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普通教育及社区教育的深度融合实践研究

  • 来源:知识文库
  • 关键字:职业教育,社区教育,实践研究
  • 发布时间:2024-03-08 19:48

  宋春芳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的全面改革,职业教育、普通教育及社区教育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从本质上而言,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的融合,为当前经济发展的需求,而将普通教育融入其中,让三者实现深度融合,又将助推建立终身教育机制,加快职业教育、普通教育及社区教育的发展转型,以解决教育发展的瓶颈,对促进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研究基于此层面对职业教育、普通教育及社区教育的深度融合实践进行探析,旨在能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模式。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教育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的教育不仅仅是传统的普通教育,还需要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等多元化的教育形式。为了提升教育体系完整性,培养复合型人才,增强社区参与感促进教育公平,满足终身学习需求,提升就业竞争力,推动经济发展,职业教育、普通教育及社区教育深度融合实践成为当前的必要之举。

  1 职业教育、普通教育及社区教育的深度融合存在的问题

  1.1 教育理念存在差异

  普通教育一直秉持着传统的教育理念,如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系统传授,旨在能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与素质;而职业教育更加关注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强调对学生实用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掌握专门的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社区教育则立足于社区,注重为社区居民提供社会服务,弘扬社区文化,传承社区的历史传统。它强调的是社区整体的发展,以及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这三种教育模式在教育理念上存在较大差异,教育工作者并未意识到三者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关系,将其互相独立出来,造成三者深度融合存在较大的问题。

  1.2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受到历史和现实的多重因素影响,教育资源的分配往往呈现出不均衡的状态。这种现象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普遍存在,它导致了一系列教育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社区教育之间的资源分配不均。如,普通教育的资源投入一直占据了主导地位。究其原因,是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人认为学校教育是培养下一代的基石,因此更受重视;二是政策导向的作用,许多政策制定者将教育视为一种投资,而学校教育被视为最有可能产生长期回报的领域。在此形势下,会出现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例如,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因为资源缺乏而难以发展,尽管这两类教育对提高个人技能、促进社会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由于缺乏资金和设备,往往难以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并且资源分配不均衡,也对教育深度融合产生了制约,严重影响职业教育、普通教育及社区教育的深度融合发展的目标。

  1.3 教师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教师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对于实现教育深度融合至关重要。普通教育的教师通常具有显著的优势,普通教育的教师经过严格的学术训练,具备深厚的学科知识和卓越的教学能力,能够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基础教育,其专业素养和教学技巧是许多其他类型教育的教师所不及的。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的教师则有其独特的优势,更注重实践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此为教育目标所决定的,此类教师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和行业知识,能为学生提供技能培训与社会辅导指导。需充分利用每种教育的优势性,弥补教师队伍间存在的差距,确保教师能具备学术、实践及社会活动能力,方能实现教育的深度融合,确保学生能在适宜自身的教育环境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1.4 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

  目前,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的评价体系相对独立,缺乏有效的互通和互认机制,这为学生转学或获取学分带来了不小的挑战。这种挑战不仅存在于不同类型教育之间的转换,还存在于同一类型教育之间的转换。而不同类型教育间的转换,由于评价体系不同,学生往往要重新学习新的课程体系,方能适应新的教育环境。例如,一个从普通学校转学到职业学校的学生,可能需要重新学习职业教育的相关课程,以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职业方向。这种重复学习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加上同一类型教育间的转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在互通和互认机制上的缺乏也导致了转学或获取学分的困难。例如,一个从普通学校转学到职业院校学习的学生,往往需要重修一些课程以保持学分的一致性。这不仅增加了学生的经济负担,也影响了学生学习的连续性和积极性,限制了教育的深度融合。

  2 职业教育、普通教育及社区教育的深度融合实践策略

  2.1 合理设置课程体系,满足教育发展需求

  在职业教育、普通教育及社区教育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合理的课程设置是至关重要的。针对不同类型的教育,应结合社会需求和学生特点进行综合考虑,设计出一套既符合职业教育要求,又能满足普通教育和社区教育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具体而言,可以将课程分为三个层次。

  首先,对于普通教育的基础课程,这一层次的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后续的学习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此类课程要涵盖这个学科领域,包括数学、语言文学、社会科学等,确保能为学生提供全面深入的知识体系。同时,课程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以此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在数学课程方面,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包括算术、代数、几何、概率统计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在科学、工程、经济等领域都需要用到,能为学生后续学习与职业发展奠基。在语言文学课程方面,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这些能力对学生未来学习与职业发展十分重要,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在社会科学课程方面,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例如,通过学习历史、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发展和变化,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职业领域和社会需求,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帮助。

  其次,对于社区教育的特色课程,这一层次的课程主要围绕社区文化和资源展开,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社区的历史、文化、经济等特色内容。这些课程需着重培养学生的社区归属感与参与意识,鼓励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社区活动中,为社区发展作贡献。同时,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助推学生成为优秀的社区成员。具体而言,可以增设实践课程,在课程设置中包含了校园开心农场、社会公益劳动、志愿者、社会服务岗位等,利用系列的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例如,在校园开心农场的实践中,学生可以亲手种植植物,体验农耕的辛苦和乐趣,同时也可以了解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和农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环保意识,让学生了解到食物的来之不易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社会公益劳动中,学生可以参与到社区的环境清洁、绿化工作中,为社区贡献一份力量,这样的实践可以让学生学会为人处世,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在志愿者活动中,学生可以参与到各种公益活动中,如帮助老人、关爱留守儿童等,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在社会服务岗位中,学生可以参与到社区的各种服务工作中,如社区图书馆的管理、社区活动的组织等,让学生学会如何与人交往、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与管理能力。

  最后,对于职业教育课程,这一层次的课程应主要包括通识教育、职业导向教育等内容。这些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使学生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课程设置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重视对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在课程中应强调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态度。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非技术性职业素养,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职场环境。其二,在课程的设置上,可以将一些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课程中。例如,可以开设唐卡、洮绣、编织、洮砚等传统技艺课程,将传统文化与职业教育相结合,不仅能让传统文化重新焕发光彩,实现良好传承,也能培养更多传统技艺的传承人。通过学习传统技艺,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力和审美水平,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其三,职业教育课程还应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在课程中应设置实践环节和实习机会,让学生有机会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通过实践环节和实习机会,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2.2 教育资源实现共享,优化教育资源库

  教育资源是职业教育、普通教育及社区教育融合发展的基石。为了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有必要建立包括师资、设备、资金和技术在内的共享教育资源库。

  首先,在师资共享层面。鼓励不同类型的学校和教育机构之间进行师资交流与合作,通过联合授课、互聘教师等方式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同时也可以避免师资力量的浪费。例如,采用联合授课形式,让普通学校与职业院校共享优秀教师资源,使学生能接受优质的教育,此举能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让教师实现相互学习、交流,提高教育的质量。或是采用互聘教师形式,让师资实现共享。例如,普通学校与职业院校可以互相聘请对方学校教师,增强教师间的互动与合作,既能避免师资力量的浪费,也能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其次,在设备共享层面。整合不同类型的教育资源不仅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还可以有效降低教育成本。通过共享实验设备和教学设备等资源,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投入,帮助学校节省资金,将这些资金用于其他重要领域,如师资培训、课程开发等,从而提升整体教育水平。在实现资源共享的过程中,可以借助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如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等,对资源进行智能化管理。例如,建立一个统一的资源共享平台,不同学校和机构能随时了解哪些资源是可用的,并对其进行预订和使用,不仅避免资源的浪费,还能促进不同学校和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另外,还可以采取其他措施进一步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例如,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和更新,确保其始终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推广资源共享的理念,鼓励更多的学校和机构参与其中;建立完善的资源共享机制,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确保资源的公平分配和使用。

  再次,在资金共享层面。政府补贴是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确保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并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教育捐赠,例如,将资金应用于改善学校设施、提高教师待遇、增加教育经费等方面,以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和学生。还可以通过设立奖学金、助学金等方式,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同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是确保教育发展的重要环节。例如,政府应该加强对教育经费的监管,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确保资金的使用效益,并且学校也应该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合理安排预算和开支,确保资金的有效使用。

  最后,在技术共享层面。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不仅有助于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实现技术资源的共享,提高教育教学的现代化水平,更可以促进教育技术的进步。这种合作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实际应用场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发掘和培养人才,提高生产效率和服务质量。在实现技术资源共享方面,学校和企业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例如,建立联合实验室、共同开发课程、共享实验设备和技术资料等,能整合双方的优势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也能促进技术的创新和发展。通过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推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的现代化教育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形象的学习体验,提高学习效果,并为教师提供更加丰富、多样化的教学工具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此外,这种合作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就业渠道,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重提升。

  2.3 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提高学习效果与能力

  职业教育、普通教育及社区教育的融合发展对于创新的教育教学模式的需求是迫切的。这种融合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更加灵活多元化和实用的方式来满足学生的需求,而“三段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创新模式。“三段式”教学模式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校内模拟实习、校外顶岗实习和社区服务学习,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职业发展的需求。例如,在校内模拟实习阶段,学生可以在学校内的模拟工作环境中学习和实践,让学生了解职业岗位的基本要求和工作流程,使其建立起对职业的初步认识和了解。学校可以通过引进实际工作场景的模拟软件、提供实践操作机会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实践学习体验;在校外顶岗实习阶段,学生可以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学校可以通过与企业、行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在社区服务学习阶段,学生可以参与社区活动和服务,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让学生通过参与社区服务,了解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项目、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社区服务学习的机会。可见,“三段式” 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还可以促进职业教育、普通教育和社区教育的深度融合,增强学生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4 大力培训师资队伍,提升专业素养与水平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核心,是职业教育、普通教育及社区教育融合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教育。首先,建立教师培训基地。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基地,为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和实践机会。例如,培训课程中可以包括教育理论、教学方法、课程设计等方面,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培训基地还要提供实践机会,让教师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教学中,提高其教学水平。其次,实行普通教师和职业教师相互交流的制度。例如,通过互换教师岗位、联合培训等方式,使普通教师和职业教师相互交流和学习,让教师了解不同类型教育的特点和学习内容,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教授不同类型的课程,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和共同进步。再次,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为青年教师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鼓励青年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和改革实践。例如,可以安排青年教师参与课程设计、教材编写、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的工作,以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还可以通过组织教学比赛、优秀教师评选等活动,激发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最后,鼓励教师参与社区服务,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和特长,为社区发展做出贡献。例如,可以安排教师参与社区教育、文化活动、志愿服务等方面的工作,以提高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度,而教师参与社区服务也可以促进学校与社区之间的合作和互动,加强教育的社会影响力。

  2.5 构建合理评价体系,形成多元化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职业教育、普通教育及社区教育融合发展的重要保障。为了实现教育的深度融合,需要设计出一套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以适应不同类型的教育的特点和满足学生的需求。首先,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内容应该涵盖学生的知识技能、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等多个方面,以全面反映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例如,在普通教育中,除了注重学术知识的传授,还需要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沟通协作能力的培养;在职业教育中,除了注重职业技能的培训,还需要加强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素养的培养;在社区教育中,除了注重社区服务和社会文化传承,还需要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其次,评价方式多元化。评价方式应该采用多种形式,如考试、作品评定、项目评估、口头表达、自我评价等,以便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综合素质。同时,还需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教育的特点和要求,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以充分发挥每种评价方式的优点和特长。再次,评价标准多元化。评价标准应该根据不同类型的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制订不同的评价标准,以便全面反映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例如,在普通教育中,需要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和基本能力的发展情况;在职业教育中,需要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掌握情况和职业素养的发展情况;在社区教育中,需要注重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和文化传承能力的发展情况。最后,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主体应该包括教师、学生、家长、企业、社区等,以便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综合素质。同时,还需要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思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之一,以便更好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职业教育、普通教育及社区教育深度融合的重要保障,只有通过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设计,才能更好地适应不同类型的教育的特点和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3 结语

  总之,职业教育、普通教育及社区教育的深度融合是当前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通过系列的深度融合举措,可以推动教育的全面发展和提升。为此,相关部门与各学校应积极开展合作,共同探索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为培养高素质人才作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一般课题“职业教育、普通教育及社区教育的深度融合实践研究”,立项号:GS[2022]GHB0581。

  (作者单位: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职业技术学校)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