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农民工子女学校不良适应问题的研究

  • 来源:知识文库
  • 关键字:返乡农民,学校,适应问题
  • 发布时间:2024-03-08 19:52

  陈思涛1 林贵璇2

  国家一直关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农民工的子女在城市出生或者随父母一起迁往城市,并因为各种原因不得不回乡就读,他们是一群特殊的群体。农民工子女年纪尚小,经历了从农村到城市,再从城市到农村的剧烈环境变化,未能成熟身心和形成完整人格,这对他们来说是一项巨大挑战。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农民工的流动现象将长期存在,而流动人口的增加必然带来一系列挑战,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将持续存在很长时间。农民工因各种原因不得不返乡,他们的子女也随之回到农村学习,这些孩子的教育问题已引起了社会和国家的重视,不再仅仅是农民工个人的问题。在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前提下,如何为这个群体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使农民工子女能够获得良好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1 返乡农民工子女与班级集体教育方面

  返乡农民工子女成为学校招生的一部分。这些孩子与普通插班生不同,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习惯上与其他学生有很多差异。简单来说,就是转学后出现的文化差异可能导致农民工子女严重不适应。例如,老师的上课速度慢了很多,讲的内容比较浅显,考试的题型也和以前不同。自己和其他同学相处不好,找不到自己的“坐标”,缺乏归属感,老师与家长沟通不方便等。老师非常关心如何解决这些紧迫的难题:在帮助学生身心成长的过程中,如何帮助这部分学生克服地区差距,适应新的教育环境,并融入新的集体中,以促进班集体的健康和谐发展。在处理班级建设和管理方面,我们可以努力尝试做一些探索。

  1.1 大处着眼,营造博爱的集体文化氛围

  (1)用爱营造一个温馨的班集体,使学生们有归属感

  通过实践博爱精神,我们可以助于打造一个温暖和谐的环境,让每个人都能感到归属。

  通过在班会课上开展主题为《我们都是一家人》的班会活动,引导大家学习和演唱刘德华演唱的歌曲《中国人》,以此让每个人深刻认识到我们之间的亲近关系。我们共同拥有中华民族的血脉,都是龙的传人,我们的国家非常伟大,拥有上下五千年灿烂的文化和广阔的领土,无论在哪里,我们都可以称之为家。刚加入我们班级的新同学就像是我们的亲兄弟姐妹,所以我们彼此之间应该相互帮助、相互关心。

  (2)增进了解,摒弃偏见和歧视,学会关爱,学会尊重

  例如,在班会课上以“团结友爱,共同进步”为主题,通过团队暖身、转换、深化和工作四个环节,让学生认识到构建优秀团队需要具备的几个重要因素,包括勇于克服困难的勇气、目标的明确一致、领导力和执行力的强有力以及合理的分工。在团队暖身阶段中,我们强化了团队的凝聚力,通过进行最强人椅游戏锻炼同学们的毅力和坚持性,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坚持到底。在团队转换阶段中,同学们通过游戏意识到成功的关键在于团队成员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面对挑战要保持冷静。即使团队成员犯错误,也不应该指责或抱怨,而应该互相鼓励并教导正确的方法。在团队深化阶段中,有领导能力和执行力的我们观看了视频。通过这个过程,我们理解了班主任和班干部的管理工作,并发现只有齐心协力,才能实现我们心中的梦想。团队工作的最后环节是一起制作果盘,我们根据不同人员的能力进行合理分工,这样能让学生明白充分挖掘每个成员潜力对于团队取得胜利的重要性。我们能成为同一班级的学生,这是我们的缘分和骄傲。我们应该发展成一个友好互助、充满爱心的班级团体,让同学们意识到只有团结合作才能建立一个和谐的班级。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认识,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共同努力打造和谐的班级氛围。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自身的体验,深刻理解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从而建立和谐的班级氛围,并能够表达自己在活动中所获得的感悟。

  1.2 小处入手,培育身心健康的孩子

  一方面,缓解学习不适应。由于返乡农民工子女所在学校使用的教材和师资与之前的学校有所差异,一旦转到新学校,他们经常会表现出非常不适应的情况。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中高年级的科目难度增加,学习方式的改变也会导致成绩的差距。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困难,这些困难在得不到及时解决时,会让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自负和抵抗情绪。这些负面情绪是学生对新环境不适应的抵抗。如果没有适当引导,这种情绪会逐渐积累,进而可能对学生的心理正常成长产生影响。

  教师应该主动引导并帮助学生塑造自信,勇敢迎接挑战。在上课的时候可以主动地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特别是在布置作业方面可以采用不同程度的分层作业,这样可以避免出现吃得过少或者吃不饱的情况。还可以在整个班级中创造一种团结、奋进的学习氛围,通过设立“师徒结对”,让学生之间进行“一对一”学习,并设置“PK对象”来激发学习动力。从城市学校回到农村,学生会感到一种特殊的自豪感和能够展现才能的机会,让学生认识到集体的力量可以推动一个人取得更大的成就。

  另一方面,克服生活习惯带来的问题。一些从城市返乡的农民工子女对班里一部分学生不注意卫生习惯,包括乱吐痰、乱扔东西、不剪指甲、不经常洗澡和不换洗衣服,感到非常不满意。学生多次向班主任投诉或者在班级中言之凿凿,指责某些同学身上常有异味,这使得自己无法融入班级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有些学生不愿意与一部分返乡农民工子女建立交流关系。部分学生对一部分返乡农民工子女交往不感兴趣。教师有责任鼓励返乡农民工子女增强观察力,帮助他们改掉一些不良生活习惯。教师除了照顾这批返乡农民工子女的工作外,还要单独与生活习惯不良的学生交谈。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每天在家记得洗澡、定期修剪指甲,在公共场合不能随意吐痰,要养成保持卫生的良好习惯。同时,还可以安排这批返乡农民工子女定期询问和检查以上同学的卫生的情况,当他们把讲究卫生养成习惯后,就会比较自觉遵守并维护自身卫生和教室的卫生,形成良性循环,这样其他同学也更愿意与他们互动,让他们能够体会到班级团结的力量。

  2 返乡农民工子女与学校整体教育方面

  学生的首要职责是学习,学校和家长都很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他们以此来判断学生是否优秀。返乡农民工子女作为学校中的特殊群体,不仅要适应新环境,还要面对学习成绩的压力,比其他同学要承担更大的压力。学生转学到新学校、新班级后,一般需要半个学期来适应新环境和新老师的教学方式,从而融入学校和新的班集体中。学生能否适应新学校、新班级和新老师的教学,一般通过其学习成绩来直接体现。此外,一旦学业成绩下滑会对转学生产生较大心理影响,比如自信心下降、自卑,不愿与其他同学玩耍,也会阻碍转学生与教师的正常沟通,会越来越害怕上学,最终产生较大心理障碍。为了综合评估学生在新的教学环境下整体的学习适应情况,研究人员分别从学习作业的完成程度、学习的意愿和学习方式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并得出如下研究结果。

  第一,作业完成度低。根据调查显示,有些返乡农民工子女对学习进度感到不满,导致学习任务完成度较低,原因是他们觉得学习进展缓慢而产生了懒散情绪;而另一些返乡农民工的孩子由于学习困难,在城市学校跟不上进度,他们带着这种自卑感回到农村学校。考试成绩不尽如人意,退步了;不能紧跟授课老师的教学进度,听课质量差;无法单独完成作业,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帮助;对课本的知识无法掌握、没能参加学校的相关学习比赛等。

  第二,学习意愿不强。学习和态度密切相关,一个人对任务的态度决定了任务的质量,主动完成和被动完成的效果差异非常大。学生个人对学习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最终的学习成绩。在与老师和家长的访谈中,研究者发现返乡农民工子女在完成学习任务时通常是被动的状态。相较于学习,农民工子女对于电影电视娱乐节目和网络游戏的热情比较高,强迫学习的学习质量明显不尽如人意。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发现,返乡农民工子女会主动预习和复习功课的不到调查总数的三分之一,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不用家长督促能自觉完成作业,而只有29.8%的学生愿意上课外辅导班来跟上学习进度。

  第三,学习方式不适应。由于转学生从一种教学环境转换到另一种新的学习环境,其学习方式并没有紧跟着转换过来,这就导致其在学习方式上的不适应,这种不适应是客观存在的,因为各地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进度都或多或少存在差异,并且每位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也是不同的。返乡农民工子女还不能适应现有教学模式,转学后需要放弃旧有的学习方式,重新适应新学校的教学环境。这对大部分转学生来说是比较难适应的,因此他们会因为不能适时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不能适应新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进度,最后成绩达不到预期值。研究发现,近 25%的转学生对教师的上课方式表示不适应,其中21.3%的转学生觉得教师上课速度过慢,而19.8%的转学生认为教师布置的作业过于简单。

  因此,返乡农民工子女学校不良适应的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加强对返乡农民工子女教育师资的投入度。这些投入包括:一是集中建立档案。对这部分学生采取集中单独收集个人信息,包括家长联系方式、家庭经济状况等一系列材料,并对这些材料进行归类整理,以便能及时了解学生的生活情况。二是专门教师跟踪。需要安排相关教师负责返乡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相关问题,对这部分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适应问题进行长期跟踪,制订出科学合理的干预措施。三是加强教师培训,使任课老师能够及时掌握先进的教育观念,能够应对返乡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3 返乡农民工子女与家庭教育方面

  初次进入新的班级,有些转学生会没有安全感,他们孤独并敏感,并觉得自己和班集体存在距离,无法融入新的集体中,明显缺少归属感。而当这部分同学没能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并且无法跟上同学的步伐时,会让转学生感到沮丧,甚至丧失信心。很多时候也会诱发孩子因为一些小事而发脾气,会变得易怒与不安。返乡农民工子女在转学后他们的心理变得较为敏感,更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容易受到语言伤害,这也是为什么农民工子女更依赖父母、更希望得到父母关注的原因。

  访谈中,返乡农民工子女的部分家长透露,他们主要是把精力放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并没有过多地注意孩子们是否能融入学校的教学环境中,也并没有特别在意孩子情绪的变化。调查也发现家长们很少经常跟孩子深入交流,并没有在意孩子是否能适应新学校的学习方式,对孩子心理变化关注程度比较低。很多家长在办完转学手续后,就一心放在工作上,把教育孩子的工作想当然地交给学校,没能及时关心孩子,认为把教育的职责托付给了学校就可以了。但现实是由于学习和社会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孩子们在心理上还不能适应新环境,这时他们的情绪容易出现不良反应,而教师和周围的同学无法及时关注,家长也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这使得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和情绪问题加剧,进而对他们的正常学习生活产生了影响。当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沟通出现问题、家庭氛围紧张,以及家庭结构解体时,子女所承受的精神压力会迅速加剧,负面心理状态会显露出来。

  一方面,农民工子女返乡就读农村学校,必然会引发诸多心理和生理的转变。对于这种改变,父母应该采取措施来帮助自己的孩子适应新环境,对于回乡的农民工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家长在决定让子女回乡就学时,可能尚未充分认识到,同时也应提升自己作为家长的责任感。在过去,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就读时,家长可能更注重为子女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以免孩子在城市学校受到同学的歧视或排斥,无法融入集体。因此,家长的责任主要集中在提供硬件设施方面。现在子女重返农村学校,将面临全新的环境和挑战,子女的学习方面可能会遇到学制不同、教材不连贯的困难,家长是否意识到自己应该在家庭教育中为孩子提供学习方面的帮助,比如让自己的孩子积极与当地同龄学生联系起来一起学习,以帮助孩子更快地适应教学进度。家长是否给返乡的子女在情感上提供足够支持和温暖,让子女在困难时能够勇敢面对并解决问题,而不至于陷入消极情绪进入无法舒缓的状态。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中,父母是否认识到自己有责任去处理与邻居、老乡之间的关系,并通过自己的行为示范来培养孩子良好的人际适应能力,从而营造一个和睦友好的人际环境。应该深思的是这些方面是否已经让返乡农民工充分思考,在子女教育问题上是否已经承担起了家长的责任,不能只满足于养育子女这一简单责任。

  另一方面,返乡农民工子女回乡就读后,在学业上会面临许多的难题,这时需要家长来协助,那么家长就需要不断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比如,家长是否重视子女的变化,能否意识到自己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重要作用;返乡农民工子女在学业上遇到了一些困难,家长是否能够在学习上给予子女适当的帮助,或者调动资源与教师沟通,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农村学校的教学环境。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应该增强对家庭教育的认识,并力图为孩子营造一个有利于成长的环境。在孩子的人生中,父母是最早的教育者,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对子女的态度与关心程度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在教育孩子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返乡农民工子女由于他们的特殊经历,需要家长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调查发现大多数返乡农民工文化程度不高,没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想当然地把孩子的教育交给学校老师,常常忽视孩子的学业问题,认为需要时间来磨合使孩子适应学习。另外,家长由于没办法指导自己孩子的学业,把责任归结到老师,认为老师要为自己子女的学业负责而忽视自己对孩子的关心与帮助。有些家长表示,他们不知道如何正确教育孩子,如果沟通不良就只能诉诸暴力,这种情况普遍存在,即使是有能力辅导孩子作业的家长也会犯此错误。因此,要解决当前问题,首先要加强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改变他们的教育观念,不能靠打、骂来强迫孩子学习,更不能忽略孩子身心的健康。让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需要提高家长自身的认知水平和知识水平,才能提高自身教育孩子的能力,并在孩子学习生活过程中及时给予帮助。

  4 应对策略

  返乡农民工子女学校适应问题需要链接多个领域、多个系统的资源,而不是仅靠一个个案例方法或一个社工就可以解决的,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各方一起协同解决。

  (1)宏观层面

  对随迁子女家庭的教育问题,政府和社会应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支持,以增强社会支持和保障农民工的权益。随着媒体对返乡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报道,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关注这一群体的教育和成长问题。国家也非常重视城乡义务教育公平,并积极推进一些措施来改善农村教育,推动城乡教育的不断发展。此外,我们还需要建立社会教育大数据,帮助返乡农民工子女共享现代化教育资源。通过使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展开各种亲子活动和社区互动等方式来增强学生、家长和社区的联系,通过相互了解和沟通,让返乡农民工子女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慢慢地融入社区,最终找到归属感。此外,还要不断完善教育政策,通过采取具体措施来加强行动,尤其是对返乡农民工子女这一特殊群体的教学管理和教学政策,确保他们能够受到平等对待,接受高质量的教学服务。在教育投入方面,需要考虑教育经费问题,政府应该严格落实国家教育经费政策,确保城乡教育的均衡,同时政府需要和教育部门加强合作,听取教育部门对教育经费的建议,采取有效措施,出台相关政策,促进教育公平。

  (2)社区层面

  社区环境和政策对返乡农民工子女教育成长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地方。调查显示,大部分返乡农民工子女的家长都是在当地从事一些小生意,基本在孩子学习和居住所在的社区。返乡农民工子女的家长通常不会把家中的老人接到身边照顾孩子的生活,因为由于经济和生活的压力,家长基本上是边工作边带孩子。那么当孩子放学回家后,基本都是靠自己完成作业,家长由于忙于工作基本没时间辅导孩子的作业和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这也导致了放学后、家长下班回家前,孩子基本上自己照顾自己,自己完成作业。调研结果发现,大部分孩子看着才能做作业,他们只会看电视甚至玩手机,而家长在忙碌一天后,由于已经比较疲惫了,已经没有更多的精力来辅导孩子的作业,更不用谈跟孩子深入沟通、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了。而社区可以通过利用现有资源来开设课后托管班,解决孩子放学后自己管自己的问题,同时能够起到监督孩子学习和这段时间孩子的安全问题。为了解决返乡农民工子女学校适应问题,研究人员选择了M小学作为研究案例,通过整合社区人力资源,培养积极骨干,通过成立社区家庭帮扶小组,进一步加强了社区和返乡农民工家庭联系的程度,这样不仅增强了社区和返乡农民工子女家庭的紧密联系,也提高了孩子们的归属感,有利于农民工子女更好地融入新的学习生活环境。最终,社区可以积极与外部资源联系,包括志愿者和组织资源,以帮助返乡农民工子女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和教学环境。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敞开心扉接纳新的朋友还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互动,有助于适应新的学习和人际关系。

  (3)学校层面

  第一,提高返乡农民工子女的素质教育。农民工普遍存在一个认识的偏见,那就是只要是成绩好,其他的也不会差。在应试教育下,他们过于看重成绩,而忽略其他教育,只知道学习成绩很重要,却不知道除了学习成绩之外还有其他教育,比如心理教育、素质教育等。对于返乡农民工子女这一特殊的群体,我们除了要抓学习成绩之外,还应该注重孩子情绪和心理的变化,尤其是一些比较安静、内向的孩子,学校应该多注意这类学生,及时地安排老师给予关怀,同时在学校多开展心理健康咨询,为相关学生提供心理健康辅导,同时班主任也应该多注意班级里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多进行谈心、记录相关学习情况。第二,鼓励这些学生和同学、老师多进行互动。调查发现,返乡农民工子女大都害怕和同学、老师进行深入的交流,他们的内心并没有对老师和同学们敞开,所以并不能跟同学、老师建立信任关系。但他们的内心是渴望交流的,渴望能够跟同学建立伙伴关系,能够受到老师关注,希望能够得到同学的帮助,能够融入班集体中,因此,如何在老师和学生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意义重大,这关乎返乡农民工子女在学习方面的自信心能否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能否提升等身心健康的培养。

  5 总结

  义务教育阶段是孩子人生观和能力培养的萌芽时期,和谐良好的班级学习环境能够为返乡农民工子女身心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而良好的学习环境会促进孩子们身心健康的发展,有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返乡农民工子女通常需要经历一定的时间适应新的学校环境和与之相关的人际关系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比如不适应新的人际关系、学习成绩下降、情绪低落等。大多数同学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来适应,才能慢慢融入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中。在教育环境中,学校的教学环境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开始,班集体良好的班风能够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和人生观,良好的家庭教育将会为学生提供面对生活挑战的勇气和毅力。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返乡农民工子女学校适应与促进对策研究”(GD20YJY06);广东省中小学教师专项科研课题“信息技术赋能小学低段语文大单元作业项目化设计与实施的实践研究”(TSGCKT2023129);佛山市南海区教学研究项目“‘双减’背景下小学低段语文大单元作业项目设计与实施的实践研究”(NHDZZX2022106)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1.佛山职业技术学院;2.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和顺中心小学)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