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标
(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石湾中学 516127)
摘要:中等生是一个学校,一个班级常见的群体,同时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中等生的偏向,关系着一个班级整体的学习风貌,所以中等生的转化很关键。本文尝试从不同方面论述中等生的转化措施。
关键词:中等生;转化;关注;策略
中等生,在学校中处于一种特殊的群体,他们既没有可圈可点的地方,也不会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既没有在光荣榜上亮过相,也没有成为班主任的“重点关注”对象。他们既不突出也不“拖后腿”,往往是被忽略了,平凡地过完整个读书生涯。在我们的教育当中,优等生和差生成为了班主任常抓的对象,对待优生给予无限的资源,希望他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对待差生则是天天“谈话”,希望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作为中等生,他们更多的是被忽视。中等生是不是真的没有可圈可点的地方,他们的内心世界真的是“与世无争”吗?随着一系列问题的提出来,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关注中等生。
一、中等生的定义
中等生是一个学校,一个班级常见的群体,在一个班级占了很大的比例。什么是中等生,很多人都认为中等生就是指学生群体中除了优生和差生以外的学生,但这只是表面的含义,深层的含义是指在教育教学群体中处于中间状态为特征的学生群体。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的话,中等生还担任一个角色:边缘生。如果处理得当的话,他很容易转变成优生,处理不好的话,他也有可能变成差生。因为他们被忽略了,所以他们更多时候是得过且过,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就行了,没有深入学习的动力,也不会主动地问问题。在集体活动中他们充当“透明人”,不会主动问问题,也不举手发表见解。他们掌握了最基础的学科知识,是班上的“平均分”,典型的安于现状群体。
二、加强中等生教育的必要性
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弱,难以分辨是非,在初中阶段很容易造成叛逆心理,而初中阶段的中等生则是最容易产生叛逆心理的那一部分学生。由于中等生们长期处在“无人问津”的边缘地带,班主任对他们缺乏更多的引导与关注。如果班主任再不给予更多的关爱,只会造成学生更多地朝边缘化方向发展。通常情况下,很多老师对优等生和学困生的关注度较高,倡导“抓两头,促中间”的教学思路,但其实,“抓中间,促两头”也不失为一种更智慧的策略。首先,促进中等生向优秀生的靠拢,会迫使优等生产生更强的紧迫感和进取心; 其次,中等生人数较多,“促中转优”的过程可以促进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你追我赶”的竞争中,在大面积提高学生自己的同时有利于促进班级整体的进步;相反,如果中等生长期得不到关注,他们身上的消极心理得不到及时疏导,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心理障碍,这更是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教学理念背道而驰的。
三、中等生转化策略
中等生作为一种“边缘生”群体,它在班上起了很大的作用,只要善于引导和关注,他们将会向优生转化。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地引导和转化中等生?笔者认为,心理引导是关键。
(一)关注是根本,沟通了解是关键。
想要中等生向好的一方面转化,首当其冲是要多点关注中等生。一个班级中,中等生人数众多,占了班上50%以上,如果得到挖掘,他们会是班级中可挖掘潜力最大的群体。因此,作为班主任不应该只关注优生和差生,不应该“抓两头,放中间”,更应该是“抓中间,促两头”。对中等生的关注,沟通了解是关键。班主任应经常深入到中等生的中间,主动了解他们,关心他们,多点跟他们聊天,尝试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使他们感到老师是在关注他们的,老师没有对他们不闻不问,这样以中等生也会主动要求进步,争取进步,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风气。对于中等生来说,他们并不希望默默无闻,他们更多的是想老师关注他,关注程度越高,他们进步就越大。需要注意的是,在沟通了解的过程中要注意方式方法。夏惠娟老师认为,关注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面对面批改作业,可以简单的聊天,也可一个简单的肢体语言。切勿将关注无限放大,形成关注过度,关注过度会让中等生产生不适,甚至出现抵抗情绪。
(二)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
中等生在平时的学习当中,掌握了基础的知识,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及格”。他们长期处于及格阶段,既不可能高分上榜,也不可能低分挨批评。可以说,他们在作业也好,测试也好,内心已经是“波澜不惊”了。所以,要想转化中等生,不应该用传统的评价机制去衡量中等生,要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传统的优良中差评价机制适合大部分学生,但是对于中等生这一特殊的群体,显然作用不大。笔者认为,进步奖励是一个很有效的措施。用进步去衡量中等生,让中等生看到希望,这样才会大大增强中等生学习的动力。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小测去检查中等生的学习成果,小测的内容不能太难,但是也不能简单到每个人都会。作业评讲也要耐心指出他的错误,促使他下次能够改正。
(三)转化中等生,心理教育不可少。
心理教育是转化中等生的良方。作为班主任,面对中等生,不要一味地施压,也不要总把“你看看某某某同学多好”这种话放在嘴边,这样会导致中等生产生厌恶感,甚至不想说话,选择沉默。如果学生对你沉默了,说明他可能不想和你沟通了。这个时候,我们要尝试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想,思考他们的心理活动,只有正确分析他们的心理活动,才能对症下药,避免事倍功半。一般来说,中等生有几种心理活动:自卑、封闭、安于现状、随大众等等。不同的学生表现出来的心理也不一样,所以要对症下药。
总的来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等生转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作为老师要付出很多精力和心血。从教育的本意出发,人人可教,皆可成才。一个学校,一个班级想要进步,单单靠优生是不够的。中等生可塑性强,只要老师加以引导,我相信,他们一定会绽放出更美的光彩。
参考文献:
[1]夏惠娟.中等生的心理特点分析及引导对策探究.[J]育人经纬.
[2]田波.张慧.对“成绩中等学生”的心理研究与教育干预.[J]. 人民教育.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