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经典名著,乐享活动课堂——《西游记》整本书阅读探析

  陈艳琦

  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个瑰宝,《西游记》奠定了神魔小说的典范,同时以其独特的想象力和深刻的哲理,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吴承恩不仅将各家教义融会贯通,亦展现了《西游记》在文化、教育领域所蕴含的丰富价值。正因如此,《西游记》的教学价值并不局限于文学艺术层面。《西游记》整本书阅读活动,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赏析中国古典文学的内涵,增强文化认同,提高审美趣味。同时,学生可以通过活动课深入触摸那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文化精神,从而完成从文学作品到生活实践的转化。

  一、任务驱动——掌握良策

  1. 巧设问题,串联阅读过程

  阅读教学环节,特别是面对经典的文学作品《西游记》,教师应充当“学情侦探”,巧设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真正读进去。

  在实施教学时,教师以问题导入,精心设计问题来引导学生快速理解文本,比如阅读第六回“小圣施威降大圣”,可以设置“谁降谁”“为什么要降大圣”“怎么降”三个问题,这不仅是对学生既有知识的考察,而且是对其阅读期待的一种诱发。同时,教师可运用导引性问题引领学生深入文本,比如菩提祖师传授给孙悟空的“真经”中,哪些是关于人生哲理的?此类问题可以促使学生挖掘文本深层含义,实现文本与自我、文本与世界之间的对话。

  教师在课堂上巧设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自主阅读,寻找答案,进而发展其文本信息处理能力。

  2. 创设项目,挖掘阅读深度

  用项目化的方式打开名著,是撬动深度阅读的杠杆。在《西游记》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项目式学习的方法,将教学内容划分为不同项目,每个项目围绕一系列精心设计的任务,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同时关联生活实践和价值思考。

  项目一:“大话”《西游记》任务1:西天取经故事我来说任务2:《西游记》人物我来品

  全班共分为两个大组,小组1的学生介绍《西游记》中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故事,小组2 的学生介绍《西游记》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形象。此项目采取课前5 分钟演讲的形式,以每人用时5 分钟、一个班级40 人计,总用时5 课时。

  项目二:《西游记》结局专题探究

  任务1:“真经之问”:真经到底为何物

  任务2:唐僧师徒“取经团”的成功智慧

  全班共分为两个大组,每组一个专题进行研读探究。此项目最终以小论文的形式展现成果,并在班级汇报小组成果,用时2 周。

  项目式学习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探索精神,强化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的生成,从而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吸收与应用能力。

  二、情境融入——重演西游

  1. 阅读原著,探索角色扮演

  在《西游记》的教学中,“重演西游”这一环节至关重要,因为它通过学生课本剧表演的形式,让学生深入体验文本,从而达到情感的共鸣和对人物性格深刻的理解。

  为了确保教学目的的实现,教师首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原著核心情节,深入了解剧情角色。此环节要求教师以“指导者”和“协调者”的角色出现,精心设计互动式阅读活动,鼓励学生分角色朗读,通过角色扮演来体验文中角色的成长历程。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选取《西游记》中典型的情节,例如唐僧发誓(“如不到西天,不得真经,即死也不敢回国,永堕沉沦地狱”)的段落和“小圣施威降大圣”环节孙悟空和二郎神变法打斗环节。然后,教师要详细解读这些情节的内涵,帮助学生理解唐僧对取经任务“义无反顾”的坚定和“大圣”孙悟空变化无穷、神通广大的形象特点。随后,教师邀请学生共同探讨并体会唐僧和孙悟空的心路历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深层次的人文关怀。接着,教师应指导学生朗读演绎这些情节,理解并表达角色的内心活动和情感变化,如唐僧的虔诚与迷茫、孙悟空的顽皮与觉悟等。通过剧情人物分析,学生将能更加设身处地地感受文本中的情感冲突和人物性格的复杂性,进而在角色认同的过程中提高情感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2. 互动演绎,共鉴经典片段

  教师不仅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更要引导学生在这个环境中活跃起来并勇于创造。教师可将学生分为3—4 个小组,每个小组自主组织,从《西游记》中选取经典情节如“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智取红孩儿”“车迟国斗法”“真假美猴王”“三借芭蕉扇”等,进行《西游记》课本剧的改编和创作。每个小组需依据自身的阅读体会与创作思路,大胆“开脑洞”,想象并学习吴承恩将情节写得“曲折”、将人物写得“生动”的写法,用诙谐有趣的语言和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方式编排剧本。

  在准备阶段,老师要对剧本定稿、角色选定、道具筹备等环节进行指导。剧本内容既要忠于原著,又要反映学生们的创造力。彩排阶段,要调试舞台灯光、话筒等硬件设备,进行舞台走位,表演需融入声音与视频。在最后的展演阶段,教师的角色转变为“观察者”和“点评者”,通过互动演绎活动,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实践中。这个阶段不仅要求学生表演,还要求其在表演过程中进行互动,教师可以组织观众提问或者提供反馈,形成积极的互动氛围。

  三、成果分享——回味传奇

  为了助力学生把名著“读进去”并“读出来”,读出自己的感悟,读出自己的思考,教师可以开展《西游记》成果展示活动,有效促进真实的阅读发生,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更能帮助学生告别“伪阅读”状态。在此环节,教师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将自己的阅读心得转化为具体的创作,如续写作品,为唐僧师徒四人设计取经路上的第八十二难。除此之外,还可以进行课本剧创作,以此深化学生对《西游记》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理解。

  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展示学生在此前制作的《西游记》主要人物简历、专题研究小论文,以及本环节设计的续写作品、课本剧创作等。例如利用班级公众号等信息平台进行成果展示,借助信息技术拓宽学生作品的传播途径、影响范围。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在微博超话、豆瓣小组和百度贴吧等平台上,发起关于《西游记》的话题讨论,交流读书心得,分享个人见解,与其他网友就《西游记》中的人物、情节、专题进行讨论。通过这样的操作,学生既能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提升,也能体验阅读与互动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

  四、课后实践——终成正果

  《西游记》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不仅要关注文字理解和文化欣赏层面,而且要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广阔的实践天地。课后实践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学生能够将课堂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通过“做中学”达到“学以致用”的教育境界。在设计《西游记》阅读教学时,教师应注意使学生通过具体的活动,如小组讨论、小组辩论等,来加深对文本的鉴赏和理解,使文化精髓和语言特色转化为学生个人内在的文化素养和创造力。例如,剖析唐僧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并由此探讨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建立和谐的团队关系。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分析每个角色的性格特点及其对取经的贡献,并尝试将这些特质应用到班级团队协作中。

  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赋予经典文学以新生,是一种必要且富有成效的教学革新。将《西游记》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转化为学生可以体验、互动的教学内容,不仅使名著在活动课中“活”了起来,更在学生的心中播下了文化种子。这种教学方式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娅萍. 支架式教学提高整本书阅读的效果——以《西游记》阅读为例[J].全国优秀作文选(写作与作文教学研究),2023(04).

  [2] 贾龙弟. 项目化学习:撬动名著深度阅读的杠杆[J]. 教育家,2023(32).

  [3]罗汝娥. 以“学的活动”为导向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名著导读策略与实践研究[J].考试周刊,2023(44).

  [4]赵婷.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专题探究教学的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3(41).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附属中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