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构建了教育叙事的张力

  李 淳

  教育叙事通过聚焦学生行为,引出问题情境,形成一个需要“严阵以待”的局面,这不仅推促教师进入责任的迫切中,也使读者产生同样的紧张和期待。往往是这种对冲突或困境的留意、对现实和目标的距离大致的感知或忖度,使教师变得压力重重或跃跃欲试。

  问题是什么?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开始爱的行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关心或干涉出现抵触或不满教师应该怎样调整?如何确定采取的行动正在带来好的影响?……随着对挑战的面迎,教师进入具体的研究,在这种内部的运作中,师生的交互变得密切,由是更深入的理解成为可能。但“挑战”也可能一直盘桓在叙事的上空,构成一种悬而未决的吸引。不过无论在故事的最后,压力是否得以释放,教师对挑战的领受带来的对学生关注的增量,不仅作为师爱落幅于日常,也作为一种对人的生存境遇同情的努力留存为珍贵的叙述。

  “挑战”还隐含着对人的改变的相信,包括对学生成长的渴望以及教师对自身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如面对一个心房紧闭的孩子,挑战不仅在于对外部原因的排查,也在于对其内心视象的感受和搜寻,它还更加敦促教师重建教学场景和空间,在新的交流路径中,使那原本遁形的症结悄然浮现。

  “挑战”也会赋予叙事一种“经历”的生动意味,“这一个”故事不会因为过度平常而使教师缺失教育敏感。更有意义的地方是,它使我们注意到人总是惯于使用旧经验解决新问题的虚弱的倾向。正因为日常的变奏,老的经验变得不可依赖,新的实践才更加“蓄势待发”。叙事的精彩通常来自别于旧法的新探索——唯有新的在场可以克服惯习,唯有具体的情境可以“瓦解”挑战。

  迎向新的情境,教师在交往的过程中更加“耳聪目明”地探寻和发现,同时,这也是新的“下沉”,凝神静气地将自己和孩子引领到宁和的境地,帮助孩子发现他内心的需求。热腾的挑战,以冷静的沉潜应付,以扩大了的视野接纳,于具体而微中把教师饱满的内核派发给成长着的学生。

  只有对孩子内心奥秘的洞察,才能够使教师的关心成为一种切实的扶持,形成有利于他们学习和领悟的环境。而挑战正是集结在对于学生内在成长需求的聆察上。往往不是为了促使改变而去改变,而是保持着反思的自觉,在自己的观察和记录中感受到师生可能共鸣的东西,在生命的共振中使教育之路逐渐变得明晰。

  也许有巨大的令人惊喜的改变发生,能够深深激励你和读者;也许改变并没有期望中那么大,但还是足以抚慰人心;也许还是看不出任何变化,你虽然拼尽全力却无法撼动学生心灵的坚冰,但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你才得知当时的坚持已经让一条裂纹在冰面上悄悄出现。总之也许有改变也许没有改变,但是留下希望非常重要。

  困难和问题的存在,既是教师的清醒剂,迫使其努力突破认知的束缚,也是叙事的兴奋剂——对挑战的感受、描写或分析常常是叙事作品能扣动心弦,推动故事展开的关键。也就是说叙事作品中最好有一个需要教师调动情感、经验和智慧的挑战,这会吸引读者偕同你走到故事的最后。更重要的是,“挑战”赋予教师“参与情节”的权力,能够从陪伴的姿态中获取身份的认同,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思路,贯穿对个人价值的重视。

  责任编辑 晁芳芳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