。第三,建立实践资源平台。社会可以向学校和家庭提供学生实践场地,开放体育馆、科技馆、各种教育基地等,便于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三种平台充分利用了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各自的优势资源,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提供有力支撑。

  3. 搭建师资平台,促进共生共长

  教师是联结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关键点,是协同育人的策划者、组织者和实施者。要建设一支经验丰富的高素质协同育人师资队伍,为高质量的协同育人提供人才支撑。一是加强学习培训。学校定时组织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使教师树立协同育人新理念,掌握科学的育人方法。二是给教师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通过讲坛、沙龙等形式分享育人经验,探讨协同育人的路径和方法。三是建立机制。将协同育人纳入教师考核中,激发教师协同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总之,学校、家庭、社会要树立协同育人新理念,履行协同育人职责,创新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协同育人合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