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硬件复兴,这次真的会不一样吗?

  记者/王杰夫编辑/吴洋洋美编/车玲玲

  过去六七年的全球消费电子展(CES)都处于一个乏善可陈的状态。自从智能手机完成了对大部分消费电子设备功能的吞并,大量电子产品都在重复一种“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创新,比如提醒你喝水的杯子或者是帮你叠衣服的机器人,其间,虚拟现实设备和智能汽车曾在2016年后短暂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但从结果看它们并没能兑现宣传时画下的饼,即全面革新我们的娱乐或交通体验。

  行业调研机构Gartner与IDC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智能手机出货量下降到11.7亿部,这是过去10年来最低的数字;同样的,个人电脑出货量在连续两年遭遇15%左右的下跌后只有2.41亿台,这差不多是2006年的水平。

  从信心角度,2024年CES已经先于手机与电脑产业满血复活。今年的参展厂商有4300家,比上一年多了35%,净展览面积也增长了15%,达到25万平方米,这30个标准足球场大小的空间在4天内接待了13万观众。而带来这一切变化最关键的因素就是AI,时隔多年后,它再一次成了厂商和观众们的宠儿。

  每当新技术出现,硬件的变革相对于软件总是稍微滞后。上一届CES闭幕时ChatGPT这款明星聊天机器人刚刚推出,当时很少有人意识到,它会在2023年里点燃整个技术圈对生成式AI的热情。

  最初,技术公司们想要在底层技术上获得话语权,于是上半年有头有脸的中美公司争先恐后地自研大语言模型,这也被称作“百模大战”;自研模型告一段落后,竞争就转移到如何快速将它们植入到各个应用中,微软推出了可以生成文稿和表格的助手Copilot,Google也尝试用AI总结搜索结果后直接回复用户。此时,想要让用户更进一步体验生成式AI的能力,仅靠代码层面的改变就远远不够了。

  由此硬件变革出两个方向。其一是增强手机、电脑这些传统形态硬件设备的算力,包括设计出算力更强、内存更大的芯片,让生成式AI实现离线运行,降低用户使用AI功能的门槛与成本。其二是探索最适合生成式AI的潜在硬件形态与交互模式,并在此基础上重组屏幕、传感器、芯片、电池等电子元件。

  在个人电脑领域,微软试图重新确立对硬件的话语权。它不仅绕过曾经的伙伴英特尔,准备与英伟达、AMD、高通一同推出更适合生成式AI的芯片,还为电脑键盘新增了一个实体按键,敲击它就可以直接唤出AI助手—Copilot。在CES上,联想、华硕、宏碁最新发布的AI电脑上都已预置Copilot键,它们都不想被排除在这个被大肆宣传的新功能之外。

  这一切得益于微软对Windows操作系统的掌控。在过去一年里,微软已经逐步将各种生成式AI功能打包成统一的品牌,即Copilot,并且将它深度结合到操作系统中。它可以将系统切换成专注模式、帮你打开听歌软件;付费版本的Copilot更是直接嵌入到Word、Excel、PowerPoint等办公软件内,能帮助查询和生成各种资料。

  而在智能手机上,拥有安卓系统的G o o g l e也成为具有定义硬件话语权的角色。在1月18日召开的三星旗舰款手机Galaxy S24的发布会上,Google生态高级副总裁希罗升·洛克海默(Hiroshi Lockheimer)在核心功能Galaxy AI的介绍环节成功反客为主,长达一刻钟的展示让人产生了“这是Google发布会”的错觉,因为无论是通话实时翻译,还是随时在手机上画个圈就能以图搜图的即时搜索功能,都是基于在手机本地运行的Google大模型Gemini实现的。

  相比于三星,积累了深度定制安卓系统经验的中国手机厂商反而获得了一定独立权,vivo、OPPO相继推出了可以在手机本地运行的自研大模型,拥有鸿蒙系统的华为也已经将盘古大模型接入了个人AI助手“小艺”。截至目前,有没有模型比模型好不好用更关键,就像曾经的高清摄像头或者快充功能一样,“缺席”才是更加致命的。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目前手机上的大部分生成式AI功能只是对用户体验的小修小补,并没有出现足以吸引用户升级设备的杀手级功能。市场真正期待的是一款围绕生成式AI设计的“原生”硬件。

  渡鸦科技创始人吕骋的新公司R a bbit成了迎合这一期待的最大受益者,其开发的R a bbit R1在C E S亮相后迅速卖出1万台。这款设备并没有与众不同的新功能,它只是做了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减法。

  Rabbit R1的系统以大语言模型为中心,通过其能力可以调动其他应用,例如打车或者购物,用户只需要用自然语言发出命令即可;硬件上,它就是一个简化版的手机,由一块触摸屏、一个可以前后旋转的摄像头,以及一个滚轮按钮组成。“消费者对手机生态系统感到厌倦是Rabbit R1受到追捧的原因”,吕骋说。

  另一款明星A I硬件体现了相似的“减法”思路,那就是初创公司Humane在去年11月推出的Pin。这款产品比手掌心还要小,甚至没有显示屏,由摄像头、投影仪、麦克风和扬声器组成;用户只能通过语音或敲击与其交互;它也只有查询信息、翻译语言和播放音乐功能。

  归根结底,决定智能时代的硬件应该是何种形态、使用什么样的方式交互的是生成式AI本身,它的潜力决定了一切的上限。它既可能膨胀成未来的头显设备,像苹果的Vision Pro那样,让我们彻底生活在虚拟与现实之间;它也可能成为独立决策的机器人,成为我们社会的一员;或者,它也可能坍缩成一个只存在手机和电脑里的智能助手,帮我们完成一些简单又重复的工作,譬如写个提纲、画个草图。一切仍然取决于软件,也就是模型的能力。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